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小朋友一直在蹦蹦跳跳,吵吵闹闹,妈妈显然觉得不妥,不断地对孩子说:“别吵了,你会打扰别人的”、“别蹦了,一会摔了怎么办”、“再吵我就给你扔出去了”......结果是,这个孩子还是在吵闹、在蹦跳,妈妈的话他全当成了耳旁风。你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遇见类似的情况?让他写作业,他偏不写;让他不要乱发脾气,他还摔东西;……他总是会给你找各种各样的麻烦,最后你只好用提高嗓门或者干脆用拳头解决问题?在爆发亲子冲突后又后悔不已?

其实,与熊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毕竟我们和孩子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情绪,重要的是把问题给解决了。

如何解决?杨杰在《精准回应:让孩子养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书中说道:“最关键的要素在于你如何回应孩子,是不是及时回应,回应的落脚点是不是正确。”心理学上有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绝境。”回应孩子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没有被回应的孩子不仅不能养成父母所希望的好习惯,反而可能会留下阴影。反过来,被精准回应的孩子才会更热爱这个世界,有更强的内驱力。

怎样才能养成孩子自律的习惯(想让孩子养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1)

什么是精准回应?

《精准回应》里说:“把我们的理解、尊重、鼓励乃至要求和拒绝,用温柔、准确、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这本书以家长的咨询为案例,从亲子互动场景入手,手把手教我们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教会我们改变思考方式,做到精准回应,从而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这也让我想到一位宝妈对我说的话,她说:“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还不信斗不过我家的小崽子。”而杨杰在《精准回应》中表示,最应该控制和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恰恰是父母自己,包括情绪上的、思维上的。这些改变,是体现在每一次与孩子的沟通当中的,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孩子的情绪,精准回应他们的需求,不仅不会爆发亲子冲突,问题也顺带解决了,那取而代之的,只会是亲子之间更亲密的爱。

在我看来,如果想做到精准回应,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控制好情绪、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善用沟通技巧。

01控制好情绪是精准回应的基础

情绪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情绪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从近些年的新闻中就可以看出。

武汉一位14岁男孩因当众被妈妈扇耳光而跳楼;因为母亲的一句话,上海17岁男孩跳桥;福建的一位妈妈,因为和5年级儿子发生争吵,用充电线勒死了自己的儿子……

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新闻,背后折射出的是情绪失控的父母和情绪不稳的孩子,因为情绪问题,爆发的可怕的亲子冲突,甚至危及到了生命。

塞缪尔曾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对你。”

杨杰也表示:“如果剥离情绪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亲子沟通其实非常简单。”

那到底怎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好情绪管理呢?

1.认真对待情绪

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可能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觉得负面情绪是不好的。

说到这里,我想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带儿子上早教课,课上老师给孩子们讲了《我的情绪小怪兽》的绘本,绘本里面把情绪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讲完之后,老师问孩子们问题,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老师问孩子们可以开心吗?可以平和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以。可是,当老师问孩子们可以生气吗?可以伤心吗?孩子们也很一致,都回答说不可以,包括我儿子。我吃了一惊,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可以识别出什么是正面情绪,什么是负面情绪,但是在他们的观念中,负面情绪就是不好的。

杨杰在书中提到:“其实情绪并不是坏东西,负面情绪中往往隐藏着我们的需要和诉求,如果认真对待这些情绪,我们会更了解自己,也会更懂得满足自己。”

压抑负面情绪并不能彻底消除它,等到越积累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这时候可能造成的伤害更大。当我们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不妨表达出来,只要不波及他人就没什么问题。

2.整理念头

杨杰在书中说:“管理情绪先管理念头。”

什么意思?很多时候,父母是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却怎么也改不掉,根源就在于错误做法的背后,其实是有着强大的念头在支撑着的,所以,如果想要改变,必须先要斩断这些有害的念头。

所以,当我们在想要行动的时候,不妨试试这样做。当我们心中升起一个不好的念头时,可以先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是真的吗?我能百分百确定这是真的吗?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么样?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因为11岁的孩子跟她睡觉非常苦恼,于是提议让孩子自己睡,孩子和妈妈商量,让妈妈先陪他睡两天他再自己独立睡一周,以此循环。妈妈答应了,可是后来越想越生气,觉得儿子懦弱,又反悔了。结果儿子也生气了。

那我们试试刚刚说到的方法:孩子懦弱,这是真的吗?懦弱的定义是不敢面对眼前的现实,只会逃避。而她的孩子却提出了解决方案。

能百分之百确定孩子懦弱这个判断是真的吗?觉得孩子懦弱其实只是那一段时间的感觉。

当妈妈认为孩子懦弱时会有什么反应?愤怒、烦躁,不遵守和孩子的约定。

没有这个判断,妈妈会怎样呢?妈妈会答应孩子提出的建议,并完成分床的问题。

看到了吗?念头的力量有多强大,它能使本来皆大欢喜的结局变成双方都伤心的局面,所以,当我们下次出现类似的念头的时,不妨试试,如果可以,最好用笔记录下来,这样会更清楚。

