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1)

上海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1842-1949年),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1949~197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2)

南京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3)

杭州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宁湖杭(南京、湖州、杭州)、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今年以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重点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重点专题合作、完善合作发展机制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中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大力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贸易便利化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创新,发展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12个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包括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率先布局5G网络建设,共建G60科创走廊,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等。[2]

2018年6月3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未来四年将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投入2000亿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以5G为引领的长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能级将比肩全球主要城市群。

城市范围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部分城市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2.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北纬32°34′至29°20′,东经115°46'至123°25′,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涉及三省一市共26个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2.2%。

地貌

公元前四千至五千年之前,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长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高邮神居山、仪征的白羊山、常州溧阳的南山、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其中常州溧阳的南山海拔508米,为吴越第一峰;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地理顶点在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一带。长江三角洲的最低点在江苏省高邮市一带(平均海拔2米)。最高点位于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海拔448.9米)。

地形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4)

苏州

太湖平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长江三角洲顶点在南京市、扬州市(高邮)、仪征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气候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5)

合肥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水文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6)

无锡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长三角区域内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金牛湖、石臼湖、固城湖、高邮湖、骆马湖、邵伯湖、登月湖,浙江的西湖、东湖、南湖、东钱湖、千岛湖和安徽的巢湖、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天井湖、平天湖、雨山湖等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上海的黄浦江、吴淞江、蕰藻浜,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浙东运河,安徽的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江、新安江、滁河、漳河、淠河、颍河、涡河、东淝河、南淝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濉河、史河等水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7)

宁波

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537.79亿立方米,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73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长江总体水质尚好,主泓水质多为Ⅱ类,沿岸部分具有Ⅲ类水。太湖是上海、苏州、无锡的主要饮用水源,但水质一直在下降,总体为Ⅲ类水(占70%),Ⅱ类水仅占15%,其他河道、小湖泊均为Ⅳ类和Ⅴ类水。钱塘江水系以Ⅱ类、Ⅲ类水为主。京杭运河为Ⅴ类、劣Ⅴ类水。

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淮河流域从中度污染下降到轻度污染,水质有所好转。其中,淮河干流水质为优;主要支流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8.1%、42.9%和19%,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沂沭泗水系水质为优;淮河流域其他水系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7.7%、22.6%和9.7%。巢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与2013年相比,巢湖东、西半湖及全湖平均水质和水体营养状态均无明显变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5.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5.3%。

矿产资源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长江三角洲概况)(8)

常州

长三角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其中江苏、安徽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另有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浙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多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等用途。上海矿产资源相当贫乏,基本无一次常规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二次能源生产,产品主要是电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气(包括液化石油气)。其他可以利用开发的能源还有沼气、风能、潮汐及太阳能。

土地资源

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多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共有6大类14小类,分别是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公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底,长三角地区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64科、921属、2900余种,约占中国种子植物科的51.4%、属的31.8%、种的12.2%。特别在皖南丘陵山区中保存了丰富的古老科、属、种孑遗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