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热播,“专业祖母”曹翠芬老师又一次给大家带来惊喜,剧迷们亲切的给曹老师送上了“大户人家专用老夫人”这一美称。
上一次曹老师圈粉,是在《知否》里,她把集威严与慈爱于一身的盛老太太演活了,很多90后都成了她的粉儿。
很多观众称曹翠芬老师是“最美祖母”,可你想不到的是,曹老师年轻的时候,外在条件并不好,还曾被张艺谋导演评价为“太平凡了,不像个演员”。
在演艺圈,外貌条件好的人被称为老天爷赏饭,那么,一个老天爷不赏饭的人,在演艺生涯里闯出一条生路,靠得是什么呢?
01. 熬得住人生低谷
曹翠芬老师是1944年生人,16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预科班,1966年,她刚一毕业,就应时代要求去乡下劳动锻炼,种起了水稻。
对一个心怀演艺梦想的人来说,摸不着舞台,真是噩梦般的际遇。
种水稻期间,条件非常艰苦,经常要不穿水靴就下田插秧。但曹翠芬没有放下自己专业,一有空就观察生活,揣摩表演。这段种田经历,使她以后演起“农妇”有关的角色时,得心应手。
1973年,她终于有机会离开稻田,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并在《南征北战》中饰演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永贵妻。
那一年,她已经29岁了,7年没上过舞台,一个女演员的黄金时机已经逝去,一起步就是演媳妇,她的演艺生涯上没有“姑娘时代”。
老天爷不赏饭,起步又迟了,她的路注定要比别人要难走些。
为了成长,她从不挑角色,再小的角色她都接,不管戏份多少,都一丝不苟的完成,反复打磨,她常说,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电影《伤逝》曾找她客串一个角色,涓生和子君去剧场看易卜生的话剧《娜拉》,曹翠芬在影片中就饰演娜拉,在别人看来,这个镜头是过场戏中的过场戏,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随便演演就行了,但是曹翠芬从头到尾认真研究了剧本,排练了四天。
拍完这场戏,连导演水华也被她的认真劲儿打动,向她说:“曹翠芬,我谢谢你。”
尽管接的都只是小角色,但是她让许许多多小角色有了生命。凭着这些小角色,她在专业小圈子里也确立了“曹翠芬会演戏”的口碑。
她说,“有人说我是配角专业户,这没什么不好,如果是艺术上的需要,我甘愿当一辈子配角。”
就这样,心平气和的与小角色为伍,在十几年龙套生涯里用力打磨自己。
有句名言说,一个人在低谷期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她未来的高度。
即使深陷沟壑,也要仰望星空的人,未来才能立得起,守得住。
02.一生专注一件事
坐得住冷板凳,熬得过寂寞的人,心里都有一腔热血。
曹翠芬心里的热血梦,就是做个好演员。
1990年,十多年与小角色为伍的曹翠芬,终于等来了一个不错的机会——《大红灯笼高高挂》副导演找到了她。
知道自己相貌不占优势,曹翠芬拒绝了提供照片让导演挑选,而是决定跟导演亲自见面。
见面后,张艺谋有点失望,评价她说,“太平常,不像个演员。”
但是,在看了曹翠芬以往的作品后,张艺谋还是把二太太卓云这一角色给了她。
曹翠芬拿到剧本后,反复琢磨人物背后的东西。
她深入分析二太太的“坏”,发现“坏”的背后,其实藏着这个人物在那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何赛飞饰演三太太,美艳绝伦,又会唱曲,又有儿子,因此她可以骄横任性。
巩俐饰演的四太太,年轻漂亮,又读过书。
唯有二太太,容貌也不出色,又只生了一个女儿,在大宅院里没有傍身的资本,一直处于弱势,所以她只能一团和气,对谁都赔着笑脸,处处隐忍。
曹翠芬在分析角色中发现,“想生个儿子”是二太太的心病,因此她给自己加了一句词,“老爷,我还想再给你生个儿子呢”。
张艺谋的戏,定了之后一般是谁也不能改的,但是听了曹翠芬对角色的分析,张艺谋破天荒的同意了她加这句台词。
吃透了人物特点,曹翠芬把相貌平平变成了优势,一个看上去老实平庸,实际上阴狠毒辣的绵里针角色自然而然的脱颖而出。
最终,这个角色也拿下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表演学会奖。
