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的出场人物中,有钟繇,而且戏份还不少,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此前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中,钟繇几乎都是被忽略的。

这里先要纠个错,剧中钟繇的官府为“大理寺”,官职为“大理寺卿”,误,此职位是汉代最高司法官员,在两汉名称常变,时而叫“廷尉”,时而叫“大理”,但从未叫做“大理寺”。钟繇时即是担任“大理”,“大理寺”是从南北朝开始才叫的。编剧难道是怕观众跟现在的云南大理相混淆吗?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1)

《军师联盟》中演钟繇的这位演员徐敏,常看历史剧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2)

《走向共和》中的庆亲王奕劻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3)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浙江巡抚赵贞吉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4)

扯回来说钟繇,钟繇出身“颍川四大家族”之一的长社钟氏,老家在今河南省长葛市,其祖父钟皓,与荀彧祖父荀淑、陈群祖父陈寔,以及韩家的韩韶在汉桓帝时同时出任县令,被称为“颍川四长”,成为全国基层公务员中的模范榜样、知识分子争相传颂的君子贤良。党人领袖李膺曾师从与钟皓,盛赞荀、陈、钟三位“荀君清识难尚,陈钟至德可师”。李膺家与钟家也是互为通婚,李膺的姑姑嫁给了钟皓之兄,他们生的儿子钟觐又娶了李膺的妹妹。后来因为党锢之祸的牵连,钟皓的儿子们都没有出仕,一直到了钟繇这一代才重回官场。

钟繇举孝廉后,一直担任京官,为黄门侍郎。当时李傕、郭汜乱长安,切断了与关东的一切联系,钟繇的一大贡献就是劝说李、郭厚待曹操来使,让曹操与朝廷之间恢复联系。这时候,荀彧在曹操身边已经举荐过钟繇的贤能了,在汉献帝逃出长安东归的过程中,钟繇也参与了谋划,立了功劳,后来曹操迎献帝都许,钟繇就一下升为尚书仆射——仅次于尚书令荀彧的行政二把手。

颍川大族盛产文人谋士,如荀彧、荀攸、郭嘉、陈群,但钟繇不仅有谋略,还是一名独当一方、能征善战的元帅,因为他在长安做官多年,曹营中没有谁比他更熟悉关中的形势。当时曹操正忙于与吕布、袁术等周旋,无暇西顾,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挑动羌胡叛乱,与巴蜀刘璋勾连,于是就问计于荀彧,荀彧的建议是:“西边的事情就交给钟繇吧!”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5)

当时,关中一带经过李傕、郭汜祸乱之后,不仅人口稀少,一片萧索,还有马腾、韩遂等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曹操于是表钟繇为司隶校尉,委以关中一带的军政大权。钟繇一到任便采取怀柔政策,写信与马腾、韩遂与他们连和,成功劝动他们送质子入朝,很快稳定当地局势。

曹袁官渡之战,钟繇从关中为曹操前线输送了两千匹急需的战马,有力支援了曹操的作战。袁绍死后,袁尚、袁谭与曹操在黎阳对峙,袁尚想打破僵局,派表兄弟高干与匈奴单于联合,入侵河东一带,意图从侧翼包抄曹操,一时关中震动。钟繇在此关键时刻,果断下令主动出击,他还邀来马腾军作为盟友,在汾水大破袁军,解除河东危机,这也成为年仅24岁的马超的战场首秀。

不知是不是袁尚有意的安排,此次入侵河东的主将,是钟繇的外甥郭援。当马超部将庞德将郭援于阵前斩杀,割下首级带回邀功时,钟繇痛哭不止,庞德这才知道这层关系,连忙谢罪。然而钟繇说:“他虽然是我外甥,但也是国贼,你何须谢罪呢?”曹袁大战时,起初由于袁绍来势汹汹,兖州、豫州都有不少响应袁绍的郡县和势力,但钟繇治下的关中一带始终稳定。

钟繇经营关中十余年,恢复了民生,充实了人口,后来马超在关中叛乱反曹,钟繇也奋力抵抗。《三国演义》中讲到赤壁之战前夕,徐庶听取了庞统避祸的计策,向曹操主动请缨,与臧霸出镇长安防御马腾、韩遂,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说史书中徐庶从未在曹魏领兵,那臧霸也是一直盘踞在青徐,没有驻防关中的经历。曹操无论是北伐、东讨还是南征,西大门始终是钟繇负责把守。钟繇经营关中多年,无论是对本地人才的提拔,还是对当地经济军事的恢复,对于曹魏政权的巩固可谓意义非凡,后来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受阻,和钟繇当年铺的底子分不开。

有这样劳苦功高的功绩,到了魏王国建立后,钟繇就接连出任魏国的大理和相国,曹丕当时是太子,对钟繇十分礼遇,还赐予刻有赞颂他功德铭文的“五熟釜”。在建安二十四年邺城发生的魏讽谋反案,许多人受到牵连,钟繇因为是魏讽的举荐人也遭到免官。但曹丕知道他是冤枉的,即魏王位后,立即为钟繇恢复了官职。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6)

曹丕称帝后,钟繇和陈群都成为有魏一朝的开国元勋,深受曹丕的器重信任,钟繇后来荣升太尉,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为“三公”,面对着这超强卡司阵容,曹丕散朝后带着满满自豪感说:“像这样的‘三公’,恐怕是空前绝后了!”

许多人知道钟繇,是因为他书法家的身份。钟繇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善各体,结构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被誉为“楷书之祖”。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认为,钟繇的书法师承蔡邕,然后传给了卫夫人,而卫夫人又传给了王羲之,钟繇可谓是王羲之的师祖,二人也在书法史上并称为“钟王”,至今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小南门里还有传说的钟繇洗砚池。

古代书法家及他的个人小故事(他是三国书法大神)(7)

然而钟繇有一个不可饶恕的毛病,就是拖稿症。

荀攸做曹操军师时,曾经谋划过十二条奇策,由于钟繇与荀攸是铁瓷,这事儿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本想将其写成一本奇谋兵书,然而老爷子拖拖拉拉,直到自己死了都没写出来,这些奇策从此便无人知晓了。

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看到这段气得都快跳到桌子上了,他在批注中写道:“荀攸死之后十八年钟繇才死的,十八年啊,把人家的奇策写成书有难度吗?结果八十多岁都没写成,让荀攸的奇策失传,太可惜了!”

唉!拖稿症害人不浅!

本文节选改写自《缔造三国的99个家族》中《汝颍多奇士——三国谋士的摇篮》一篇,《缔造三国的99个家族》为我正在创作的一部历史品读书籍,欲了解本书详情及更多试读篇章,请关注“成长的文化站”(chengzhangcuc)后点击下方菜单左侧的“写·江山”。

媒体转载及出版合作,请后台私信垂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