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清·高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村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村居(春光里的村居)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村居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首描写春光的小诗。

早春二月,小草轻吐嫩芽,黄莺飞着唱着。春水春堤,春风十里梳理着长长的枝条,枝条轻拂着春堤。摇曳在春风里的杨柳枝条,是陶醉在了熏风里,袅袅婷婷又好似难以捉摸的氤氲水雾,雾里看这春堤春柳更是别致。

杨柳“拂”堤,是因为她陶“醉”于烟波浩渺,两个字,应该说是两个动词赋予了杨柳人格,描摹出了杨柳的娇姿,展示出了杨柳的柔媚,呈现出了杨柳的神韵。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读来不免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这群活泼的孩童,也许已经盼望了一个酷夏,等待了一个萧秋,挨过了一个雪冬,终于等来了盼来了这个和煦的醉人的春风,不为别的,只为那漫天飞舞的迎春的纸鸢。

好一个高鼎,了不得的一个“早”字,把孩童巴望着放风筝的急切心情写的跃然纸上却又不着痕迹。诗行此处戛然而止,然而那群像这个春天般朝气蓬勃的孩童,还在在那东风中升腾的纸鸢、欢声笑语却久久萦回于读者的脑际。此时此刻放飞的不是风筝,而是读者童年的真趣,儿时的梦幻……

高鼎怎么把春天描绘得如此美好,如此动人的呢?全诗由景及人,从静到动,物态人事相互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村居中所见“春”景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这个答案是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很抽象?是不是很不满意?所谓景和人不用赘述,那么静和动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能“看”到的“二月天”“堤”“杨柳”就在那里,或抽象或具体,都是静置在那里的。即所谓的静景。而莺飞草长又是高鼎笔下的二月天,杨柳轻拂堤岸,陶醉于绿水春烟。这又是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动写静。从二月天的杨柳拂堤开始写,只见奔跑回家的放学孩提,又在杨柳拂堤、绿水拍岸背景中放飞纸鸢放飞“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梦想。

这就是高鼎笔下的春光,早春村居的春光,你我都向往回到的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