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1)

水稻喜丰收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2)

林下养鸡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3)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4)

鄜城街道办干部罗成军(右)和技术员查看扶贫户种植的蘑菇生长情况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5)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6)

航拍下的富县万亩果园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7)

延安果农发展前景(延安红苹果绿水稻)(8)

川道大棚菜示范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就是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做足绿色文章,掘出真金白银。川道特色产业与塬面苹果产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大循环农业,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利益拉动,既符合生态发展要求,又能让百姓致富。”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道。

  近年来,富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快进键”,稳打塬面苹果产业,助推川道特色产业,“组合拳”为农民闯出多条致富路。

看,好土地里咋长出“致富果”

  11月21日,从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传来捷报,富县苹果在此次东莞推介会上成功签约10000吨购销合同,揽金8000万元。

  富县苹果在外地走俏已不是第一次,在今年11月5日的24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富县苹果备受参展人员青睐,仅苹果相关项目签约引资2.68亿元。

  时下,全县37万亩苹果迎来大丰收,预计产量超57万吨。全县2.2万户果农人均收入去年1.5万元,成为农民中的高收入群体。

  如今苹果带给富县农民生活上的质变是数十年前不可想象的。九十年代初,当果树羞涩地从塬边峁梢向塬心、公路两旁侵入,苹果便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占领了富县广袤的塬面,颗颗苹果成了“金蛋蛋”,成了支柱产业,更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农民尝到了甜头,持续爆发内在动力,在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上主动奔跑。“加速度”下,苹果“匠人”不断涌现,25.2万亩苹果被认证为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连续4年产值超20亿元……

1颗苹果最贵卖50元

  “我的苹果只论个卖,最便宜的5块,最贵能卖到50块!”65岁的老杨把自己三亩半的苹果树管成了“精”,自2012年以来,老杨的苹果几乎就在论个卖,3亩半的地2014年卖出了21.5万元。

  老杨是羊泉镇鹿首村的杨昌元,出了名的苹果“匠人”。“去年苹果1公斤卖8元左右,贴字苹果一个6到50元不等,收入19多万元。”连续三年,老杨的3亩半果园产值超18万元,亩产值达5万元左右。

  走进老杨的果园,不论从果个、色泽,还是果型,老杨家的苹果与周边果园的苹果比起来都是出类拔萃的,“今年的苹果没卖给果商,早早就与黄土高坡电子商务达成协议,准备在网上论个卖。”

  老杨在富县苹果产销史上创造了神话,一年四季,近在当地,远到山东,慕名而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如果说老杨是富县果农里种苹果、卖苹果的领跑者,那么钳二便民服务中心上良村的孔高峰也是佼佼者。

  连续三年孔高峰的4亩果园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今年产量是3万多斤,10月份以4元每斤的价格已经被抢购完了。”

  孔高峰说,在钳二亩产值达到3万元的果园至少在40%以上。在富县,不论是领跑者的老杨,还是佼佼者的孔高峰,都是在想方设法让果树增值,富县果农们已经在“按部就班”路上大阔步“求新求变”。

  据统计,2012年,富县果农人均收入9230元;2014年,突破1.3万元;2016年,1.5万元。

  25.2万亩良好农业供给侧改革迸发活力

  老杨的个例,果农们“383”时代的到来,这场衍变,良好农业示范认证功不可没。

  苹果产业做大后,怎样才能做精做细?在苹果生产和销售上如何再突破?

  富县历任决策者从来都让自己秉持着未雨绸缪的先见,当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瓶颈急需突破,当传统农业需要迎合市场需求,当4897户15297人贫困人群亟待脱贫致富,举良好农业这面大旗便成为转型期的新引擎。

  2012年,“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富县正式启动,政府组建农业生产技术专家团,走“沼、畜、果”循环发展的路子,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投入品经营配送网络,实行联合执法、三级监管,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从农资引进到产品产出,每个环节都贯穿农产品安全理念。

  两年的摸索,三年的创建,25.2万亩苹果成功被认证为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富县苹果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质增效,果农们的苹果“横行市场”。

  “肥料、农药等农资的使用都统一由合作社配送,生产环节上也明显规范了,产量和质量也上去了。”富红合作社的社员孔广智告诉笔者,好产品不怕没市场,果子还没完全成熟就被果商预定了,收入也提高了,2014年以前,一亩果园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一亩已达到两万多了。

  2012年开始,富红合作社紧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步伐,率先推进果园标准化、精细化管理。“12500亩社员的果园都是统一环境保护、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确保每户果品质量安全达标。”合作社副理事长杜广平说,“良好农业也为企业和合作社带来了订单,我们的苹果不但不愁卖,而且能卖出好价钱。”

  来自上海的果商张小伟告诉笔者,他来富县不到一个月,已经收购了100多万斤苹果,良好农业规范管理下的富县苹果因为质量好,在上海市场非常受欢迎,他连续三年专门从上海来富县收购苹果。

  加入果业供给侧改革大潮,五年时间,富县苹果产业华丽转身。2017大健康论坛暨中国健康文化大会上,富县苹果作为唯一指定苹果亮相大会,并作为优势农产品频频向世界出击,沃尔玛、麦德龙等高端市场纷纷前来采购。

  带有良好农业标签的富县苹果经济效益也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富县苹果产量达到57万吨,较2011年增加32%;产值达到20.5亿元,仅线上销售额达到1.23亿元,同比增长36%;果农人均纯收入翻番增长,达到14500元,带动4635户14225人实现脱贫致富;苹果出口创汇达到2000万元,较2011年翻了六番。

