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民国时期地位(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

蔡元培

清光绪16年(1890年)庚寅恩科贡士,因故未参加当年殿试,光绪18年(1892年)壬辰科补殿试,中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后,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和西学,同情维新派。

革命生涯

1898年秋(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郡中西学堂(今绍兴市第一中学前身)总理,提倡新学。1900年秋,因不满于守旧派的反对和校董的干涉,辞职。

1904年11月,蔡元培与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在上海发起建立光复会,蔡元培为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并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借学校和报纸培植革命力量。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到德国留学。在柏林一年学德语,1908年秋,在莱比锡大学研究了3年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民族学。

蔡元培民国时期地位(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应陈其美来电催促,取道西伯利亚回国。1912年1月,孙中山组织南京临时政府。第三天就任命蔡元培作教育部长。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表决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派专使迎接袁世凯来南京就任,蔡元培任“迎袁专使”,另有欢迎员八人,包括魏宸组、刘冠雄、钮永建、宋教仁、曾昭文、黄恺元、王正廷、汪精卫和唐绍仪一同前往北京。27日,蔡元培抵达北京与袁世凯会面,次日袁世凯开茶话会,表达南下的愿望。29日夜,驻扎北京曹锟所部陆军第三镇发生兵变,肆意开枪放炮,沿途挨户抢劫,金银点十室九空,蔡元培等人驻地也遭抢劫,损失了部分行李文件等物,个别欢迎员走失。

蔡元培次日早餐移居六国饭店以防不测,后致电南京等处报告所有欢迎员平安无恙,并向孙中山报告相关情况,并要求返回南京面陈各项事宜。4月,蔡元培与汪精卫等人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认为“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及,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兹由同志组织留法俭学会,以兴勤俭苦学之风,以助其事之实行也。”同时,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同年,蔡元培任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教育制度,任上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

1913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蔡元培在法国与汪精卫比邻而居,期间袁世凯、克定父子透过朱芾煌汇来三千元给汪精卫和蔡元培,后邀请他们回国任高级顾问被拒绝。1915年汪精卫回国后将子女托寄给在波尔多的蔡元培照看。蔡元培还在里昂创办中法大学。

1915年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

北大生涯

才透过以下两点改变北大:

1916年12月回国。1917年1月4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敦聘专门学者,提倡自由主义的科学研究。组织进德会,挽救奔竞和游荡的旧习。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实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民国时期地位(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3)

共产主义

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辜鸿铭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由于他们这些教授作为或激进,或左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19年7月,蒋梦麟答应代表蔡元培个人,非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暂主北大校务;9月,蔡元培重回北京大学主持一切,蒋梦麟任教育学院教授兼总务长;1920年10月,蔡元培赴法国,为蒋梦麟代理校务。1921年11月,蔡元培同意设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蔡元培民国时期地位(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4)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蔡元培到德国求学,专攻民族学。

1926年2月回国,参加中国国民党主持的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与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提出发动“护党救国”运动。4月1日,汪精卫穿越西伯利亚再转苏联邮轮,从欧洲赶回上海。蒋介石、吴稚晖、蔡元培等向汪投诉中国共产党问题。4月2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召开紧急全体会议,讨论清除中国共产党的行动。蔡元培亦有参会。4月2日,蔡元培和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古应芬、陈果夫、李宗仁、黄绍竑8人,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全体监察委员20人,仅到8人,不过半数),蔡元培任主席。

4月9日,蔡元培同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人一起发出3000余字的“护党救国”联名通电,痛斥联共政策的种种荒谬,严词指责工农运动,号召“全体同志念党国之危机,凛丧亡之无日,披发缨冠,共图匡济;扶危定倾,端视此举”,举发中国共产党破坏革命,危害国本之逆谋,决议非常紧急处置案。同年8月13日蒋介石被迫宣布辞总司令职下野,蔡元培等人一同辞职与蒋前往上海。后任代理国府主席。12月1日,蔡元培在上海大华饭店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上担任主婚人。当年还任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1927年,蔡元培倡议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10月任为首任院长。除仿效法国大学院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外,在这期间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成立国际出版品交换处。11月27日和萧友梅于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校。

蔡元培民国时期地位(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5)

1928年4月23日,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10月以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长”。1929年3月蒋桂战争,蔡元培与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四大佬”在上海劝说李济深前往南京调停,结果李济深遭到蒋介石扣留,使蔡元培十分气愤,开始疏远南京政府。

1928年8月,蔡元培举家南下,定居上海,先后租住多个地点。最初租住公共租界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升平街243号。约在1930年租住极司菲尔路49号(今万航渡路320弄42-44号)。1933年租住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52号。1937年10月移居海格路175号(今华山路303弄)16号。一个月后离开上海前往香港。

蔡元培民国时期地位(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6)

1930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上海与杨杏佛、胡适、曾孟朴、叶恭绰、宗白华、徐志摩、戈公振、谢寿康、林语堂、郑振铎、邵洵美、唐腴庐和郭有守等14人发起中国笔会,蔡元培出任首任理事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奔走呼号,倡导抗日。12月15日,蔡元培在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遭北平前来请愿的学生(含北大学生)绑架,并遭殴打致伤。1932年12月,与宋庆龄、鲁迅和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副主席。1938年5月20日,“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圣约翰座堂)举行美术展览会。宋庆龄邀请他出席并且公开发表演说。时任港督为罗富国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迈的蔡元培于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养和医院。

教育理念

蔡元培两次留德,从而学到了贯穿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不可染指研究,大学独立之精神。

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

评价

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自蔡元培开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并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1940年3月7日,毛泽东对蔡元培逝世向其家属发出唁电,唁电中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