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1)

尽管这起暗杀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导火索,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在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

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3)

各国的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入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绝对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4)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暗杀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被捕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

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国内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动乱。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5)

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

奥匈帝国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身亡的消息当时并没有引起欧洲新闻界的兴趣,但却使奥匈帝国政府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反应。奥国政府中,以外交部部长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和陆军元帅弗兰兹·康拉德·冯·霍兹多夫为代表的高级官员们,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视为给塞尔维亚以当头棒喝的黄金契机;但在那之前,他们必须保证德国愿意为了他们的行动而出面阻止俄国支援塞尔维亚。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请奥匈帝国大使转告奥国总理:德国愿意帮忙。之后他便巡游去了。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开战

23日晚,奥国就刺杀事件要求赔偿的最后通牒送达塞尔维亚政府,但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指望对方会答应这些异常苛刻的条款。不想,俄国却在此时介入其中,一方面要求塞尔维亚接受通牒中大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警告奥匈帝国不准再得寸进尺地对塞国不利。这下贝希托尔德和康拉德不乐意了:25日,塞方回复送抵时,他们拒不接受塞尔维亚做出的巨大让步,并在同一天开始动员军队。26日,贝希托尔德说服当时在位的奥匈帝国皇帝法兰兹·约瑟夫签署了对塞尔维亚宣战的声明。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6)

于同一天结束了假期的德皇威廉二世,直到28日才得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贝希托尔德知会塞国驻维也纳大使,两国进人交战状态。两天后,俄国军队开始局部动员;威廉二世和他的亲信们将渐露端倪的危机视作增强本国实力及影响力的大好时机,因而也开始对德国部队进行全体动员。31日,德国向已升级为全面动员的俄国发出通牒,要求其停止动作在俄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之后,德国当天下午即对俄宣战。

各方宣战

现在,各方盟军都已各就各位。法国总理表示:法国的“一切行动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在德国看来,这套说辞是在强调法国力挺俄国的态度,遂于8月3日对法宣战。同时,他们还按照早就制订好的作战计划,立刻入侵了比利时和卢森堡。奥匈帝国大臣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原想说服英国外交部部长爱德华·格雷,让英国退出三国联盟,但最终却无功而返。而英国则于8月4日早上为了保证比利时的中立而向德国发出严厉警告,又于当日午夜进一步对德宣战。在这期间,意大利一直袖手旁观,理由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的军事行动超出了三国协约中防御协议的内容”。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7)

8月的头几天里,各个参战国的首都都有大批人群涌上街头,他们心中既有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也有由于积蓄的敌意终于得以释放而产生的近乎野蛮的狂热。将军和政客之类的人则大多都希望能在圣诞节前以胜利者的身份班师回国。

协约国战争计划

法国和俄国的大军为了打击他们最强大的对手德国,分别从西面和东面同时踏上了征程,而英国强大的海军则被用来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法国的战略源于他们在普法战争中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耻辱。1911~1914年,法国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元帅制订了“第十七号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若干支法国军队一接到命令就将立刻集结到比利时与瑞士之间的阿洛两省沿线上,从而集中全部火力挺进阿洛两省。霞飞当然知道,这么做会使得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地带处于无兵设防的状态,但他认为,德国到时会顾忌战线过分拉长的危险,不可能跨到默兹河西岸来。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8)

俄国的计划

根据德国是先入侵俄国还是法国的两种可能性,俄国制订了两个计划:如果德国先进犯俄国,那么在法国出兵阿洛两省的同时,俄国将以抗击侵略的姿态投入战争;但鉴于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法国才是德国的首要目标,故俄国更可能实行“第十九号计划”一立刻侵入俄德交界处的东普鲁士省。这个计划是尤里·达尼洛夫将军在后来的战争部长弗拉基米尔·苏科利诺夫将军的支持下制订的,最初成型于1910年。而达尼洛夫对于那些认为奥匈帝国的威胁性不比德国小,俄军应该穿过西里西亚直取德国中心,以及那些反对弃守俄国边境的堡垒、反对俄军到别国开战的声音通通充耳不闻。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9)

