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一部作品语言朴实,真情流露,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便可称作佳作。其实,文章令人心动的不仅仅是巧妙的布局,华丽的辞藻,更主要的是内在情感的抒发。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文章只有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有妙笔生花的精彩。

写作文是文笔好还是内容重要(写作方法言为心声)(1)

所谓真情,一般可分为“文学真情”和“生活真情”两种。

文学真情与生活真情的区别在于:

文学的真情要的是“像不像”生活中的人、事、物,要的是“应当有的样子”;

生活的真情要的是“是不是”生活中的人、事、物,要的是“本来的样子”。

首先,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实录,它和适当的加工并不矛盾:“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生活或内心感受的原版记录;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人真事。我对学生说过:“完全是生活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是虚构,也可能“真”。”

三、锤炼语言细节描绘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是事件的目击者,有的叙述索然无味,有的叙述活灵活现。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运用。一篇文章根据需要可以自由裁剪。不同的体裁,多种写作手法,可令文章变幻多姿。修辞的运用,可迅速抓住读者的眼,但在表达真情实感时,关键要进行细节描绘。

什么是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事件,细微特征(语言、外貌、举止、行动等)或场景的描写。好的细节描写不仅使文章具体生动,而且真实感人。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对鲁提辖三拳的描写:一拳打出个"油酱铺",二拳打出个"彩帛铺",三拳打出个"全道水陆的道场",形象的比喻从味觉、视角、听觉等多方面将郑屠被打的情态,描写的真切生动,淋漓尽致。再如同是写一位女同学,"老师表扬她时,她低着头,手轻轻地拧着衣角",一个害羞的女孩跃然纸上,远比直接描述要好得多。

如果笼统概括,即便是亲身经历,也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多文章巧妙的运用细节描写,令文章熠熠生辉。

有的同学误认为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内心的宣泄,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其实不然,作文应表达积极健康的真情实感。要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要关注生活,选择那些健康向上的情感来抒发。为情感插上理性的翅膀,让感性认识闪耀出理性的光辉。

巴金曾说过:"我不是用文字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我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的心来,高高的举在头上。"我相信真情实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走进读者的心灵。

四、述亲身经历,讲述真实所感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也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五、明人事要素,具体描述更可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写作文是文笔好还是内容重要(写作方法言为心声)(2)

六、露潜在意识,反映质朴心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虽然我有张“苦大仇深”的脸,但我也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七、拟相应情景,转换人物角色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编辑: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