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表白害羞舞marryme(那个离孩子很近的危险)(1)

你们听过抖音神曲《MARRY ME,BELLAMY》吗?

据说,有很多小女孩正在模仿它,传递它。

这是一首俄语歌曲,歌词是这样的:

你一个人在这干什么?我在玩玩具。一个人?对,XX,别靠近我。我只有八岁,你难道要对小孩下手?

……

讲的是一个恋童癖要对小女孩子图谋不轨的故事。

当然了,网友对这首歌的态度也持着不一样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它是一首“反恋童癖的歌”,因为歌中的小女孩吓跑了坏人;有的人认为大叔烟喉嗓子很好听;有的人觉得这首歌很令人讨厌。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争论的歌曲。

就是这样一首歌,却在网上很火,存着大量模仿者,其中有女人和未成年人。

于是,“美 诱惑”的模仿,顿时让这首歌的味道,变得让人有些咋舌了。

当你在抖音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随意就能够刷到它,你就会发现,原来“恋童癖”离自己的孩子如此之近。

01、《MARRY ME,BELLAMY》它是反恋童癖歌曲吗?

抖音表白害羞舞marryme(那个离孩子很近的危险)(2)

有的人说,这首歌是一首反恋童癖的歌,但到底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

有人对歌词本身做了分析,发现歌词并不完整,后面应该还有小女孩在吓退坏人之后,反过来诱惑他,想要报复的情节。

当然了,被掐掉了。

对于歌手本身,也有人追踪了一下,表示:歌手的其他歌曲有“恋父情节”出现。

也就是说,有人认为——不管是这首歌,还是歌手本身,似乎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正面”。

那么问题来了:不怎么阳光的东西,再在网上以那样的形式出现,充满了“美 诱惑”,出现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真的好吗?

他们真的能够明白,他们正要模仿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吗?不说小孩子了,无意中听到这首歌,或者看到模仿视频的大人,是否真的懂这首歌的含义呢?

“恋童癖”三个字,非常容易引起我们大人的警惕,那么这些无孔不入,换了一个面孔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东西呢?

02、清晰的“鉴别能力”,你和孩子有吗?

抖音表白害羞舞marryme(那个离孩子很近的危险)(3)

《MARRY ME,BELLAMY》 是一首俄语歌曲,我想大部分家长在听到时候,跟我一样,完全听不懂它在唱什么,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嗯,一首奇怪的歌。

就像长辈会觉得年轻人穿“洞洞裤”觉得奇怪一样,不会多想。

这个时候,我忍不住开始思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我们大人真的有那么多的“鉴别能力”,将危险阻拦在孩子的世界之外,或者教会孩子“鉴别”这些东西吗?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鉴别不出来,如何教会他们?

我之前看到一个故事,它是这样的:


女主角小时候被父母报了很多培训班,有一天她父亲送她去上吉他课,上课的是一位男老师。

当然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男老师会拍着女主角的大腿打拍子。

对,没错,就是大腿。

或许女主角觉得有些不舒服,但她年纪还比较小,再加上对方是“老师”,便忍了下来。

可是她的父亲不一样,她父亲反应很大,直接站了出来,大声说:“把你的手从我女儿的腿上拿开!”

当场表明,不管男老师是不是有意的,但将手放在他女儿大腿上这个行为,完全不行。

后来,父亲帮她退掉了课程,换成了其他课,还跟她强调,哪些地方是隐私部位,绝对不能让“外人”碰;尤其是当别人做了让她觉得不舒服的事情,要大声“制止”对方。

是不是觉得女主角的父亲反应太大了?

长大的女主角说:“是我爸教会了我,如何说‘不’,如何‘保护’我自己。”

因为她爸的反应,让她意识到,这是一件“不对”的事情,而且也让她明白,既然是“不对”的,那她就应该说“不”。

父亲,不仅教会了她如何“辨别”,同时也给了她说“不”的底气。

03、教会孩子说“不”的底气,是我们应该赋予孩子的权利

抖音表白害羞舞marryme(那个离孩子很近的危险)(4)

你有教会你的孩子说“不”吗?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当他遇到一些让他觉得不舒服的事情,他能大胆的说出那句“不”吗?

小A在当了妈妈之后,就特别注意这一点。

当孩子才刚学会走路、说话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在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YES”或“NO”。

会通过绘本故事,或者临时编的一些小故事,告诉孩子:“别人不经过你的允许,不能抱你、亲你。如果他这样做了,你可以对他说‘不可以’、‘你这样是不对的,我要告诉爸爸、妈妈’。”

所以小家伙,从小就非常有“主见”。当某些叔叔、阿姨觉得他很可爱,想要抱抱他的时候,他会自己决定对方可不可以。

邻居会说:“你这孩子,抱抱怎么了?阿姨是见你可爱才抱的。”

如果是别的父母,可能会说孩子,说阿姨喜欢你,才抱你,你就让人抱一下好了。但小A不,她会微笑着,让孩子自己决定。

如果孩子说了“不”,她就说:“不抱就不抱,去玩吧。”

直接将话题给岔开。

然后再事后夸他,今天很棒,“保护”自己,不随便让人抱是对的。

小A一点也不觉得,让自己的孩子“拒绝”别人有任何问题。她会教会孩子同情弱小,帮助别人,但同时“拒绝”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非常重要。

从小到大,小A给孩子拍了很多照片,但她从来不发朋友圈,即使发了,也会设置一个仅她和老公、公公、婆婆、父母可见。

一个“家人”的标签,能够帮她省掉很多麻烦。

04、教会孩子保护“隐私”,才是最好的保护

抖音表白害羞舞marryme(那个离孩子很近的危险)(5)

说“不”,不是拒绝所有的事情,而是为了保护自己,拒绝掉一些“不对”的事情。

有的人会觉得小孩子可爱,亲亲抱抱,这在父母、长辈之间,是一种常态。有时候在比较熟悉的邻居之间,也会发生。

小A没办法让她的孩子“拒绝”掉所有人,就教会他自己给自己画一个“爱心圈”,在这个圈里的人可以抱他、亲他,在这个爱心圈之外的人不可以。

即使是在这个“爱心圈”里,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她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一点点告诉孩子。

小A说:“当他脱离我的视线时,我没办法保护他,那么他就必须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学会“拒绝”。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哪些事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就像上一个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样,如果不是她父亲当时站出来,她不会知道——原来男老师不能拍她的大腿。

她想过,如果她以为这是一件“允许”的事情,那么在未来,她在遇到其他异性长辈的同类行为,肯定不会“拒绝”。或许她一开始会觉得不舒服,但时间长了,她会以为——这是可以的,她必须听话,要乖。

有些网友在网上披露,他们在童年时代遇到的某些“猥亵”行为,是很多年之后才意识到的。也就是说,当时发生的时候,虽然他们感觉到了“不舒服”,但是因为要做一个不给大人惹麻烦的“乖小孩子”,他们保持了“沉默”。

没有人给他们像女主角样的“底气”,也没有人像小A那样教自己的孩子“什么是隐私”,如何说“不”。

长辈的亲呢行为源自于“爱”,可来自恋童癖的则带着另一种含义,其实孩子根本辨别不出来,既然分不出来,那么我们就应该直接教会孩子——要勇敢对爱心圈以外的人说“不”。

我前面说了,小A特别小心,她喜欢给孩子拍照,想要留在纪念,但她不会上传到网上,尤其是拍一些孩子比较露点的照片。

因为她说:“恋童癖会在网上寻找素材,我不希望我孩子的照片成为其中之一。”

那么你呢?你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这些危险的呢?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