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这样。孔子说啊,我们常人有四种心态是属于不良心态啊!如果你想要自我成长,自我提高,自我修炼,一定要杜绝这四种心态啊!

这第一种不良心态呢?叫做臆测心。

这是一般人很难杜绝的一种心态。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主观猜测出来的东西,当成事实本身。关于这个,我的老师李践先生在他的著作《做自己想做的人》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两只兔子在家里。大兔子想出去买东西。但是呢,他又怕小兔子喝了家里的可乐。于是呢,他们就约好,这瓶可乐小兔子不能私自喝,一定要等到大兔子回来以后,两个一起喝。说了半天,小兔子也保证了又保证,承诺又承诺。最后,大兔子终于惴惴不安地出门了。然而,大兔子走了两步,终于还是因为不放心停下了脚步,返回了门外。他心里想,这小兔子一定不会坚守承诺的。我就在门外看他如何偷吃可乐,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小兔子呢,等大兔子出门以后,就一直等啊等啊!最后等到太阳下山了,大兔子还是没有回来。怎么办呢?他又饿又渴,可是家里就只有一瓶可乐。但是他又答应了不能独自享用的呀!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感到越来越受不了。最后,他开始胡思乱想了!这大兔子到底怎么回事呢?难道出什么事了吗?再这样下去可是要老命啊!算了吧,干脆还是先喝两口吧!不然, 咋办呢?正当他打开瓶盖的那一瞬间,大兔子推门进来了。他非常激动、非常愤怒地说:看嘛!我就说你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嘛!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偷喝可乐的!这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孔子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呢(常人的四种不良心态)(1)

从这个童话故事里,你是不是照见了自己日常的那些主观臆测呢?

第二个不良心态,必然心。

这个心态是怎样的呢?凡事都事先料定,必须是怎样,就是不能是他想象中的另一个样。比如有的人,几十年做一个菜,总是一样做法。他也认定这个菜只能这样做。否则,他就接受不了。如果有一天他发现老婆做的这个菜,少放了葱,或者把原来切滚刀的,切成了条,他就立即指责他老婆。以至于后来为这个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两个人赌气,搞得这顿饭都没有吃成。

孔子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呢(常人的四种不良心态)(2)

想想看,生活中,怀有这种必然心的人,到底有没有呢?

第三种不良心态,叫做固执心。

怀有固执心的人,总是给自己的内心划了很多的框框。对任何事情他们总是固执己见,从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的领导,在他下面做员工是很痛苦的;遇到这样的合作者,你要么选择分开,要么就只能忍耐。因为你的任何的建议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他就是那样坚如磐石,谁也撼动不了。这样的人,相处起来,可以说会令人百般痛苦。看看这一条,有没有不幸言中你了呢?

孔子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呢(常人的四种不良心态)(3)

第四种不良心态,叫做自我心。

说到自我心,我早上还在朋友圈专门谈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完全放下了自我心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有了一个肉身。而这个肉身就是自我的根源。想要达到“无我”之境,除非肉身消失。因为肉身必须满足所需,才能存在下去。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我。那么,修为高的人,跟修为差的人,有没有区别呢?当然有。修为差的人,只有他自己的自我,仿佛全世界只有他自己才是重要的。他不高兴了,就要发脾气,也不管别人感受如何。而修为高的人,他们在保持自我意识的同时,还会照顾到别人的自我意识。事实上,要和人和谐相处,总得要有相互的妥协、忍让、包容。不然,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谁,这样的状态,很快就会一拍两散。无论是婚姻中的双方,还是合作中的双方,还是朋友之间,都是这个道理。和谐关系的本质是:你照顾好自己的自我的同时,还要掌握好自己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之间的平衡。

孔子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和优点呢(常人的四种不良心态)(4)

今天重读《论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很有感触,分享出来,与你共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赐教,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