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狂人先生

在我们小时候,都有着很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尤其是读小学时,这种友谊更是特别的深切。但是,当我们离开校园,走出社会10年以后,在同学聚会中再次重逢,希望能找回当年那种纯真的友情。可惜的是,过去的那份友谊,已经荡然无存,仅存的只剩下“相互知道名字的陌生人”这种尴尬局面。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在小时候,接触鲁迅的作品,都感觉这是“天书”难以看懂,然而当我成年以后,却发现鲁迅的作品,简直就是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尤其是《故乡》,里边写到的,鲁迅和闰土之间本来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二十多年后再次见面,这种兄弟手足情谊,已经荡然无存。到底是什么原因,把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磨灭掉呢?

01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注定无法交集。

在第一次见到少年闰土的时候,鲁迅是一个“富二代”,虽然衣食无忧,但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于外界的事物,本能就有一种期待的心情。为什么鲁迅和闰土之间会这么自来熟?因为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有的只是好奇心。闰土为什么愿意跟鲁迅毫无保留地分享他在农村的这些好玩的所见所闻呢,而年少的鲁迅有愿意听呢?因为捕鸟、刺猹这些东西,是一个城里的孩子从来没经历过的,因此怀着强烈的好奇心。

鲁迅在故乡塑造了几个人(鲁迅故乡人分为4个层次)(1)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世界里,只有新鲜感,没有任何距离。我们不难想象,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作为一个城市人,要是去到乡村生活,也许头几天会觉得很愉悦、体验感很好,跟乡村的农民们也会打成一片。但是,如果让你长期在一个不是自己习惯的地方生活,长期面对着跟自己不熟悉的人群,这就未必是享受,而是煎熬

让我们脑洞大开,大胆假设,如果闰土没有离开周家,而是继续跟鲁迅一家人生活下去,他们俩之间的友情能够长久下去吗?未必!因为,成长的环境,就决定了他们俩之间并不是一路人。

02 生活在不同物质条件下,注定无法同路。

虽然鲁迅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出外谋生,但鲁迅从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志气。毛主席曾经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丝毫没有奴颜和媚骨。”尽管鲁迅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贫穷黑暗时期,但这并没有把他压垮,他坚信学到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1921年搬家的时候,鲁迅已经在北京稳定下来,每个月有固定的月薪,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至少能够稳定生存下去。

鲁迅在故乡塑造了几个人(鲁迅故乡人分为4个层次)(2)

再看闰土,年少时跟随着父亲到周家做帮工,人到中年时,生活质量并没有任何改善,反倒越来越难。正所谓“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因为整个家族都是贫穷,有钱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闰土都一无所知,只要能管好自己温饱,就已经知足了。

为什么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会造就两个人价值观不一样呢?如果你曾经有钱过,后来破产了,你是知道有钱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只要你有追求,总有一天你“满血复活”;但如果你本来都是穷人,就会被格局限定着,也许根本不可能往高的方向去想,更不要说努力了。

03 生活在不同文化层次及教育背景下,注定方向不一。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得出来,鲁迅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在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进行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这注定了在起跑线上,鲁迅的文化水平和闰土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再加上后来,鲁迅到了南京求学,接着又到了日本学医,这二十多年来,他的所见所闻跟闰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鲁迅在故乡塑造了几个人(鲁迅故乡人分为4个层次)(3)

反观闰土,自从离开周家以后,都一直在自己的家乡种田,姑且不说有没有被压迫、苛捐杂税这类事情,但他的见识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也许你会质疑说:“不对啊,儿时的闰土不也是懂挺多的吗?”没错,但不要忘了,闰土所懂的东西,在他们农村那里,也都是习以为常,没什么好稀奇的。但是,你让闰土讲野生动物的医学知识,比如说如何给一只狗看病,他未必能懂。

04 生活在不同精神追求背景下,注定无法成为朋友。

早在1907年的时候,鲁迅已经发表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经典的著作,反复强调“立人”的精神,发展个体精神。在1919年,写出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更是对当下封建礼教制度批判和反抗。

相比之下,闰土正是被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他家里有六个儿女,尽管最小的那一个也出来帮忙干活了,但生活依然是举步维艰。闰土希望能改变当下这个局面吗?当然希望!但是,他把这个希望寄托在香炉和烛台上面,让神灵保佑他们渡过难关。

在鲁迅看来,闰土这种“崇拜偶像”的行为是可笑的;然而,他自己也是在“崇拜偶像”,只不过是闰土追求的是“苟且”,而鲁迅追求的是“诗和远方”。

在电影《后来的我们》一句经典的对白:“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但是却没有了我们。”在我们小时候,都盼望着早早长大,一起玩耍的朋友们,都渴望着快快长大,自己买好吃的、好玩的,还能一起玩耍。

鲁迅在故乡塑造了几个人(鲁迅故乡人分为4个层次)(4)

出来工作以后,我们买得起好吃的、好玩的,经济上也独立了,但儿时玩伴再次相见,当年那个纯真的我们,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只是油腻的自己。当年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今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仅存的一点美好回忆。

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是少年,当我们被现实洗礼后,再来读读鲁迅的作品,此时此刻才真正明白鲁迅的智慧,我们深深感到鲁迅这犀利的批判,直指我们人性的弱点。到现在看来,鲁迅的话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能得到共鸣的。

当你的人生处于迷茫阶段,对各种心灵鸡汤有了免疫力,也不妨换一下“食材”,跟鲁迅先生聊聊天,看看他的作品,能够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建议?

《鲁迅经典全集》推荐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