张艺谋后来还专门给她感谢信,称赞她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出色表演,经过这次合作,张艺谋对她的评价也变了:
“曹翠芬是个非常好的演员,她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流露,没有表演的痕迹。”
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表演。
有了大奖傍身,有人劝她多走走门路给自己捞角色,她笑笑说,
“除了表演,其他都不是我的强项。”
1992年,曹翠芬出演《杂嘴子》中的农村妇女民生娘。
老艺术家黄宗江说:“无知识的人演无知识的人容易,有知识的人演无知识的人难。”
为了体会西北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曹翠芬从招待所搬出来,拿着行李卷住到当地老乡家里。
近距离接触中她发现了一个细节,西北方言发音时,是O字型的口型,后牙关部分是张开的,声音的爆发力集中在口腔前端。她进一步分析,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在外面时不大声喊是听不见的,因此形成了这种有爆发力的发音特点。
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特点,这个角色一下子就有了灵魂。
从她身上,我们明白,演员不只是靠“颜”吃饭的行当,演员的确是个技术活儿。
因为这份钻研,她拿下了很多大奖。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女主角提名,华表奖最佳女主角,童牛奖优秀成人奖,飞天奖最佳女配角,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表演学会奖。
大奖傍身的她自信的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个好演员。
这份自信,只有付出得足够多的人,才会有。
03.高度严苛的自律
“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拍《知否》时,曹翠芬已经74岁了,是剧组年龄最大的演员。
盛老太太这个角色,在全剧中戏份很重,台词量非常大,而且还都是半文言的台词,连年轻演员都会觉得压力大,但在现场,70多岁的曹翠芬从没在台词上打过折扣。
有什么秘笈吗?
没有,她只是在进组之前,就把大段大段的台词抄下来,提前背过了。她说,“这么大台词量,光靠在现场背,绝对不行。”
别人拍戏都是进组才开始工作,她在进组之前,工作已经开始了。
演盛纮的演员说:
“刚开机的时候,横店很热,每场戏对下来,里面的衣服都是湿透的,但是70多岁的曹翠芬老师从来没给别人添过麻烦,从没耽误过进度,剧组能请到她,真是太好了。”
知否的导演张开宙说:
“曹老师所有的作为演员的品德,都是我们的表率。”
同样是演祖母,她把祖母也演出了不一样的灵魂。
在明兰出嫁那一幕戏里,本来老太太没有什么戏份,只有一个镜头。
但是曹翠芬在那一刻,瞬间把自己调动起来,原本一个不重要的镜头,经她一演,把明兰出嫁那场戏推向了高潮。
曹翠芬说,“这场戏拍下来,我对自己是满意的,因为我把我对孙女的情感,表达是饱满的。”
当专业达到一定的高度,让别人满意很容易,难的是,让自己满意。
而《庆余年》中,送范闲去京都那一场戏里,曹老师用背影演了一场离别,90后的观众都看哭了,一边哭,一边去她的微博下喊“祖母好”。
成功角色的背后,是一个老戏骨“戏比天大”的高度自律。
有人说,曹翠芬老师是一朵真正迟开的花,历久弥香。
可是,看了曹翠芬老师这大半辈子的经历,就会发现,所谓的大器晚成,无外乎三种品质:
耐力、专注、自律。
这三个词,看上去简单,但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并坚持一辈子,很难。
做到了,时间就能开出花。
都说人生如酒,经过熬,经过榨,经过沉淀,才更香。
曹翠芬老师的在艺术生涯上的攀登,就是一颗平凡的粮粒成为顶级好酒的过程。
文/三年二班学姐(原创文章)
参考资料:
《寻找角色的灵魂——记演员曹翠芬》
《角色比自我更重要——曹翠芬访谈录》
《扶花的绿叶》
《从小角色起步与曹翠芬谈表演》
《一朵璀璨的金菊——记95华表奖获得者曹翠芬》
《与曹翠芬谈表演艺术与表演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