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1)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2)

■沙面整治,沙面公园复原历史风貌,从隔江到通江,疏林草地。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3)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沙面生活、长大的居民,见过原来的、最美的沙面”

■策划统筹: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 姗 方汝敏 摄影:龚吉林

“我喜欢能望到江的沙面!现在算是把大部分围起来的地方还给公众了。”

国庆前,听说沙面做了整治提升,侯瑛专程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长的地方,从沙面三街往南街走,“咦 ,从三街就能望到海皮(江边)了!”侯瑛一阵惊喜,“我只知道沙面整治,但不知道把沙面岛和江边打通了,这多少找回了一点小时候对白鹅潭和沙面南街一带江边散步乘凉的回忆。”

喜欢望到江的沙面——国庆前后,不少常常到沙面岛散步、玩耍的市民都发现,沙面公园原来阻隔江面的铁门、围墙、栏杆、舞台和各种乱搭建的东西都被清拆干净了。

沙面公园

一望望到江,整个公园开放了!以前的水泥地都种花草了,变漂亮了!开放后人比以前多了!”

——江姨(每逢周二过来踢毽子)

通江了好,视野宽敞了!

——马先生(带小孩过来散步)

现在空旷了,空气好了,够新鲜,护栏拆了,整个公园都大了。

——罗姨(每天早晚都来散步)

矮的小树都砍了,显得开阔了,可以一路看到江,好了很多。

——叶 姨(周一到五来玩柔力球)

……

沙面公园是刚刚完工的沙面整治提升工程的一个重点,“这一工程将沙面打造成为“广州西客厅”,希望能完整展现广州近代历史风貌,唤醒历史记忆。”工程方案设计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希望还原这个岛在早期租界时的历史风貌。”工程建设方荔湾区住建局的相关负责人说,与2010年亚运前按照文物修复要求的外立面修复不同,这次整治主要是绿化的提升,光亮的提升和交通的整治。

沙面是广州国宝级的城市名片,铭记着城市的枯荣,它的每一次整饰、整治都牵动着市民的心,这一次,市民游客感触最深、关注最多的是沙面公园和沙面大街。

回忆

沙面是岭南第一个具近代意义城市规划样板

历史上道道通江,滨江为草坪式花园

1861年成为英法租界的沙面,因遍布西式风格建筑而有“露天建筑博物馆”的美誉,但一般市民游客并不知晓,沙面还是岭南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城市规划的样板,采用典型的西方城市的规划模式,由中央绿荫大道(沙面大街)、沿江环道(沙面南街、沙面北街)和贯穿南北的纵道构成方格网式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形态;岛的南部是沿堤岸的步行道、花园及运动场地。

在晚清民国初期,作为一个纯西方化、自给自足,兼具工作、生活和宗教功能的租界“城市”,沙面给当时的广州旧城树立了西方城市的样板,对广州旧城的城市风貌与管理制度具有示范作用。

“曾经的沙面岛一至五街道道通江,滨江为视野开阔的草坪式足球场和网球场、草坪式英国花园和法国花园。”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沙面生活、长大的居民,见过原来的、最美的沙面。”童年时代的沙面是侯瑛和她的父母怀恋的旧梦,“我们念念不忘的并不是建筑,这些建筑在别的地方也能找得到,而是这里的环境,外面是繁华闹市,一走进来就仿佛是世外桃源。”

“很大片的草坪,很多榕树、葵树,开阔的江面,特别宁静,特别舒服。”侯瑛最难忘的记忆是:“沙面过去整个南街都是江边,我们常常会到江边散步。”

同一年代的沙面老居民蔡叔很怀念当年的情景:“江边很开阔,夏天还有岛外面的人进来,拿张席子、小凳子坐在这里,拿把扇子扇一下扇一下,人人都在这里乘凉。”

“那时的江边不仅是沙面的居民吃饭后纳凉的地方,沙面周边人也都来这里拍拖的啊。”侯瑛的小伙伴李涛的心里珍藏了许多沙面的老时光。

但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这些开阔、通透的沿江花园就被引桥、餐厅、舞台、栏杆、围墙切割、遮挡、封闭。游人若想走到江边,只能沿着公园两边的曲径绕过去。侯瑛和小伙伴们也很少再走进这里,“要看珠江,就要到白天鹅宾馆里面的后花园里去。”

