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远(2019)
吴国第一城到底在哪里?通常的说法是,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
但是泰伯的前期落脚点,究竟是在何方,却没有正确记载。葛城遗址位于丹阳市珥陵镇与导墅镇交界的葛城村,发现于2007年。
丹阳葛城,是距今3000余年的古城遗址。
2019年深秋,黄叶、荻花扮美大地。笔者乘兴访古。
导航“北葛城村”。至团结桥,见“葛城遗址”指示牌。续向南,抵袁家村,已见新鹤溪河南耸起的高坡,叩问村民,知即遗址所在。驶过河上2014年重修之葛城桥,上高坡。见国家级文保碑,碑后文字说明,给予5个“较”的高度评价:是“江苏省目前发现时代较早、面积较大、规格较高、保存较为完好、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古城址”。
细细考察。
碑石东面平地上,是推倒、清理了的面积较大的房屋地基,一间间的水泥地面,残存不多的蜂窝红砖。
环绕高丘,沿东、南、西、北作顺时针方向踏行。
(东)
(南)
(西)
(护城河对岸眺望西城墙遗址。)
(西北坡)
树林间,东、南坡边,了无杂草。树种单一(水杉、榉树),排列齐整。
丘下一圈是护城河:东南局部已淤塞,长有竹与芦苇,下方皆为一望无垠的金灿灿秋稻;稍西及正西,是碧波粼粼的鱼塘;只西北一部,已不见沟壕(但紧邻新鹤溪河)。
丘西临河,极为峭拔——若说珥城遗址墩高两三米,神河头4米,此处则三二倍之。葛城遗址唯有此西段遗存古城墙残迹。登坡顶,见灌木、枯叶、黄土,崖边修竹,一一映于深池中。带着几分希冀,几分探求,踏勘完毕:除了2座已弃用之现代砖窑,以及2007年考古发掘时开挖的一段深壕外,这鲁殿灵光、硕果仅存的葛城遗址地上部分,实已不复他物,徒增无限唏嘘。
(2007年考古发掘现场)
于丘上眺得东南里许,正是网上曾刊图的明代葛城桥(桥下即丁义河)。
即前往。果为以整块长石搭建的石板桥。问得田边灌溉农人,彼儿时,河中仍有船只来往。
(明代葛城桥)
据此,葛城遗址正是内城外城及相应护城河的形制。
2007年,南京博物院与丹阳文化局联合考古队对葛城遗址考古试掘。
据测量,古城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90米。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
考古鉴定,葛城形制为三层水环绕三层城。古城遗址高出地面3米,占地面积86亩(核心面积64亩),三道环壕面积200余亩。每道环壕围绕遗址而开挖,距遗址分别有8米、40米、60米,环壕深2~3米。
在“葛城”中央,考古人员发现,有一座房屋的遗址,这座房屋很大,现场遗留的火烧土证明,这座房子的面积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而当时一般住户面积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座房子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葛城旧貌如何?据《江苏古迹·丹阳葛城遗址》:1976年开鹤溪河和葛城村搬迁前,城池俱在。护城河直通城东丁义河,经陵口入大运河。城墙高逾10米,有北门、南门,宽约3米。遗址内乔木参天、灌木丛生。
采访南葛城村时年64岁村民刘老汉:遗址之上,有3进祠堂,4排住宅,间以石路。分别在解放初和七十年代搬家时拆除。明代葛城桥处有“观音堂”(寺庙),木柱合抱之粗,地上铺以巨石,其拆除更在后。
儿时见遗址上残存城墙否?“有墩墩。”高度?“最高有那水杉树高。”
(采访南葛城村刘老汉)
葛城城壕水系通达完美。
丹阳吴文新先生今年在“中国报道网”发文《吴国第二古都江苏丹阳葛城五百年》,提出“葛城运河”概念:
从泰伯开“伯渎”到夫差挖“邗沟”的六百年间,运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泰伯、仲雍后,第五世周章开始走出梅里,向西往镇江丹阳发展,逐步定都到丹阳“葛城”。大约存续五百年。在这期间,葛城吴国大量开发了诸多的河道,形成了系列葛城运河。同时又为邗沟的产生创造了基础和前提,这就是葛城运河的拓展与实践。
笔者遐想:倘那城墙、城壕、祠堂、寺庙未毁(最痛心之处在于:最后一段城墙居然是新世纪2001年推倒),又或毁后重建,葛城遗址建成旅游区,修竹茂林,掩映于环城的绿水之间,三水三城,衬托在田野风光之中,往来游客络绎不绝,交通工具车水马龙,更有带动周边的饮食业、旅游商品交易、吴地民俗文化产业,等等,诚不令人欢欣,令人陶醉!
