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1)

导读:无声的“目光”,也是对祖国深情的礼赞。

文|黎河

“今天,我们连队请来了一位老英雄。”

互相行了一个军礼后,由演员李雪健扮演的退伍老兵右手仍未放下,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顺着目光往下,眼角的疤痕格外显眼,成为沧桑一生无声的注脚。再往下,一身军绿的胸口处鲜红党徽也让人物在短短几秒内更加鲜活立体。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2)

但少有人知道,这个“疤痕”是李雪健自己提议加的,而身上的党徽也是自备的。

在今日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梦·祖国颂——2022国庆特别节目》中,由李雪健、周冬雨合作完成的微电影《目光》给观众和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七分钟的短片中,李雪健一人分饰四个角色,通过无声的表演将慈爱的长辈、稳健的航天总师、投身教育事业的老校长和坚毅果敢的退伍老兵几个形象各异的角色留在了无数观众的心中。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3)

第一次目光,当孙女准备填写《大学生毕业意向书》却反复犹豫下不了笔,李雪健饰演的爷爷回望,目光温和充满鼓励。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4)

第二次目光,当“神州十四号”发射成功后,学生邀请老师一起合影,李雪健饰演的老师微笑着握紧拳头,目光坚定且欣慰。铺陈开的资料,跟随目光倒叙的是“神舟”系列的历史进程。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5)

第三次目光,望着曾经从乡村走出去的学生再次回来成为支教老师,一纸“李老师,我会回来的”的承诺,透过李雪健饰演的乡村小学校长与青年老师的遥望,都化成一种无声的希翼。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6)

第四次目光,便是老兵与新兵之间的精神传递。一个是李雪健饰演的老英雄,一个是大学生新兵“想为科技强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光交错间,传递出来的是华夏儿女代代传承的奋进力量与坚定初心。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7)

何为“目光”?当这四个故事串联在一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目光组合起来,寄托的却是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抉择与家国情怀。这种典型化的艺术创作形成了一种复调结构,让不同的爱国线索都汇聚到“目光”上,又通过目光展示出中国人奋斗图谱的复杂性,微电影结尾,各行各业的青年工作者一声声“报道”的背后,那份赤子心怀令人心怀激荡。

当短片的回忆与现实以一种“同步”的方式呈现,相似的长辈与晚辈,却呈现出多元的爱国情境:一方面很好地刻画了不同人物同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为主题铺垫“心中有祖国,哪里都是奋斗的舞台”。几分钟虽短,但四个故事也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次“献礼”。短片既富有人文情怀,又兼具观看体验;既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

短片的背后不仅有精彩的创意,更有表演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对祖国炽热的爱意,李雪健通过全程无声、且充满层次的“目光”戏带来了一份教科书般的表演。这里面不仅透着一个演员的真诚,还读出一个演员的定力与傲骨。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8)

19岁参军入伍的李雪健是一位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似乎从未忘记要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坚守信仰,为之燃烧生命、倾献灵魂。2021年总台国庆特别节目中,李雪健用颤抖的声音清唱《歌唱祖国》,他坚定的眼神、标准的军礼让人动容,而在今年的国庆特别节目中,他再次应邀来为祖国送上祝福。

从《目光》拍摄现场工作人员的透露来看,李雪健沉醉于人物的各种情感,以及时代的沧桑巨变,肯花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和去付出。所有拍摄本来能压缩到一天完成,但他说要达到最好的效果,主动提出延长拍摄时间。三天的时间里,即使现场等待的时间远远大于拍摄的时间,但他也不在休息棚里等待,而是在现场观察拍摄细节,无数次主动要求重来,主动提出为老兵的形象增加更真实的疤痕、连续两年主动带上党徽参与录制……正因为这种种细节,在短短几分钟的微电影中,尽管表演无声,但所有的情怀与力量都被融入进几次“目光”的当中。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9)

有表演的教科书,更有影视创作的教科书。

一方面,《目光》用一些精妙的结构让这部微电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真正破题“目光”。整体结构上有一个首尾呼应,女儿的犹豫在片尾逐渐消散,父女对望的过程,让观众能够直白地看到其人生选择的坚定。而且每个小故事之间的转场元素也运用到位,比如支教的简历、国旗等,这些元素都非常贴合整个国庆主题的表达。

另一方面,创作者对“目光”是有深刻和多元解读的。在李雪健塑造的这些角色身上全部隐藏了台词,反而通过眼神建立起人物内心和镜头之外空间的联系,留有余味,且能从意境上自然延伸至下一个场景。不同目光的交汇,核心观念就是“让眼神说话”,影片中有多次两人长时间的眼神接触戏,也饱含了期待、感动、希望、坚定等多种情绪,让整体的表达都得到升华。

能够看到,目光的意义则在于:让目光坦诚纯粹地理解、接纳、想象其蕴含的内在价值,真实自然地体验角色内心,传递角色的内在生活,使人物具备真实的性格和情感力量,也让观众能够有更丰富的审美满足感。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10)

最后这种目光从个人过渡到了集体,叙事视角也借此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当老英雄的目光环顾四周,响起《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再加上从“报告总师,我是新入职的研究员”到“报告校长,语文和历史我都能教”“报告,我想为科技强军贡献出一份力量”,再到无数个普通人汇聚起来的“报告”,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的集体意识凸显出来。

有温情的目光停顿,也有热血的声音呐喊。微电影风格化叙事艺术的成功把握,让影片的基调始终较好地控制在质朴深情、温暖奋进的向度上,营造了富有历史阶段的生活质感与时代氛围。

虽然时长限制注定微电影叙事无法像长片一样获得足够的伸展空间,但这个故事内部构思精巧,节奏明快,围绕“目光”展开的故事之间相互映照,有机衔接,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尤其在歌舞表演为主的晚会现场,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最后的短片中,出现了一些新闻影像。泸定地震消防官兵抬着受伤群众走木桥过险水、猛烈山火中消防员不眠不休扑灭火情、各行各业的奋斗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家国平安有我在”“幸福是奋斗的每一天”的宣言更加响亮。

爱国励志最美瞬间(一双眼睛如何承载14亿人的戏)(11)

《目光》赋予了历史温暖人心的热度,以唤醒集体记忆的感召力,激发全民的家国情怀。不同时代的故事,体现出极强的代入感,让不同代际的观众可以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在我和时代、我和祖国的记忆唤醒与情感共鸣中,获得思想的升华。

总的来说,这部夹杂在晚会中的微电影是写给祖国的一封情书,也是写给时代发展的一曲赞歌。片中对中国这些年不同领域职业的人的付出发出了无声的赞叹,情感基调积极健康,风格明快活泼,让观众深受感动与鼓舞,并在内心回荡着朴素又深沉的爱国、爱家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