02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精准回应的关键

孩子的表达能力没有成人好,所以很多时候不开心了就喜欢用哭闹来解决问题,但是,父母却不都是有耐心的,有的父母会选择用怒气控制孩子,但最后只是孩子被迫屈服,有的则会选择“冷处理”,而他们却只做到了“冷”,并没有做到处理。

那再次遇见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

杨杰在《精准回应》中说道:“我不喜欢把教育看成某种技巧,教育的核心是感觉的融合,乃至内心的共鸣。”

有一次,作者去好友家做客,那时已经晚上9点了,朋友正在和数学辅导老师谈话,原来,老师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孩子说眼睛疼,消极怠工,最后直接躲回自己的房间不学了。

如果是脾气不好的父母,可能劈头盖脸就会一顿训,可是,在作者的帮助下,这位妈妈没有这样做。她先是在自身上找了原因,那天因为开家长会,那天晚上的课本不用上的,但是,因为母子两都没有给老师打电话,导致数学老师已经到了他家楼下,二人开完家长会只好匆匆赶回去。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就表示自己不想上课,还提出周五要将玩游戏的时间补给他,结果妈妈却回了一句“你就玩电脑积极。”

尽管孩子万般不情愿,但还是连饭也没吃上了课,直到最后躲回房间。

其实,这件事分析起来并不难,从表面看,孩子确实有错,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你本来已经做了不上课的打算,突然又让你上课,还饿着肚子,心情能好吗?而且本来玩游戏的时间妈妈也不同意补给他,孩子心理当然会不舒服。所以,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的感受,然后精准回应他的需求,那他自然也会理解妈妈的感受。

在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后,我们再去看见孩子背后的需求。

《精准回应》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总是遭遇拒绝与冷漠,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在不安中孩子就会显得胆小。”

看见孩子背后需求的第一步就是尊重,父母放下自己的权威,平等地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认真回应孩子的要求。

第二步,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时学会坦然拒绝孩子,而且要记得,拒绝时要态度温和,不能用谴责的方式回应。

第三步,在家里提供一个有爱的环境,让孩子觉得家里是温暖的、民主的,大人们是爱他的,愿意倾听他的。这样,等孩子出入社会,才会觉得社会是有爱的。要记住,我们善待自己的孩子,社会才会善待他们。

03善用沟通技巧是精准回应的桥梁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父母和孩子之间同样如此,明明充满爱意,却时常因为沟通不慎而引发矛盾。杨杰在《精准回应》中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1.认真听,认真说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句话:“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杨杰在书中也提到:“我们不妨把‘尊重’‘倾听’这些口号化为简单的行动,像对待领导一样,认真地对孩子说话,认真地听孩子说话。”

比如,面对孩子到处乱跑,大喊大叫,如果妈妈不停地发布诸如“宝宝,小点声,你太吵了”“小心桌子角,别碰着”“和阿姨打招呼,要有礼貌”这样的指令,孩子是不会听妈妈的,因为他们两完全在不同的波段,而且频繁而无效的指令会影响孩子的做事效率。

相反,如果妈妈能首先喊“宝宝”,等待孩子回应之后,再简单说出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

2.学会请求,而非命令

请求和命令有什么区别?书中的解释是,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活拒绝;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

作者的嫂子就抱怨过,说儿子鹏鹏总是拒绝自己,就连扔垃圾这种小事也会,还反驳她,说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但据作者观察,事实并不是完全如此,其实很多时候妈妈总是会批评鹏鹏,所以鹏鹏因为害怕被批评所以就先下手为强,为自己找好了理由。

如果妈妈能把命令变成请求,做到接受拒绝,不仅孩子会愿意帮忙,降低了大人的管理成本,家庭氛围也会更加融洽。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任由我们操控的附属品,如果牢牢记住这点,接受拒绝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精准回应》强调:“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比如磨蹭拖拉、不主动不自觉、情绪急躁甚至不肯去上学等,从宏观上看几乎无解;但是,如果从微观上入手,打磨好每一次回应,把我们的理解、尊重、鼓励乃至要求和拒绝,用温柔、准确、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心中那块坚冰,仿佛被置于阳春三月的和煦暖风中,竟渐渐地融化了。”

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去处理问题,不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也不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经常唠叨、责备孩子,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就以发脾气收场,却还要求孩子能养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结果当然不会如愿。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彻底改变“总是忍不住发火”的亲子沟通模式,学会精准、有爱地回应孩子,培养自主自律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