2007年考古试掘,出土石器、青铜器、陶器等众多文物。
前年笔者赴北葛城村采访,当时76岁健朗老太称,十余年前,作为民工,她参与“掘宝”,在遗址东部青龙岗,挖得宝贝:不知其名,像笔,比筷子粗。当天傍晚,考古队工作人员回丹阳用膳、休息,她至今记得“那位女同志说‘天助我也’”,谓收获喜人。
(掘宝老太比划:(青铜戟刺)这么长)
按:老太所说宝贝,为青铜戟刺,是结合了矛和戈的一种兵器,可刺可钩可割。由此可见,即使地处吴国腹地,葛城并非世外桃源。
(葛城遗址出土春秋时期青铜戟刺)
葛城遗址意义何在?勘探与发掘简报指出,它是吴国政治中心从宁镇地区迁往太湖平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不排除吴国早中期都城的可能。另据比照,目前已发现的其他吴国城址(安徽牯牛岭城、鸠兹城,我省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苏州吴大城),均建于东周春秋时期;而葛城建于西周,年代最早,因此被冠以“吴国第一城”的美誉。
具有三千余年历史的葛城遗址,如今只剩郁郁林木,累累禾谷,粼粼水波。诚然,这也是鱼米之乡的自然美。殊不知,当年先民们在此筑城造郭,祭祀劳作,留下了古吴国之早期都城,传下了陶器、瓷器、石器、铜器等标志当时先进经济水平的珍贵文物,葛城与周边珥城、连城、扶城(疑即“护城”)、护国,以及访仙、司徒、延陵等,一起构成朱方、曲阿的远古历史,更有其社会美、历史美、艺术美。
时移世易,葛城有新貌。
自2007年考古发掘揭开神秘面纱后,珥陵祥里村拟定遗址保护规划书,7年内,已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经多方筹措资金,建在遗址内的一座1860平方米的养猪场得以顺利拆迁。(前文“推倒、清理了的面积较大的房屋地基”,即此。)
二是解决资金缺口,筹足143万元,成功改造通往遗址的水泥危桥葛城桥,使桥身长度增至46米,宽度由3米拓至7.5米。
(2014年竣工之葛城桥)
三是奔走呼告,争取热心企业家积极扶持,使632万元的招标总价资金到位,重修通往遗址的主干道祥里村东大道(由2米拓宽为6米)。
葛城遗址,正如南朝珥妃,是埋没在乡野的皇妃。历尽沧桑,大气终在。
时隔未久,再次踏访珥城遗址、神河头遗址。
3处遗址基本在一直线上。珥城在最西北,是葛城的姊妹城。亦竖有“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珥城遗址”碑石。时代注为“春秋”。
碑石在北部池塘边。其西为平坦庄稼地;东、南皆高墩。登南墩,临塘北观,有缓坡,亦有两三米高的陡坡,森然壁立。面积极大的南墩,地势东低西高,其上新做了长长的小麦田垄。其东南角一口,蒹葭萋萋,芦花蓬缨。墩南,是十数米宽的池塘,环绕至西,明显是古护城河。
返回遗址东北坡,与池塘承包户交谈,始知深深池塘,原先皆为高墩,因祥里窑厂取土,不断挖掘,高墩变深塘。也正因为向下挖掘,才发现了地下文物……
(水域原为高墩,窑厂不断取土,高墩变深塘)
考古确认,珥城遗址为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的环壕台形聚落遗址,形状近方形,面积约40亩(壕沟环壕面积近8 0亩)。遗址断面文化层,遗存有各类纹饰的陶器等。
续访位于葛城遗址、珥城遗址之间的神河头遗址。
神墩东面红砖小屋边立文物碑石“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神河头遗址(时代:周)”。
神墩无树少草,平坦如砥,面积约18亩。墩下池塘几乎环绕一圈(只有东面,是后来建的渠道)。在池边观察,池水约宽20米,墩高约4米,即一层楼高。
眼前神墩实体比之网上神河头遗址经典图片,既相似,亦不全同:后者当时正是考古挖掘的场景,正中间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坑;眼前则一马平川,遍布新生的麦苗,点缀少许油菜。午后的冬日照耀下,清一色的黄土,稀疏的绿苗。北坡下的池塘,枯荷寥落。水岸边,苦鸭鸣叫、疾走。北岸小树林里有一刻,飞出一群大鸟,翱翔,啼鸣,复又降栖林枝。而坡南池水对面村舍高树上,小鸟啁啾不已。此外,水中碧波粼粼,日影闪闪,苍穹丽日蓝天,条状丝絮般白云横陈涂鸦。
(2008年考古之神河头遗址)
(2019年神河头)
据文物保护碑文字介绍,由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神墩历史源头敲定为西周早期,为3处遗址中最早(且持续时间最久),神河头遗址确认为附属于葛城遗址的特大型环壕高台祭坛。
另据资料,此处出土的最具硬核价值,可能成为丹阳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文物,当属一把长50厘米左右的青铜剑。“这是一把柳叶剑,剑首为圆形,剑柄扁,中有扉菱,从剑刃仍然锋利看,是一把兵器剑。”专家解读,佩剑者必为贵族;然则它的主人究竟是怎样一位显赫之人;它插在公共祭台没被人拔走,留到3000多年后,祭拜的又是什么人;插剑于坑内有什么心愿……皆是一个个谜团。
葛城遗址、珥城遗址、神河头遗址,留给我们无尽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