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尽管疫情仍有扰动,但是朝着年度目标加速冲刺的决胜之心,显得更为强大。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量级发动机,长三角地区承担着至为重要的“挑大梁”的角色。素有“最强地级市”之名的苏州,其地位显得尤为特殊:一方面是长三角重要的产业战略纵深地带,对产业链安全稳固的意义非同一般;另一方面是江苏经济稳底盘的最重一块压舱石,更是推动省内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换句话说,苏州不能只管自己,更要携手兄弟城市一起跑。

观察11月,苏州刚刚在进博会上向全球投资者释放了强烈的开放创新的信号,转头又马不停蹄在省内“走亲戚”,外联动作频频。11月9日、10日,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宿迁、南通考察,调研项目进展、谋划深度合作、签署战略协议……没有一点虚招,都是实打实的干货。23日,无锡党政代表团赴苏州考察,两市一口气签下三项合作协议。

苏州南通隔江相望,苏州宿迁运河通联,苏州无锡比邻而居,彼此文化相通、经济相融、血脉相连。笔者注意到,在考察的新闻稿里,“兄弟”“姊妹”“搭档”等词频出,而轻车熟路、直奔主题的考察路线,则显示出“宾主关系”的不一般。

当下,江苏的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苏南苏中苏北围绕全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正在全方位系统化展开。有分析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当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旨在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兄弟”联手的意愿越发强烈,“亲戚”串门释放出的讯号越发清晰。推动省内协调发展,如何在贡献长板中,做出1 1>2的增益效应?苏州的新思路、新做法、新动作,耐人寻味,值得关注。

江苏正悄悄崛起的城市(坚决不散装)(1)

南北共建:苏州将“造血帮扶”变成“携手共进”

顺着此次考察线路,宿迁是第一站,想必有不一样的意义。

南北挂钩合作是江苏着眼筑牢全省共同富裕“底座”作出的系统谋划。从地理上看,苏州、宿迁南北相望。2001年,两地开启南北合作之旅。2006年以来,苏宿工业园区、吴泗工业园区、常泗工业园区等6个共建园区相继建立。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省45个共建园区中,苏州、宿迁6个共建园区全部获批省级南北挂钩共建园区,连续6年全部位列全省考核前十名。其中,苏宿工业园区荣膺省考“十二连冠”,是省内第一家获批的省级创新试点园区,也是全省首家创成省级开发区的南北共建园区。

官方媒体披露的一系列数字,更是把苏宿两地的“共建成果”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截至目前,宿迁共承接苏州各类投资项目980个,累计投资2198亿元,新增税收123亿元,带动就业近50万人;市县两级6个南北共建园区规划面积达73.5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8.63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155.1亿元。

21年来,通过项目支持、园区建设、人员交流等合作,苏州持续给予宿迁发展支持并与宿迁展开高效合作,将“造血帮扶”变成“携手共进”。对此,《宿迁日报》专题报道中特别用了一个词,“务实”。

这一“务实”如何持续?

从11月9日两地集中签约和开工项目看,分布在各个共建园区,涵盖机电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15个集中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181亿元,14个集中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7亿元。看得出,从结构到成色,苏宿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有一个大的跃升。

不久前,江苏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区域协调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以占宿迁0.16%的土地,完成全市6.7%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37.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有观察认为,全力支持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发展,苏州纵然是把政治责任放在第一位的,而更深层的思考,用曹路宝在考察时的讲话,那就是要着重用好省内优质资源,通过大力布局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支持企业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同时为苏州自身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拓展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

事实上,苏州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已经先行一步,与阜阳结对合作,又提升到长三角一体化的维度,在跨省域联动上加快实践。在畅通省内与长三角经济循环的探索中,不断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的利益共享机制,苏州不是孤例,却做得最为扎实,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江苏正悄悄崛起的城市(坚决不散装)(2)

跨江融合:苏州答好“必答题”,做好“加分题”

结束宿迁之行,11月9日至10日连着两天,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考察南通。

在外界持续的关注中,南通绝对是江苏发展区块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最近三年,南通每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百个,其经济增速持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江苏的新增长极。2020年南通GDP破万亿,苏州就曾提出“东西南北”对标找差,其中的“北”,就是南通。

