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吴桂云版本的《钟馗》比裴艳玲版本的更合理?

作者:曹桂锋

最近对比了裴艳玲和吴桂云两位艺术家的河北梆子《钟馗》,发现裴艳玲版本的《钟馗》存在几处错误,而吴桂云版本的这个戏对这些错误都进行了改正,而且情节更加简练、紧凑了。

首先说说揭皇榜的环节。

先说说古代的皇榜是干什么用的。

皇榜是古代公开宣布重大事件的方式,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悬赏的,悬赏一般分为求贤和通缉两大类。求贤有时纯招人才,有时是宫廷遇上了麻烦事,比如皇帝得了什么疑难杂症等等,需要求专人。通缉,也就是张贴皇榜求高人捉拿罪犯等。揭皇榜就是看皇榜的人自诩能够达到皇榜要求,揭下皇榜前往拿赏。揭皇榜需要十足把握,如不能完成要求,即被视为欺君犯上。当然如能顺利完成,一般会得到重赏和重用。

另一种是宣布重大事情的皇榜,比如皇帝登基、皇帝结婚皇帝立太子、天下大赦、宣布殿试结果等。这种皇榜只是宣布重大事情的结果,不是悬赏的,所以不是用来揭的。

在裴艳玲版的《钟馗》中,有一个情节是钟馗看到皇榜,公布的状元是不学无术的终南山县令之子常风,于是怒揭皇榜,闯进考场。看来这个皇榜是公布殿试结果的,不是用来悬赏的,何来的揭皇榜呢?

而且,这个皇榜也内容是错误的。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皇榜上状元是常风,却没有榜眼和探花,下面则是“举人”的名单。参加殿试的都应该是进士了,不应该是举人的。

裴艳玲大师的《钟馗》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不应该啊!

再说说殿试的环节。

裴艳玲版本的《钟馗》,钟馗在揭皇榜之后,冲进了试院,去找主考官徐伯群和杨国松论理,徐伯群和杨国松令钟馗和常风当场题诗比试。这里面其实又是错的!因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后是殿试环节,皇帝是主考官。殿试后,才有了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进士一甲三人。所以,状元如果是常风,是皇帝亲命的,徐伯群和杨国松是没有这个权力的。殿试的考场是在太和殿,也不会是在什么试院。所以,钟馗去找徐伯群和杨国松论理是很荒谬的。徐伯群和杨国松让钟馗和常风现场题诗比试也是不合常理的。

相比之下,吴桂云版本的《钟馗》就相对合理了。吴桂云版本的这个戏,删掉了常风这个人物,也删掉了荒谬的揭皇榜的情节。后面殿试的情节,在殿试之前,太师杨国松看了钟馗的文章,认为钟馗狂傲不羁,妄论朝政,含沙射影辱骂自己,认定钟馗此人日后必生祸端,必不能用。恰好第二天殿试时 皇帝下旨,说是皇后娘娘身体不适,皇帝不予临朝,由徐伯群和杨国松代替皇上进行殿试。之后才有了命钟馗现场题诗,钟馗大骂杨国松,碰柱而死的激烈场面。这样下来,殿试的整个环节才相对合理了。

《钟馗》这个戏,虽然说裴艳玲首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个戏在一些环节的设置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吴桂云作为《钟馗》的又一个杰出的演绎者,把《钟馗》这出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令人称赞!

钟馗吴桂云河南(吴桂云的钟馗比裴艳玲的高在何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