鲁网8月25日讯(记者 韩黟瞳)前阵子“二舅”视频爆火,让“精神内耗”这个词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一些网友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 、感情的压力不断加码,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像潮水一般袭来,压得他们快要窒息。很多年轻人开始“自救”,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排解压力,治愈自己。于是,样式多样、玩法新奇,还可以随心捏成各种造型的“解压玩具”、解压视频,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成为他们的“新文玩”。
年轻人“捧红”解压经济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解压玩具”出现上百条商品信息,发现解压玩具无非都是“扯不烂、吹不破的”小玩意,可以让人随意揉捏、任意造型 。
网友“白衣飘飘”表示,自己从3年前第一次接触捏捏乐,是一只丑萌的小兔子,硅胶材质,大大的眼睛有些无辜,当随意“rua”它的时候感觉它在手心里的触感很真实,好像真的让我里郁闷的气结释放了,心情好了一点 。
网友“那年的树”表示,自己空闲时间就喜欢在视频网站看“解压视频”,例如:剪肥皂、指尖陀螺、史莱姆泥……都让他觉得放松。他已经“跟风”视频买了不少“解压玩具”,感觉挺有意思的。
随后,记者在小红书上搜索“解压玩具”出现3万 条笔记,许多商家也“趁机”在笔记中打上广告,每篇笔记下面几乎都有网友回应 :看起来好解压,好想rua”。还有询问购买地址的,商家会在笔记下方附上店铺链接,顺便推销自己的店铺。
记者在淘宝搜索时发现,解压玩具分类:捏捏乐、葡萄球 、水蛇、起泡胶、呕吐蛋君等。价格从10元-100元的产品都有,其中销量第一的是捏捏乐,销量达到月1000 。
指尖陀螺
根据天猫新生活研究所数据显示,2022 年解压类玩具在淘宝天猫整体增速接近 40% 。
随后,记者了解到,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0家名称或经营范围或产品服务或商标包含“解压”内容,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近年来,“解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迅猛增长,一半以上的企业成立于近5年内。
对此,天眼查数据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冀玉洁表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的兴起,带来了解压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解压经济市场规模的增加。同时, 伴随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升,面对不确定性,消费者虽收紧大额消费,但在小确幸上却更舍得花钱,比如购买解压小玩具等。
总体而言,冀玉洁说,因为解压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以更低的能力消耗,更少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参与解压活动,解压经济整体市场规模的得以进一步扩大。
专家:质量不合格 没什么用,只能暂时解放“无处安放的双手”
记者在许多捏捏乐买家留言处发现 ,除开一部分网友买给自己,另一部分网友是买给孩子玩的,有网友留言:味道刺鼻、不适合给孩子玩;边角容易撕扯下来,里面的填充物玩几下就出来了,怕孩子误食赶紧扔了……
消费者反馈截图
据了解,有相关专业检测机构通过多次试验发现,超七成的解压玩具有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且存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过高的风险,还有部分样品菌落总数过多、增塑剂含量过高、声响过大等。其中大多数都存在普遍标识信息缺失的情况,只有40.5%的产品标注了名称、生产商和地址。
网友提供的变脏、不能回弹的解压玩具图
此前有媒体报道,由于发泄类玩具材质部分为软胶材料,若其中的增塑剂过量,长期接触之下,可能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或促使女性性早熟;同时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物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伤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并可能影响消化系统,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等;另外,尖叫鸡、下蛋鸡等玩具噪音较大,长期处于嘈杂环境可能影响人的听觉系统;粘粘球因本身就带有黏性,容易粘上灰尘和杂物,易滋生细菌,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疾病。
同时,指尖陀螺、磁力泥等类型的玩具可能存在边缘尖锐和磁通量超标问题,对儿童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不适宜儿童玩耍。而超轻黏土、水晶泥等产品部分含有过量毒性元素和防腐剂,可造成手部严重脱皮,长期接触或过量摄入还可能引起儿童消化系统等蓄积性中毒。
此前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焦文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仅仅通过“解压玩具”来缓解压力,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时间长了,可能还会有心理依赖,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会贻误病情。其实,“解压玩具”并没有真正缓解心理压力,只是暂时解放“无处安放的双手”。
同时,今年10月,广州市消委会发布解压玩具评测报告,市面上超七成的解压玩具质量不达标,建议不要购买。
“遇事不是事儿”排除不必要的overtinking(精神内耗)
所谓精神内耗,一般是指心理健康范畴中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紧张、困惑、后悔、多疑等等,这类人群的情绪总是很容易受外界影响,逐渐失去对自我的掌控力,变成自己和自己斗争,造成心理上的痛苦,感觉“被掏空”。
一句话,出现精神内耗,主要还是在于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潘兆芬表示,精神内耗往往是:overthinking(想太多)!就好比一件事情,即使它很小很简单,你也会主观地反复无限放大它,过度地焦虑,“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精神内耗呢?潘兆芬表示,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出现精神内耗,而性格外向的人则出现的很少。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潘兆芬
同时,过度竞争的压力的人、将自身的精力放在不可控的结果之上、喜欢猜疑妒忌的人、容易在利益和情绪上产生冲突的人,都容易出现精神内耗。
如何排解精神内耗呢?潘兆芬表示,这个不难,只要记住六个字:“遇事不是事儿。”如果实在无法排解时,就将事情一条条写出来,到时候会发现,写出来的烦心事,就真的“不是事儿”了。
同时,要加强自己内心的免疫力,需要从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甚至杞人忧天,回归到当下的情境中,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找到“掌控感”“确定感”。不要遗憾无法改变的过往,更多关注“失利”带来的积极经验,专注、把握当下,给自己信心,和“臆想中的束缚”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