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沓着鼻涕的张家小弟,对课本上的诗词很感兴趣,常缠着我七问八问,譬如这么一句:

“沁园春、水调歌头…宋词这些词牌都是从何而来?”

呵呵,当时我就来了兴趣。

为啥?因为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读书那会,就曾对这个问题产生过疑惑,只是那个时候的语文老师,回答得太过标准:

“这个题目不会考的!”

好吧,二十多年后,司马就和各位来一起聊聊这个注定不会在试题中出现却让很多人困惑太久的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首先你就要知道:词究竟是啥?

张家小弟说,词是用来背的。

李家阿妹说,词是用来考试的。

当然小弟小妹说得没错,但古人写词可不是干这个的。我们都知道古人和现代人其实都一样,闲空下来也喜欢哼个小曲唱个歌。

那么问题来了,有曲则有词,曲是旋律节奏,词就是对应这旋律节奏的文字。

大部分情况下,是先有曲再有词,这个便是依调填词。偶尔也有先词后曲,这便是所谓按词制调。

所以在古代,词都是拿来唱的,绝不是用来背的。

所以在古代,词都是调节气氛的,绝不是用来考试的。

那么到后来,便出现了写词的标准格式,而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又给这些格式起了便于识记的名字,唤作词牌——总数在一千以上,但常用的也就以下这些听司马一一道来。

头一个便是大众辨识度极高的沁园春,这个词牌从何而来呢?

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位汉朝的公主——沁园,其实完整名称是沁水园,正是这位公主的名号沁水公主。

沁园春词牌名意义(沁园春念奴娇词牌都是从何而来)(1)

沁水公主是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的女儿,据说皇帝老爹当年非常疼爱这个女儿所以特地选定了山西沁水(即公主的封邑)北岸,据说这地界极好,西周文王姬昌当年就给了一个五星级评价,说这里是天下大阳居。于是皇帝就派官员监工,调遣上千工匠,在此建成一处专门为女儿所设的园林,即沁水园,简称沁园。

也正是因为沁园的知名度极高,后来就给公主惹出一件事来。那就是东汉第三任皇帝汉章帝时期,外戚窦宪权倾朝野,居然看中了公主的这份田园,要以低价强买,而沁水公主,是当朝皇帝的妹妹,也不敢拒绝,只能忍气吞声接受报价。

直到某日,汉章帝偶然路过这沁园,忽然想起老爹当年为公主修了此园,却又有些忘却,就随便问了一句:这是谁的园子?

皇帝这一问,便吓坏了身边的窦宪,流了一头的大汗,也不敢回答。皇帝这就看出问题来了,回宫一查方才明白窦宪居然连公主都敢欺负,立即龙颜震怒——当然东汉外戚专权也不是皇帝一怒就能彻底解决的,只不过在这件事上,窦宪还是作出了让步,将沁园还给了公主。

正是因为这个典故在,所以后世文人,常拿这个故事来掰扯。而到了宋朝,汉代公主的沁园其实已经荡然无存,可是北宋有个姓李的驸马,又在大宋帝都开封府修了一座园林,名号也叫做沁园。《宋史》还专门提到这所园林,说李氏“所居地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堂引水,环以佳木,延一时名士大夫与宴乐”。

而在沁园的酒席之上,便有一位词人叫做张先。这个人,我们现在不太熟悉。但在当时,他也是名人——譬如说他到了八十岁还精力充沛,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妾。于是苏东坡写诗一首给他说:“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里所谓梨花压海棠者,便是张先——而在起初,就是张先写了天下第一首《沁园春》,使这一词牌流传开来。

再讲一个词牌《永遇乐》,大家都听过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那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真个了得,但你可知这词牌是咋来的么?原来唐朝有个姓杜的秘书郎,尤其擅长写词,引来邻家女的垂青,两个情趣相投的青年男女便成所谓“逾墙之好”。结果这事后来被捅出去,杜郎便被打发去了河朔,临行之际,便为他所爱的邻家女写下这首词,女孩子看着爱人离去,最终便“持纸三唱而死”。

所以这其实是个悲剧,至于故事男主人公究竟是杜什么?当然不会是杜甫,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杜牧,杜牧曾做过弘文馆校书郎,也曾入节度使幕府,确实与故事情节颇有相合。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不论是《沁园春》还是《永遇乐》,最初词牌的起源故事,其实都与词的主题内容关系不大,慷慨激昂还是缠绵悱恻,关键还是取决于词作者本身。

事实上,词虽盛于宋,但词牌的产生,却多数与唐,尤其是唐朝的乐府有关。譬如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教坊便为此谱成《菩萨蛮》词曲编唱,甚至皇帝都爱唱。此类事例不少,如李白作诗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稍后教坊便有曲名《西江月》,后来也成了词牌。

当然词牌的演变也有一波三折的,譬如《蝶恋花》,原名《鹊踏枝》,也是唐朝教坊的曲目,但是据说起初很粗俗,所以主流文人都不太能接受。南唐的风流才子冯延巳,很是喜欢这个曲目,拿来改造完善一番,此后便成了今名,并留下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样的佳句。

沁园春词牌名意义(沁园春念奴娇词牌都是从何而来)(2)

而唐朝诗人张祜的宫词,一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稍后则演绎出一个词牌何满子。白居易和元稹都作过类似诗歌,他们说何满子这个人,是开元年间的歌唱家,因为犯罪被判死刑,临刑之际献上一曲以赎死——随之乐府便有了这一曲,后来更成为词牌。

当然,大唐最正统的教坊曲目,则是《破阵子》,即反映秦王李世民带兵打仗凯旋而归的乐曲。这首曲目的表演需用两千名演员,画衣甲、执旗旆上演,十分宏大,就连皇帝也不能随便就下令奏演。

但同样的题目,到了南唐李煜这样的末代君王笔下,就完全是另一种感怀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样的《破阵子》,哪里还有半点唐太宗的英雄气概?

与唐相关的词牌,还有《念奴娇》,念奴其实是唐明皇天宝年间的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歌妓,也就是国家演唱团顶级歌手这样的水准。据说当时每一年度都有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不止,甚至连官方乐队的伴奏音乐也奏不下去,于是高力士就出来大喊一声:“现在要请念奴出来唱歌了,你们能安静下来听吗?”据说立马就安静了——念奴就是这么一个牛人。

后来大抵到北宋中期,便兴起了以此为词牌名的作品。当然这起初也是婉约的内容居多,可后来出了个苏东坡,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反而成了豪放派的代表作。

《渔歌子》则直接来自唐朝诗人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堪称千古绝句。而张志和本人,更相传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且过目成诵。人生顶峰之际,则是献计于肃宗,征调回纥兵,败安禄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性胜利。也因为他一直做到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后来隐居于湖州西塞山,自称烟波钓徒。西塞山前一词,正是写于此时。

沁园春词牌名意义(沁园春念奴娇词牌都是从何而来)(3)

此外,如临江仙、浪淘沙、浣溪沙、诉衷情、渔歌子、生查子、定风波、清平乐等诸多词牌也都出自唐朝乐府。

当然,宋人本身,还是新创出不少词牌的。如北宋宰相寇准,就在某年早春宴客之际,自撰乐府词,创造出《踏莎行》这个词牌。而提拔了范仲淹的宰相夏竦,则被认为是《鹧鸪天》一词的始作者。宋徽宗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专门负责谱制词曲的周邦彦,则被认为是《一剪梅》一词的始作者,同时亦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但这,毕竟已是后来事了。

本文为司马路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