达尼洛夫和苏科利诺夫的劲敌有很多,军队领导人尼古拉斯大公爵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这些反对者的声势在战前越发强大起来。由于进攻奥匈帝国加利西亚省的构想此时看上去更可靠些,因此在1912年,“第十九号计划”被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计划中,仍然保留了进攻东普鲁士的方案,但参与行动的军队由之前的四路降到了两路,俄国边境的堡垒再度得到了重视,更有三路大军沿奥匈帝国边境驻扎;余下的军队则可根据需要被派至东普鲁士或是加利西亚。

比利时和塞尔维亚的计划

比利时和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都是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及地小兵少的情况制订的。两国都想尽可能地将敌人拒于国门之外,等到实在撑不住时,要么就退回到加强了防御的城池之中,要么就退到地形复杂的内陆地区去。两国都希望,比他们更为强大的敌军能够在这种时刻移师他处,或是法俄盟友能来助自己一臂之力。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10)

英国的目的

相比于那些地处大陆的国家而言,英国的陆军规模很小,但其海军规模却比德国大得多。这也是英国的战争计划制订的基础。小小的英国远征军将在第一时间里就被送到海对岸,与法军左翼在法国北部会合,以保护军队在英吉利海峡登陆的港口;而英国的王者之师一皇家海军,则负责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由于英军舰队中的大部分船只7月18~20日正好停泊在母港检修,之前下达的分散作战指令才得以及时撤回,保证了28日时有足够的战舰开赴战场,这对英国来说实在是大大的运气。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

1914年以前,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制订了非常复杂的战争计划,而这些计划的执行依赖于利用铁道系统进行的快速动员。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避免两头同时开战的局面。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11)

1894年,法俄两国曾签署了一份可以有效钳制德国的合约。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康特·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则因此意识到:将来有一天,德国可能要面临一场毫无胜算的双线战争。为了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他制订了一套战略,试图在俄国调动起规模巨大的军队之前就击败法国,这就是所谓的“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知道,取道阿、洛两省进攻法国的做法不仅会推进缓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国人自从在普法战争中失去阿、洛两省后,就在共有国界附近修筑了很多复合堡垒的关系。但如果从瑞士阿尔卑斯山推进,那么,多山的地形又会让军队太过吃力。考虑再三,施里芬决定派一支奇兵,穿过边境防御较为薄弱的荷兰南部和比利时。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12)

施里芬的计划是,在梅斯和瑞士国境之间的阿洛两省布置一支军队,再联合各路大军,利用崎岖的地形和德国的边境要塞来拖延法军的进攻。在梅斯北面布置的主要军力可以在西线和南线间摆动作战,这样就能阻止法军朝阿、洛两省的推进;而一旦法国战败,德国大军就将通过铁路迅速转向东线,与留守东普鲁士的小股军队会合,并进而举全德之兵力进攻俄国。

就1906年,施里芬退休,赫尔姆斯·冯·毛奇将军接任了他的位置。由于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速度比施里芬预计的要快,同时,不肯舍弃半寸领土的毛奇在审时度势之后,觉得原计划应该进行修改。他将在梅斯和瑞士之间的德军从总体数量的5%加至25%,又将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守军从总数的10%加到了15%。这样一来,原计划由90%的德国陆军驻扎的梅斯北部现在就只有60%的军队了。由于毛奇误以为英国会在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受到侵犯时按兵不动,因此放弃了原本借道荷兰的作战计划。一系列的变动,将德军的前进之路限制得十分狭窄,而他们面前,还要面对列日的复合堡垒。

战争时刻表

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即在于“时机”二字。毫无疑问,德国高效运行的铁道系统和灵活机动的军队调度都是其在边境迅速集结大军的有力保障,但德军千里急行的最高目的竟然就只是为了遵循总参谋部那份严格的时间表。这个计划也使得人们对于法俄两国在战争爆发时会作何反应产生了许多猜想。

一战原来是这样来的(一文带你了解真正的一战)(13)

奥匈帝国的应对之策有两种思路:其一,只考虑自己在巴尔干地区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局部战争的话,怎么办?其二,假定塞尔维亚及其强大的俄国盟友让奥匈帝国腹背受敌的话,又怎么办?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后者出现的可能性明显更高一些。奥匈帝国也因此决定:一旦两线同时开战,那么奥匈帝国就遵守承诺挺进波兰,缓解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压力,真正与德国盟友同进同退。

至此,1914年以德国对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数次扫荡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