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略带忧郁气质的孩子那时,在读书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以致流下真诚的眼泪流着泪读书,仿佛是我们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这种现象并非是我本人所特有,许多那个时代喜欢读书的少年,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流泪读书的经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读一本书给自己一个信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一本书给自己一个信心
少年时代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略带忧郁气质的孩子。那时,在读书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以致流下真诚的眼泪。流着泪读书,仿佛是我们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这种现象并非是我本人所特有,许多那个时代喜欢读书的少年,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流泪读书的经历。
时光一点点地逝去,当年的小小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许多事情都在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对书的热爱。现在的我,仍在不断地读书,特别是从事专职写作以后,读书更是成了我日常的工作。这些年来,也读到过一些令人感动的书,但我发现:自己却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轻易流泪了;心中的感动仍在,眼泪却变得极其吝啬了。在一次笔会上,和一个同龄的文友交流这个问题,他也有同样的感触,他感慨地说:“少年时代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流了那么多的眼泪,现在为什么就不会再轻易流泪了呢?是现在的书不能再感动我们,还是我们的心灵变得冷漠了?”
其实,这也是我的疑问,我也常常这样反问自己:同样是在阅读,现在的泪点为什么变得那么“高”了呢?是我自身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抑或是时代使然?……我想,应该是各种因素都兼而有之吧。从自我的角度来分析,步入社会这些年,心灵已经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单纯,所以便不再轻易被感动;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随着阅历的增长,影响到我对某些事物的判断,感情也就不再那么冲动了;而在耳闻目睹了现实生活的复杂与诸多苦难后,自然就很难再为虚构的情节流泪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寒冷的岩石上,兀鹰不停地吃他不断长大的肝脏。但卡夫卡却暗示道:“人们对这种变得枯燥无味的事感到厌倦,神变得不耐烦,鹰也感到不耐烦,伤口也渐渐愈合了。”
其实,哭泣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它还代表着善与同情。一个不再轻易哭泣的人,固然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坚强者,但同时,他的内心也缺少了一份悲悯情怀。
拥有艺术气质的心灵,是特别容易被感动的:“有一位年老的俄罗斯画家,当一轮满月徐徐从树梢后升起的时候,他突然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终于,他深深地跪了下去。”我们也常常会读到这样的故事:某位作家在写到书中的某个人物死去的时候,不禁放声大哭……托尔斯泰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中,作家是一种最容易感动的“动物”,因为他内心充满着对整个人类以及人类命运的同情与悲悯。叶芝在《失窃的孩子》中忧郁地写道:“走吧,人间的孩子/与一个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可以说,一个不会哭泣的作家,是很难写出伟大的作品来的。而那些透过自己的泪光打量这个世界的人,才更容易创作出撼人心魄的作品来。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能够重新泪流满面时,说明我们又找回了少年时代的那份纯真;当我们心中柔软的一隅还能被书中的情节所打动,说明我们的灵魂中还保有善良的精神向度。哭泣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述,它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忧伤气质。不要总是我们心灵已经老化,我们不会再被感动,帕斯卡尔告诉我们:“我只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