改造

从隔江到通江,恢复历史布局

将沙面岛打造成开敞大公园

“这次改造,把沙面岛当成一个大公园来打造,从封闭到开敞,从隔江到通江,打通三条通江廊道,恢复原岛英国花园、法国花园的历史布局,以疏林草地的形式展示开阔的景观感受。”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次整治的重点沙面公园是历史上的英国花园,作为景观旅游体验的一个重点。”荔湾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还原当时英国花园的草坪,开阔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拉通了整个公园到江边,游人沿着公园中间一条大路就可以走到江。”

如今的沙面公园正中是一条南北向与一条东西向的十字路,“这两条就是当时的路,历史上就是这样一个十字路的格局,但是以前没有这么宽,是给马走的,现在拓宽了。”相关负责人说。

从1900年的沙面地图上可看到,南街与江之间沿岸一线都标记有“Public Garden”。从老照片可以看到,英国花园里绿树婆娑,绿草如茵,正中就是一条十字路。

而今天的沙面公园还有几棵175年树龄的细叶榕。以对岭南城市与建筑近代转型研究见长的华南理工大学彭长歆教授称,历史上英国花园就是大草坪,树种选择和物种搭配显示出英国人对岭南植物的高度熟悉。

这次整个沙面岛的绿化面积增加了900余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沙面公园。

据透露,历史上的法国公园是现在的沙面体育俱乐部一带,规划也将考虑还原当年法国公园的风貌。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4)

■整治提升后,沙面大街中轴上开辟了一条宽敞的人行道,便于游人行走。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5)

■19世纪中期的沙面大街中间是一片大草坪,两旁是树。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6)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7)

■19世纪中期的天主教堂和整治提升后的天主教堂,草地变成了硬地花坛。

沙面景区在广州的地位(复原沙面公园历史风貌)(8)

■在沙面大街的东端将海关红楼前原来的草坪改成广场,便于疏散人流及举办活动。

沙面大街

中轴开辟宽敞人行道

东西两端建广场疏散人流、搞活动

外地人来广州的必游打卡点岛中央横贯东西的沙面大街,也是这次整治的另一个重点:

改造前的沙面大街,中轴是地毯般繁茂的常绿灌木和草坪,间或有曲径通幽,两旁是亭亭如盖的榕树、樟树,高树与典雅的西式建筑之间是通坦的人行道。

整治提升后,中轴上开辟了一条宽敞的人行道,便于游人行走;灌木、草坪被人行道两旁姹紫嫣红的花坛取代。据荔湾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整治,对过密的树进行修枝,因为很多树已碰到文物建筑了,可能会造成破坏;还迁移了个别生虫的、病株、坏株。但这位负责人强调:“名木古树是全部有清单的,一棵也没有动。”

此外,在大街的东西两端将原来的草坪、停车场改成两个广场,便于疏散人流及举办活动。

褒:多点活动的地方好,中间硬地好走路

贬:广场不适合广州气候,晒死了

这些改造引来了一些不同声音:

大街颜面似乎干净了,清爽了,通透了,明亮了。古树犹在,唯绿荫稀疏。尤其是东西两头愣是辟出一块硬底化的小广场,其功能不知所然。或许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享受日光暴晒还能补钙的新天地?

——OY

多点绿化多点草坪会好一点,你可以中间隔开用小石板或者这些小石头留条路给人走,这样还好一点。做这种硬邦邦的地,我觉得不是那么好。

——沙面老居民蔡叔

沙面大街历史上是街心花园,中间是大片草地,两边是高大樟树,没有广场,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与文物建筑一样,不应改变原状。整治前已局部改变原状,这次应力求复原,而不该继续改变。

现大街增加了硬底化的广场,草地面积比原状减少四分之一,必然影响沙面大街的生态环境。九十年代我们全面测量了沙面的热环境,其中沙面大街的空气温度比附近的文化公园正门低4度。现草地面积减少,广场和道路硬底,不能透水,夏天空气温度将会提高,冬天空气温度也会降低。

