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浪漫,是深藏在骨子里的。

说起传统文学里的浪漫,你大概要给我历数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吧!

什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你知道么,在唐诗这颗珍珠还不过是蚌壳中的一粒沙子时,在宋词这个婴儿还在天上“找妈妈”时,中国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学浪漫,有了可以传世千年的浪漫诗作——《楚辞》

不过,提起《楚辞》,大家最多也只能想起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

讲惯了大白话的我们,要想逐一记住《楚辞》的古语内容实非易事,更何况要在这星辰大地早已转换的当下,去通过几个文字符号回顾千百年前诗人眼中的美?

怎么样,才能让这一凝萃着中国人浪漫色彩的文学作品长久扎根在我们心里?

为了让中国人,具体说是我们的儿童更好地理解《楚辞》中的故事和思想,狐狸家推出了根据《楚辞》改编的神话绘本《楚辞·国殇》和《楚辞·山鬼》。

楚辞三首山鬼(楚辞国殇楚辞山鬼)(1)

下面,我们就来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楚辞》?

《诗经》之后,唐诗之前,《楚辞》为向往浪漫生活的中国人指引方向。它是中国人主动了解大自然景色与现象的结晶。

在绘本《楚辞·国殇》中,介绍了三个楚人眼中的“神”——大司命、少司命、湘夫人。

大司命掌管人间的生死与寿命,等同于后世人眼中的“阎王”。

少司命则掌管着人间子嗣和儿童的命运,

湘夫人和湘君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同为湘江的水神,为楚国人守护着湘江的安宁。

而在《楚辞·山鬼》中,又介绍了两个楚人眼中的“神”——东君、云中君。

东君是楚国人眼中总管世间光明的“太阳神”,他的居所,就是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那株被称为上古神树的“扶桑树”。

云中君人如其名,是掌管世间云朵的云神。飘飘渺渺的白云被楚人看作了神力的化身。

这些神话人物的形象,每一个都鲜活得好似真实存在。

自由奔放的楚国人将它们从想象中孕育出来,既为大自然中变化无常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合理合礼”的解释,也体现了楚人对平凡生活中一景一物最浪漫的想象。

这种不惧于世俗无常、尽己所能过好一生的浪漫精神,是《楚辞》中值得深挖的宝贝,也是《楚辞》可以延续其无穷生命力的根本。

楚辞三首山鬼(楚辞国殇楚辞山鬼)(2)

2.为什么是绘本?

用绘本的方式讲故事,好处有两个:

一是使内容丰满;

二是使内容直观。

绘画和文学同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

《楚辞·国殇》中有一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原句已经非常有韵味,即使是没有学习过文言文的人,也能凭着这寥寥数字猜测出其背后的意思。

不过,古文尚不及白话文好理解,而文字又不如画面更具震撼力。

当那句诗的旁边,渲染出一幅图画:

画面里,战死的少年将士在神的帮助下,以魂魄的形式重回人间。他们仍然骑着生前的战马,手中挥舞着寒光凛冽的刀戟。马踏白浪,马鬃翻飞,英姿飒爽的身影将是楚国人心中最伟岸的英雄!

当你的面前有了这样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句诗就有了最鲜艳的色彩。

同样的,想要理解楚人眼中的山鬼有多美,光靠“既含睇兮又宜笑,予慕予兮善窈窕”这句诗,并不能有一个很具体的想象。

此时,要是给你“变”出一个身着彩色楚人服装、头戴金色发饰、双目顾盼生辉的妙佳人,你是不是就能一下子感知到“山鬼真美”?

这也是我更偏爱阅读绘本《楚辞》的原因。绘画与文字的完美结合,能让人更直观地体会文字里的美与浪漫。

楚辞三首山鬼(楚辞国殇楚辞山鬼)(3)

3.为什么是儿童?

在绘本《楚辞·国殇》和《楚辞·山鬼》的导读中,有这样一句话:

对文学美的感知存在于任何年龄段,没有界限,没有分别。

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即使是处于茫然无知的儿童阶段,人们也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去感知到《楚辞》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有时候,文化的传承,恰恰是在儿童时期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试想:什么样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在儿童小小年纪就要交付出去?

可以让我们数得出来的,除了为人处世之道、老祖宗的看家本领以外,是不是就剩那些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奠定了我们整个民族特色基调的文化?

《楚辞》就是那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文化黄金。

绘本版的《楚辞·国殇》和《楚辞·山鬼》,更是在忠实反映楚文化、传承古人浪漫情怀的基础上,将爱、探索精神、自省意识、爱国、勇气等普世情感和现代价值观融入到故事中,为儿童探索出另一条美好品行的养成之路

这样的作品,是需要早早传递到孩子手中的。

楚辞三首山鬼(楚辞国殇楚辞山鬼)(4)

4.写在最后

狐狸家有句slogan:

“为孩子讲好每一个东方故事”。

看过绘本版的《楚辞·国殇》和《楚辞·山鬼》,你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所饱含的深意:把过去的故事讲好,孩子才有能力把未来的故事也讲好。

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丰富的知识载体中学习传统的文化知识,是他们的幸福,也是无数知识传承者不懈努力的结果。

@澜沧月我想:在艺术传播这条道路上,文字和绘画始终同为一家。

恰如绘本版《楚辞》的“诞生”。有时候,正是完美的文字与绘画的结合,才能将艺术在碰撞中擦出最灿烂的“花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