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钓鲢鳙的时候经常会锚到鱼,或锚到尾巴、或会钩到身体,这种现象很常见,但很多人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钓友可能还会觉得没有原因,纯粹是偶然而已。
钓龄久一点的,喜欢思考总结的钓友,可能会想的深一点,会想是不是因为雾化太好了、味道太浓了等等。可是雾化好、味道浓烈又怎么会导致锚鱼呢?
前段时间偶然间刷到一个关于崔秉亮老师的视频,他在聊垂钓鲢鳙一事的时候刚好说到了这个问题,即:鱼会迷路!
鱼为什么会迷路,怎么迷路的?崔哥是这样说的
当时那个视频崔哥是在聊垂钓鲢鳙打不打窝的问题,他说大个体鲢鳙不适合打大窝,前期可以稍微打一点,但后期就要靠抽竿频率。
为什么呢?理由有两点,第一是鱼越大群体越小,十几斤的鲢鳙进窝也就是一二条;第二鱼会迷路,当窝子里就一二条鲢鳙时,你打一堆窝料下去,窝子里雾化很好、味道又重,鱼就找不到钩饵了,它感觉到处都是吃的,就像迷路了一样。
之后他又聊到“艰苦奋斗也要钓鱼”这款饵料,称一些钓鱼作者借助水下摄像头测试这款饵料时,发现鲫鱼进窝后像醉了一样,趴在那不动了,这其实也是迷路了。
关于鱼迷路一事,崔哥还提到了“阈值”一词,不过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说这款饵料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是针对低温水凉的情况,为了增加对鱼的一个刺激,所以它的阈值很高。而当天气热了水温高了,鱼的感知能力变强,所以阈值就要降低,如果不调整饵料,鱼就会迷路。
如何解决“鱼迷路”的问题?垂钓鲢鳙怎么样才能提高正口的概率?
根据崔哥的说法,那就不仅仅是打不打窝的问题,抽竿频率太快导致饵料雾化强烈、以及饵料味道太重刺激度太高都会造成鱼迷路的情况,鱼一旦迷路那我们就钓不着它,或者会经常锚鱼。
怎么解决呢?我们可以把垂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诱鱼阶段,二是钓鱼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诱,那饵料雾化必须要好、抽竿频率也要快、味道也要重点,或者你也可以打窝,先把鱼弄过来再说。
第二阶段主要是钓,鱼诱来了钓不起来还是白搭的。当你钓着钓着发现窝子里有鱼了以后,刚开始不需要改变,看看能不能诱来更多的鱼,也看看能不能顺利把它钓起来,如果一切顺利那是最好,不用调整。
如果你发现频频锚鱼,或者浮漂明明有动作但它不给正口,迟迟钓不到。那么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1、饵料里稍微加点水,调软一点,增加适口性。
2、打揉几下,或者要上钩时多捏几下,目的是增加附钩性、减少雾化,如果问题不解决可以适当加一点粘粉进一步控制雾化。
3、饵料上小一点,搓的规则一点。
4、抽竿频率降低,多等等。
锚鱼一定是鱼迷路吗?也不一定
崔哥的意思是饵料雾化太好或刺激度太高,导致窝点周围的水域整体的浓度变高了,鱼进窝后就感觉到处都是吃的,从而乱窜,乱窜过程中不小心蹭线了碰到鱼钩了会导致浮漂出行信号,然后锚鱼。
但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也会导致锚鱼,那就是窝子里鱼太多。虽然窝子里鱼多有的时候是由饵料雾化好、抽竿频率快导致,两者有一定关联,但也不只是这样。
假设一个地方鱼很多,同时它们又是非常饥饿的状态,那么你随便丢点酒米、撒两把玉米,鱼也会成群的围起来抢。当一大群鱼在窝子里时,它们肯定不是平铺的,更不是排着队咬钩的,而是围成一团,水底有鱼、离底位置有鱼,甚至一些鱼还会起浮的更高。
这个时候不管什么饵料下去,哪怕是两粒米饭,鱼也会抢,可能钩饵还没入口,一部分鱼身体蹭到了线,浮漂就出顿口了,这时一起竿也会锚到。
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现在野钓也没这个资源,更多的是饵料雾化好,鱼大量聚窝后浮漂信号变多、上鱼快,然后我们自然而然就增加了抽竿频率,这样使得雾化更好甚至产生立体的雾化带,那么就会把鱼钓乱,也就是崔哥口中的“鱼迷路”。
玩过黑坑的钓友应该知道,正钓鱼情好,钓着钓着连杆了,连杆以后甚至会出行接口,这个时候处理不当有可能就会把鱼钓乱,频频出现锚鱼的情况。常规调整思路就是降低频率、改为搓饵,多放口,让饵料到底。
最后补充:
当然很多人可能还是想不通鱼迷路的问题,甚至觉得在故弄玄虚,不认同鱼迷路这个观点不要紧,但不可否认雾化强烈确实会增加锚鱼的概率。
大家不管是钓鲢鳙也好,钓其他鱼也罢,先正常钓,抽竿频率快点都无所谓,鱼进窝了也不用急着调整,能顺利钓上来是最好的。
就是当出现有鱼钓不着、频频锚鱼的情况,要想到还有调整饵料雾化、降低抽竿频率这些方式,也许你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