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松下幸之助十八)(1)

来自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十八)

——————

——————

欢迎来到手不释卷栏目,我是手不释卷的唐先生,为您讲述百家管理经验,解读百家管理奥秘。

走出困境后的松下幸之助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由此开启了松下电器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松下电器的国际化之路会顺利吗?在这段时间里,松下电器还会经历哪些故事呢?松下幸之助在管理上又会有哪些举措呢?

接下来,我就给您一一讲述。

—— 国际化与管理调整 ——

随着战争的离去和松下电器的发展,松下幸之助逐渐将发展的目标转向了海外,这标志着松下电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

为此,松下幸之助向员工提出:从今日起,要以“重新开业”的心态,开拓我们的经营。但愿我们能够从更大的世界观来看事情,将心灵恢复到一张白纸一样,重新开始,从头做生意。做生意避免不了有激烈的竞争,因此也应该有激烈的斗志。根本上不要忘了“谦虚”两字,才能带来进步。

1951年,松下幸之助去海外考察了两次。

第一次是1951年1月份启程的为期3个月的赴美考察,主要目的是调查海外市场,引进国外技术和学习经营长处。

通过此次考察,松下幸之助对此前确立的专门分工的方针更有信心,同时也明确了电子技术应该向海外学习。

第二次是1951年10月启程的为期两个月的美国、欧洲考察,主要目的是寻找电子工业方面的合作商。

两次考察后,基于优秀的技术,良好的经营和相似的发展环境等因素,松下幸之助选择了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合作。

但双方的合同签订过程却并不顺利。

一是飞利浦提出成立一家总资本额为6.8亿元的新公司,飞利浦出资30%,但这笔费用是从由松下电器支付的技术指导费中抵扣。这相当于成立新公司的所有资金都由松下电器负担,对松下电器来说,无疑风险过大。

二是关于松下电器支付给飞利浦的技术指导费,飞利浦要求的是7%,比美国公司的3%高很多。几经谈判,飞利浦只同意降为5%,但还是比较高。

由于考虑到松下电器也能够派遣经营人员指导新公司,且如果双方的指导均有效的话,还是可以继续合作,于是双方继续谈判。最终,技术指导费降为了4%,并达成了合作。

1952年,松下电器与飞利浦签订了技术资本合作合同。

同年12月,双方合作的子公司“松下幸之助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成立。工厂设在大阪,主要产品为电灯泡、日光灯、电子管、电视显像管、手提收音机等。

通过跟飞利浦的合作,松下电器将产品品质提高到了世界级水平。

松下电器的国际化之路,除了跟飞利浦达成合作外,也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其它地区。

1951年8月,松下电器派员工到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处开拓海外市场。1953年,松下电器在纽约设立了办事处,1954年向美国出口了2000台电子管手提收音机。与此同时,松下电器在其它国家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5亿元的规模。

海外业务的发展,不仅让松下电器收获了技术、市场和营业额,也让松下幸之助开了眼界,并直接推动了松下电器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起因是这样的:松下幸之助第一次去美国时,看到了当时最新的干电池制造机,然而等他时隔不到10个月再去的时候,却发现之前所见的那台最新的机器已经成了工厂里最古老的机器。

这让松下幸之助很吃惊,了解后得知:一流制造商都有自己设计的最好的机器,且都不愿意将最好的机器在市场上出售,所以市面上出售的机器都是普通货。

这个信息更让松下幸之助吃惊!他意识到,要制造好的产品,就需要一流的机器设备,而一流的机器设备又难以在市面上买到,所以只有自己开发制造。

再加上为了迎接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于是,松下幸之助决定自己设计、开发机器设备。

1953年,松下电器成立了“中央研究所”。其主要职责一是从事基本研究;二是指导各事业部的新产品开发;三就是进行新机器设备工具的研究开发,并配套了专门的机器制造工厂。

写到此,不禁想到了这两年被广泛谈及的特斯拉6000吨级的造车神器——全世界最大的压铸机Giga Press。据说,通过这样的压铸机,可以减少370个零部件,在减重10%的同时,还能提升14%的续航。像这样的顶级生产设备,估计马斯克也不打算在市场上出售吧。

言归正传。

在中央研究所的加持下,松下电器开发出了高性能干电池,并且也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技术基础。

在产品开发上,从1950年至1953年间,松下电器推出了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果汁机、烤面包器、咖啡壶、吸尘器等50种以上的新产品,发展势头可谓强劲。

在销售方面,松下幸之助在这一时期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建立了“分期付款销售网”。

1951年9月民营电台开始广播,收音机的需求量大增,为了让产品更加普及,10月,松下电器与全国各地代理店共同出资设立“国际牌”收音机分期付款销售公司。

后来,随着收音机业务的迅速发展,该公司也逐步成长为综合性分期付款销售公司。

第二件事是建立“有力销售网”。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消费者的充分服务,避免过度进行薄利多销而破坏产业的发展。

这与松下幸之助早期倡导的正价运动一脉相承,也反映了松下幸之助所秉持的合理价格的理念。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1953年夏季开始,经济环境逐步呈现出了衰退的趋势。

面对这一形势,松下幸之助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具体就是以总公司优先,削减一半的经费,并即刻着手于整个公司的经费紧缩,提升资金应用效率。

二是调整管理体制。采用“本部制”机构,分别设立管理、事业、技术、营业四大本部,集中经营。并明确本部制是集合众智,将分权化和自主经营有机结合,通过每星期举行一次的本部部长会议进行整体协调。

从采取的措施来看:经济衰退时,通过压缩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保障现金流是重中之重。

对于经历过几次金融紧缩的松下幸之助来说,对现金的重要性一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我猜测这也许也是其“水库式经营哲学”的提出背景,或者至少是原因之一吧。具体是不是,结合着其后续的故事我们再做判断,此处就算是先暂时抛个观点。

对于管理体制的调整,还是延续了其在战后生产恢复过程中的思路;在总部设立机构,强化总部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能,同时下放权力,激活下属单位积极性。

但这里比之前的措施有进步的是,开始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本部部长会议机制,进行上下和全体的统筹协调。

有了这个机制,整体统筹协调才有了制度上的抓手,不至于让松下幸之助一人去协调。这也说明,松下电器的管理在逐步走向制度化。

应对经济环境带来的危机,松下幸之助已是颇有经验,并通过每一次的危机带动公司管理与经营上的提升,为下一次市场好转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一路向好的发展,也有不少的企业主动要求加入松下电器的大家庭。

在这一时期就包括曾经给松下幸之助第一批1000个电风扇底盘订单的北川电气,要知道没有北川电气的这1000个订单,不知道松下幸之助的创业之路还将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

所以,当北川电气要求参加松下电器系列工厂时,一时也真是百感交集。想想,这应该也是缘份吧。

以上就是这一时期,松下电器的发展情况。

总结一下,这一时期松下电器经历的故事主要有:1.拓展海外市场与合作;2.成立中央研究所;3.建立分期付款销售网和有力销售网;4.调整资金与管理以应对经济衰退;5.同行企业的扶持与收并购等。

通过这些活动,松下电器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END)

——

推荐阅读原著:《松下幸之助》

作者:李乐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02-01

——

手不释卷的唐先生

国家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专家

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敏捷卓越管理创始人

读书不在于快慢与多少,而在于手不释卷的求索习惯

学海无涯,不得稍息;手不释卷,方得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