  如今,苹果已成为富县人的致富命脉,无论沿着青兰高速、309国道西行,还是从包茂高速、包西铁路、210国道北上,一路两行果实伴你而行。

  “让优质产品走出国门,进入高端市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良好农业产品认证范围,是保障老百姓收入不断提高的加速器。”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道。

  听,绿水青山间怎样点“绿”成金

  塬面群众依靠苹果产业生活富裕了,果农人均收入1.5万元,远远高出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而川道群众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打工为主,尚未形成稳定的增收产业。全县贫困人口90%都集中在川道和塬边峁梢地带。针对这一实际,富县将产业扶贫作为全县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在川道地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形成中蜂、畜牧养殖、水稻、菌类和小杂粮种植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帮助农民发展增收致富的新产业。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发展产业脱贫3132户10715人。

靠水吃水:昔日帝王粮今成百姓“黄金稻”

  11月16日,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村支书赵玉亮虽然最近忙得团团转,但是却干劲十足。看着村民们的大米销量不错,他打心眼里高兴,探索了多少年,水稻种植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这次终于摸着致富的门路了。

  赵玉亮介绍:“现在‘直罗贡米’的名气很大,销量不错。昨天有几个吴起、志丹的来这边游玩,买了300多斤大米。”他家有10亩水稻,现在已经卖了有三分之一了,一斤5块钱,今年收入大概35000元。

  稻农王巧花高兴地说:“一亩玉米最多收益800元,旱改田后一亩地至少收入3500元,收入噌噌地涨,我们都愿意种植水稻!”

  去年胡家坡恢复了480亩水稻,今年计划恢复200亩,到2018年全村266户将全部恢复种植水稻。

  胡家坡只是富县推行“旱改水”工程的一个缩影。为了培育川道致富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富县在西川推行“旱改水”工程,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恢复水稻种植。

  经过品种改良,现在平均亩产1200斤,出米率70%。并引进插秧机、耙田机、旋耕机和收割机,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稻收割量。如今,全县有7000亩水稻田,是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同时,2000亩水稻获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直罗贡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带来了良好势头。

靠山吃山:中蜂养殖酿就“蜜”生活

  张村驿镇党家河村,56岁的何拴宏望着眼前的大山,深切体会到靠山吃山的好处。他说,这里环境非常好,没有任何污染,而且植被丰富,富含各种中草药,根据自己近十年的养蜂经验,这里非常适合发展中蜂养殖。

  何拴宏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中蜂养殖投入成本少,不论老人还是妇女都可以养,而且不影响其他劳动生产,1箱蜂一年可以收入1000元,轻轻松松养殖40箱,一年可以收入四万元,绝对是一个富民的好产业。

  何拴宏自己养了68箱中蜂。他还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带动12户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同时,作为张村驿镇中蜂养殖技术员,他随时上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并不定期为大家培训。

  依托川道“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特点,中蜂养殖产业正在富县地处川道的张家湾、直罗、张村驿和茶坊等乡镇蓬勃发展。富县地处子午岭林区,植物品种繁多,花期较长,蜜源充足,发展蜜蜂养殖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中蜂养殖确定为川道的特色产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为川道的四个中蜂养殖乡镇(街道)各聘请1名技术员,指导中蜂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和蜂农今年先后培训8期,受训2000人次;为蜂农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免费提供蜂箱;通过合作社引领,示范点带动,形成“协会 合作社 养殖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中蜂养殖。截至目前,全县发展中蜂总计达到7625箱,蜂蜜产量达75000公斤,产值750万元。

巧念致富经:变废为宝发展食用菌产业

  11月21日,张家湾镇王家角村,零下七度,寒风凛冽,但是贫困户吴发信却感觉不到一丝寒冷,他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看着成熟的一棚棚香菇,他心里更是暖洋洋的。

  吴发信今年70岁,老伴儿65岁,老两口长期在这里务工,一个月每人1600元工资。眼看着马上到年底,作为股东他还可以领取分红款。

  吴发信说,原来家里主要收入是6亩玉米,自从村里引进公司后,贫困户的生活看到了新希望。

  不仅仅是吴发信,王家角全村45户贫困户用扶贫资金入股鄜州神鹿生态有限公司,变成股民,年底参与分红。还可以利用农闲时节,到公司免费学习栽植技术,还可以打工挣钱。

  张家湾镇把食用菌作为王家角村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依托鄜州神鹿生态有限公司的有机肥厂,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以香菇为代表的特色菌类产业,不仅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大气的问题,还能变废为宝,为企业和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王家角村菌类养殖基地共有大棚21个,其中香菇13棚,共有13万棒菌。

  同样的养殖产业在茶坊镇史家坪村的规模更大,村子里的菌类养殖基地共流转土地40余亩,每年可自产菌棒50万棒,现已投产食用菌20万棒,以平菇、香菇为主,年产值500余万元。

  在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同时,富县也在积极畅通市场渠道,谋划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同时,菌类养殖基地还发动贫困户通过入股保底分红参与种植;对项目用地涉及到的农户动员土地入股,充分将群众利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富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奖代补的财政补贴扶持政策,也大大推动畜牧养殖业,尤其林下养殖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100头以上规模的林下生态养猪大户12家,2000只以上规模土鸡养殖场20家,成规模的养驴场3家。

  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种植马铃薯1万亩。

  稻田养鸭及富硒水稻300亩;高粱示范种植1000亩。

  ……

  近年来,富县在川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初显成效。副县长许新选说:“发展培育川道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又能促进塬区苹果持续稳产增收,是创新林业资源开发,推动林畜结合、果畜结合、川塬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延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