苏州与南通隔江相望,同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两地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也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最前沿,都处在向着自己的历史性台阶全力冲刺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在一份“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中,苏州南通提出将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建立两地产业合作联盟,深化板块交流、园区合作共建,建立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推进机制,共同推进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

协同、合作、跨区域、共推,这可以看作是苏州与南通跨江融合的现实基调。正如曹路宝在考察时反复提到的,苏州南通跨江融合发展,对于江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苏州南通搭建了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随着通苏嘉甬铁路、北沿江铁路、张靖皋大桥、海太长江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谋划建设,苏通合作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服务能力、支撑作用正在全面提升,这些“硬件”也为两地产业协同、园区共建、港口联动等打开了合作空间。

笔者注意到,今年9月底,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的专题调研会上,就专门提到了“跨江融合”: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看,常熟、张家港、太仓沿江三市要当好全市跨江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密切与长江以北地区的经济联系,支持苏州企业“走出去”在省内优先布局。在苏州看来,搞好跨江融合,短期来看是一个“加分项”,而从更长远的眼光看,绝对是“必选项”。

从全力推动市域统筹发展、积极参与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到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托上海国际化平台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苏州无疑是要在新发展格局中精准定位,凭借优势的产业资源,构筑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齐头并进。

江苏正悄悄崛起的城市(坚决不散装)(3)

环太湖协同:苏州答好“基础题”,做好“提优题”

“苏州⇋无锡要多一条快速通道!”前几天,“苏州发布”对外披露的这条消息,1个小时不到,阅读量10万 。

这条通道是苏锡太湖通道,而这条消息则在苏州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得到印证。根据两地签署的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苏锡太湖通道是苏州虎丘区与无锡滨湖区的快速过湖通道,便捷串联苏州太湖大道、无锡蠡湖大道,接入两市城区高快路网,与京沪高速、沪宁高速相互补充,形成两地新的战略通道。而据知情者透露,相关工作早已在筹备之中。

笔者专门去“扒”了下地图——滨湖区是无锡重要主城区板块之一,是无锡市政府搬迁后的所在地,位于无锡城区最南侧的太湖畔,其核心区域“插入”太湖中;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位于苏州主城区的西侧,也就是太湖的东岸,同样是新兴主城板块,正建设太湖科学城,备受关注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就坐落于此。

把路拉直,成就的是环太湖资源更加便捷的流动。苏锡“合作协议”还明确,将推进苏州地铁3号线北延与无锡地铁3号线实现互联互通,共同衔接苏南国际机场。今后,苏州无锡高端产业、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各类空间串珠成链的场景令人遐想。

不难看出,苏州此番“目光向西”,其焦点在于:发挥“东西互济、左右逢源”的优势,在做好与上海同城发展的同时,联动无锡,推动太湖科学城与太湖湾科创带联动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合力打造一流产业创新集群。这波苏州无锡的“秀恩爱”“强联合”,无疑是主动顺应都市圈发展的趋势规律,贡献长板、共筑长板,发挥各自优势、做强核心功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以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为引领推动苏锡常都市圈建设。

此次苏锡合作中还特别提到“战略性”,双方要联合先行启动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合作工程,引领构建大平台、大通道、大市场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带动各层次各领域合作有序展开。由此可见,江苏省内联动发展已经从单个项目的转移、产业资本的投入、产业园区的共建,升级为重大创新资源的协同、重大科研平台的协作、重大战略布局的协合。

而从双方工作清单中,也可管窥一二:两市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召开一次协商推进会议,共同会商年度主要合作方向和重大合作事项;建立苏锡推进协同发展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年联合制订实施年度重点合作清单;组建若干工作专班,先期聚焦6大战略性合作工程……不得不为苏州无锡的超前眼光和合作雄心,叫好点赞。

从世界发展大势看,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都市圈之间的竞争。面对竞争,对标一流,携手推动空间的内外协同、要素的高效流通、资源的整合优化,以区域合作的确定性对冲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苏州无疑又走在了前面。

合围长板、优势已显,笔者期待,“最强地级市”的苏州这一务实操作,能为推动区域一体化乃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做出更大贡献,也值得长三角各地所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