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给孩子带回来一束栀子花,说:“宝贝儿,过来听听,妈手里的花儿香不香?”孩子高兴地跑过来,认真地闻了闻,说:“真香,可是我不喜欢”妈妈生气了,责备女儿道:“倷听听,乜都说的么话”,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山东方言和胶东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东方言和胶东话(胶东方言为什么把)

山东方言和胶东话

母亲给孩子带回来一束栀子花,说:“宝贝儿,过来听听,妈手里的花儿香不香?”孩子高兴地跑过来,认真地闻了闻,说:“真香,可是我不喜欢。”妈妈生气了,责备女儿道:“倷听听,乜都说的么话!”

相信很多外地人听了这段对话,都会忍俊不住笑出声来,说:“胶东人真怪,我们都用鼻子闻味儿,用耳朵听声音;胶东人用鼻子听味儿,用耳朵听声儿。”胶东人也不服,会说:“闻字有耳朵,本来就是听的意思,你们‘闻味儿’不还是‘听味儿’吗?”外地人也傻了眼。

“听”和“闻”是很奇怪的两个字,都会用,却谁也解释不清。不过,“听味儿”却在外地人眼里成了胶东方言的标志性语言,并成了胶东话“土”的一个证据。所以,有必要把“听”和“闻”这两个字说说清楚。

“听”在古代并不具有“听声音”的意思。“听”是“口”字边儿,只与面部有关。所以,《集韵》解释,在古代,“听”的意思:一是笑貌;二是大口谓之听;三是惭也。这三个意思是古时“听”的基础性的含义。至于为何“听”具有了“听声辩音”的意义,《康熙字典》解释,可能是“俗借爲聽字”,也就是说,民间把这两个字用混了。“聽”,《集韵》解释,聆也。也就是“听声音”的意思。现在,“聽”是作为“听”的繁体字的面貌出现的,只能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回过头来说“听味儿”。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胶东人用“听”来表示“闻”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胶东话是古音古语的活化石,所以,理解胶东话一定要回到文字的原点去理解,就是回到古代,用古人的思维去理解文字,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在古代,“听”其实就是描述的“大口貌”和“笑貌”。所以,“听味儿”,其实描述的就是“闻味儿”时的面部表情:闻味儿的时候,人们的口会张开或是带着笑意。久而久之,“听味儿”时的面部表情就固化为“嗅”的意思了。

这个解释或许有些牵强,不过,古文字有一个清晰的规律可以加以佐证:就是古文字是一种描述性的文字,记录文字就是描述现象。所以,古文字蕴含的意义偏重于对世界的感性认识,而现代文字则更偏重理性认识,即便感性的文字也常常赋予理性的含义,使得文字的含义变得复杂了。如“听之任之”中的“听”的含义就是“任”,是一个理性的含义。

再说说“闻味儿”。“闻,《集韵》解释,知闻也;声所至也。简单理解就是通过感知了解世界。即:通过闻声辩音,感知声音的世界;通过闻味儿,感知味道的世界。对于古人来说,这两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看不见,但是能感知得到。从这个角度理解“闻”不知有没有说服力?

总之,胶东人说“听味儿”与其他地域的人说“闻味儿”没有区别。如果一定要笑话胶东人说话怪,那只能说“五十步笑百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