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三千年前的商朝,统治者高坐在首位,面前三米开外的殿阶下站着他的臣子,统治者针对政事高谈阔论,群臣洗耳恭听,但是时间长了便有人开始皱眉,额头上也随之冒出一层冷汗。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1)

持笏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2)

象牙笏

不少人都在心里犯嘀咕,商王讲的事情多而复杂,记不住啊!

后来,便有了笏板。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3)

明 象牙雕神仙人物图笏板

笏板,也被称为手板、玉板或者朝板,是古时臣子们上殿朝圣面君时手拿的工具,而笏板这种东西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防止上面提到的情况,有时君王下达的任务条例过多不容易记下,便可以将其暂且记录在笏板上,然后等到朝圣完毕后再进行详细的整理。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4)

明 象牙笏板.

当然,也可以将需要对圣上汇报的事情事先记录在笏板上,因为在君臣分明的时代,圣威这种模棱两可的东西确实是存在的,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为紧张造成的忘词情况。

通俗的讲,跟现在许多歌手在演唱会时用到的提词器差不多。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5)

明晚期 象牙雕道教笏板

笏板的长度约2尺6寸,宽度大约有3寸,物件虽然不大,但是却是很贵重的物件,主要是其制作材料的原因,一般来讲笏的质地有玉、象牙或者竹子刻制而成,这些在当时都是相当珍贵的。

而根据官员自身的品级不同,其所持有的笏板材料也会有所不同,从某个角度来讲,笏板也是朝廷官员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当然,这在笏板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讲究的,甚至可以私用作用相当于现代的书籍,后来纸张普及后笏所带有的礼节性才逐渐变得强烈。唐代武德四年以后,只有身份到达五品以上才能够使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持竹笏上朝,不仅如此,自此以后在笏的形状上也有了限制,三品以上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上圆下方。

明代笏五品以上用象笏,五品以下就没有资格用了。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6)

明 象牙嵌饰笏板

到了清代,笏索性被废除,因为满族人能骑善射,一手执鞭子,一手缠缰绳,根本腾不出手来拿笏,所以直接就取消了笏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公务特别繁忙的官员被允许一人持多笏,上朝时用一个袋子装着,被称为笏囊,一般由随从背着一同上朝。据说此举还是唐代张九龄为相时因为身体原因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不想居然成为了诸多官员效仿的对象。

古代笏板大全(纸张尚未发明普及的的年代)(7)

明晚期 象牙雕道教笏板

在古时,笏还被用来激励读书人,关于此在《项脊轩志》中曾有记载,大意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拿着先人曾经用过的象笏勉励他,希望他能够勤奋读书,将来能够像先辈们一样,手执象笏在朝为官。

笏是时代背景催生的产物,最终也是消失在时代背景下,但是如今我们还是能在生活中看到和笏有同样职能的物件,所改变的,不过是一个名字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