增加广场,可能为了今后开展大型群众活动,但作为安静的休闲场所,是不宜搞吵闹的群众活动,而是为公众享受江水绿地树林的生态气候,欣赏罕见的成片的欧式建筑群提供真实的历史环境。

——广州大学汤国华教授(曾负责沙面文物建筑修复)

但是,这些提升却获得了游人的普遍点赞:

这样好,中间一个中轴,把绿化带放到两边,旁边是树木,再旁边是原来的旧式建筑,这个给人的感觉层次分明。如果中间没有走路的地方,那就乱窜。

——王女士(重庆游客,与广州及台湾朋友一起过来打卡网红点)

不要不要草坪,硬地好,硬地人们可以走在这上面,不要弯弯拐拐的小路。

——广州王阿姨(带外地朋友来玩)

多点活动的地方,多些这样的广场好一点。

——叶伯(来参加省、市台联活动)

而一些沙面老居民也不吝赞美:

节假日的时候,白天满满的人,开阔了之后,人流比较容易疏散。以前个个都挤在中间,东边没什么人走,以前那边全部黑的,谁有胆去啊,白天也没人去,有路走但是很阴森,现在看过去就比较明朗、开阔好多,一看可以看通了。

你如果做活动的时候没有广场你怎么做呢,多些广场给市民去用,开阔一点好。

——区伯(沙面二街居民)

现在好,没那么多蚊子;第二个感官好看,这里一望就望到底,以前望不到。

——沙面大街上某商户工作人员

沙面大街该怎么改:

恢复原状?增加活动空间?先确定主导要素?

从1900年的沙面地图看,沙面大街当时名为Central Avenue(中央大街),从老照片可清楚地看到,中间是一片大草坪,两旁是树。但沙面大街曾几经改造,虽古树犹存,早已非原貌。那么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沙面大街如何既保持历史风貌?又满足“广州西客厅”的新功能?更新改造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根据已公示的《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沙面大街是作为一类传统街巷被列为保护对象,包括其上的古树名木;其用地性质是公园绿地,保护规划并没有规定沙面大街具体的保护要素,沙面大街整治引出的争议无疑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此,专家们见仁见智,也为今后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多元的思路:

沙面跟那个历史时期的活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是旅游观光点,更是市民喜欢的地方,人流量这么大,应对这种人流活动的需要,现在的改造是没问题的。文物本体没改,大树没改,只是将草坪改成硬地,有点活动空间好,我持开放态度。但是建议草坪的花式简化,避免俗气。花团锦簇的气氛跟草坪的历史感是不一样的,应简洁,大气!

——华南理工大学郭谦教授(参与沙面整治提升方案评审)

历史街区的室外环境,具有特定的与街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关联并构成整体城市意象的属性。进行景观或功能改造时,需要对这一整体性关系进行认识,可以通过历史照片和原始设计进行分析而获得。当然,适当进行有利于欣赏、体验历史环境的优化改造,也是值得鼓励的,同时应回答“什么是好的城市意象”的命题。

对于沙面大街,什么样景观是最优美的、最合宜的,既要尊重历史记忆中的原始整体关系,也要顺应当代市民的审美认同,如果有一个集体意象的社会认同过程,并将其中的主导要素相对稳定下来,可能会是比较理想的。

至于新功能,首先应该对新功能或新活动进行合宜与否、必要与否的判断,寻求一种维持外部空间环境格局而适当增加游客容量的做法是可取的,同时要考虑综合交通管理、疏导措施。

——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

沙面的最新一轮改造,是对景点化趋势的顺应乃至推动,这些趋势有其需求基础,从游客的角度是好的,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还可以做得更好。树木、路面、堤岸、绿地等历史环境要素是沙面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更精细化的研究,保持原有特色,有明确的相应策略,防止过度开发、过度设计。如果恢复历史原貌有困难,可以考虑以适当方式展示历史信息和影像。

——华南理工大学禤文昊博士(曾参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参考文献:《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 彭长歆,同济大学出版社;《从“中央公园”走向“绿道” ——广州公共绿地百年回顾》 阿瑞,UED城市环境设计,201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