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以体质指数衡量是否肥胖。体质指数(BMI)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中国人BMI在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肥胖不利于健康,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内脏型肥胖。
自测公式: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EX:70kg÷(1.75×1.75)=22.86
举个栗子:
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75米,体重为68千克,他的BMI=68/(1.75^2)=22.2(千克/米^2)当BMI指数为18.5~23.9时属正常。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
内脏也会“发胖”吗?
当然会,而且内脏发胖比外形发胖更可怕。这不是危言耸听,一旦内脏的脂肪含量太高,不但容易造成外在的肥胖,还会导致多种疾病,特别是代谢综合症,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什么是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是人体脂肪中的一种,与皮下脂肪(也就是我们平时所了解的身体上可以摸得到的“肥肉”) 不同,它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内。
按照脂肪分布范围来说,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主要堆积在臀、背及腹前壁的皮肤下方,占全部脂肪的80%以上,皮下脂肪多的人,身体呈“梨形”;内脏脂肪主要堆积在腹腔、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心包、肝脏、胃、肾脏和胰腺等主要脏器,多表现为腹型肥胖,或称中心性肥胖,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将军肚”,身体呈“苹果形”。
相比正常人,糖尿病患者想减肥的难度更大,因为许多患者除了有糖尿病,往往还有代谢综合征如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和肥胖纠结在一起,互相影响。再加上较之西方人,中国人呈“苹果形”身材更多,更容易堆积内脏脂肪,正常体重者中也有14%的人内脏脂肪过多。因此,不仅肥胖和超重人群的内脏脂肪可能超标,看上去不显胖的人也可能有内脏型肥胖。
内脏脂肪的危害
内脏脂肪过多是身体代谢紊乱的表现,长期内脏脂肪会导致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身体器官机能下降等并发症,现代社会很多内脏脂肪多的人表面看起来可能是体型肥胖,但也很有可能是体型偏瘦,特别是上班族和中老年,很多都需要给自己的内脏脂肪“减减肥”!
研究发现,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内脏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许多中国人体质指数并未明显升高,而内脏脂肪却明显增加,使用胰岛素也会使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增加更明显。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内脏脂肪过多具有多重危害。
1.加重胰岛素抵抗程度
过多聚集在胰腺的内脏脂肪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促使糖尿病进展。
2.增加冠心病及卒中风险
内脏脂肪的多重危害既增加了糖尿病治疗的难度,也让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加剧,因为内脏脂肪聚集的肾脏、胰腺、心脏等主要器官。
如何判断是否内脏脂肪过多
我们可以从以下3点判断
1.看身材
如果是皮下脂肪堆积,身体呈“梨形”,可能属于良性肥胖;但如果您腰围太粗,内脏脂肪堆积;身体呈“苹果形”,未来并发症风险更大,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控制肥胖及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异常情况,并且要努力减重。
2.看指南标准
在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里,第一次将腰围作为腹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的判断依据,它可以粗略地反映内脏脂肪的聚积程度。在糖尿病患者中,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标准的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不妨准备个皮尺,在家量量腰围。腰围不是穿衣裤所指腰围大小,而是直立且双足分开相距30~40cm,用皮尺经过胯骨上缘和12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进行水平测量的数值,其结果一般大于腰围。
3.看胰岛素分泌
一般认为,如果患者体重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则多为腹型肥胖。更科学的方法是用CT或磁共振的方法检查内脏脂肪含量,B超可确定有无脂肪肝及其严重程度。
如何减少内脏脂肪?
上文已说了:“内脏脂肪很容易引发皮下脂肪增多”。因此要减掉内脏脂肪,首先要将皮下脂肪减掉。减内脏脂肪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运动
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走、跳绳、骑车等。
2、吃“去内脏脂肪”的食物
(1)甘薯
它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富余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
(2)燕麦
含有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
(3)玉米
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4)海带
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胆汁中的胆固醇;所含的食物纤维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3、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是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的食用这些食物将导致过多的糖分被代谢出来,从而会让内脏脂肪囤积在腹腔。
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吃,因为当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为0时,大脑就将一片空白,你会无法真正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女性来说,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在100克左右,而且,三餐的比例是5:3:2,这样才是更有助于消化与代谢的黄金比例。
微信订阅号:运动健身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