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特点(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1)

鄂伦春民族的

狩猎文化

高高的兴安岭 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 一呀一杆枪

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这是一首非常有年代感的歌曲,几十年过去,我们唱起来,依旧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就是说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感兴趣的亲们可以做好收藏哦~

兴安文化系列之一:鄂伦春文化

鄂伦春是一个单纯的狩猎民族,同时也被称为“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作为典型的森林民族,鄂伦春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省流域大小兴安岭上。历史上的鄂伦春人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兴安岭上有着丰富的森林、河流和动、植物资源,这样的生存环境为鄂伦春人提供了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使得他们靠着一匹猎马、一杆枪、一条狗就能够获得自己及家人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

鄂伦春族人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前辈们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传授狩猎经验,一般是采用口头传授和实际狩猎相结合的方法,把亲身的打猎经历讲给新猎手听。凭借丰富的知识,鄂伦春族人可以较容易地找到野兽,并顺利地进行猎捕,他们“射猎之目的物为野鸡、为飞龙、为沙鸡、为狍、为鹿、为野猪、为熊、为狐、为狼、为虎、为水獭、为豹、为灰鼠等"。

狩猎作为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一靠经验,二靠工具,三靠技术,三者缺一不可。对这三方面的掌握,鄂伦春族均达到了顶点。鄂伦春人的捕猎技术是相当高超的,这种高超的技术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先进的捕猎工具,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各种野兽习性的熟悉。

01

狩猎方法小科普

鄂伦春族人的狩猎方法巧妙灵活,运用自如。能够根据野兽的习性去寻找,主要采取骑马跟踪追击法,用鹿哨引诱、用猎犬围堵法,蹲碱场或蹲泡子法,烟熏出洞法,挖洞灌水法,下地箭和夹子法,大木拍压等方法猎取,通常采用的几种捕猎方法有以下几种。

鄂伦春民族特点(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2)

1、枪打

狍子:鹿的一种,俗名“傻狍子”。是大、小兴安岭最多的野生动物,是鄂伦春族人的主要猎取对象。鄂伦春族人一年四季都打狍子,狍子浑身是宝,狍子肉非常好吃,皮毛是做衣服的好原料,脖子上的皮可用来制作鞋底。因此,狍子对鄂伦春族人来说其用途极为广泛。狍子食草,春天在树林边草甸子吃嫩草;夏日在泉水边草深处或密林中躲避蚊虻;秋季乱走,冬季在背风处洼地里找嫩青草吃。

2、追打

狍子是一种比鹿小,类似山羊的食草动物,它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奔跑速度非常快。但狍子耐力一般,跑不了多远就跑不动了,用枪打它都不跑,所以猎人骑马追打就能擒到。

狍子的活动没有固定的范围,一年四季不管是在高山、平原,还是在森林或草地都能见到狍子的踪迹。春季的朝阳坡,尤其是烧过荒的地方,青草出得早,狍子一般都愿意到这些地方来啃青草。猎人们只要到这些地方寻找,准能猎到狍子。

野猪是鄂伦春人主要的狩猎对象,对于野猪一般也采用追打的方法:野猪春天在阳坡吃百合根,夏季到处窜,秋冬在柞树林吃橡子。野猪嗅觉灵敏,听觉差,视觉迟钝。野猪虽然身躯矮、脖子短,但看得很远,所以有人说: “猪的哈拉巴骨(肩胛骨)上有眼睛。”野猪喜欢群居,地上留下来的踪迹非常清楚,所以找野猪群较容易。秋冬季的野猪圆肥,跑不动,猎人骑马就可以追上,或先用猎犬牵制再射杀也是个好办法。有时也找到它的窝,一窝常遇七八只,如果窝里没有,就可以埋伏在附近,待晚间野猪回窝时射击。野猪也进行反扑。公猪用獠牙挑人,母猪用嘴甩人,来势虽猛,但猎人能躲闪开。冬季,猎人骑上马,带上几条猎犬前后夹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追上野猪。

鹿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很灵敏,生性机智,平常休息时,躺在逆风山坡上,走路时也逆风前进,以便及时嗅到异味,被惊动后就往山上跑,跑一会,停一下,猎人骑上马去追猎,半天就可以追到。

3、诱猎

每年的五六月是狍子哺乳的季节,刚出生的小狍崽子,为了唤母吃奶,就发出“吱吱”的叫声。狍子非常恋子,母狍子听到这种叫声一定拼命跑回来喂奶。于是,猎人就用桦树皮做成孢哨子,鄂伦春语叫“皮查”,用来模仿幼崽的叫声。《黑龙江外记》有这样的记载, “以桦皮为角,吹做呦呦之声,呼鹿射之”。“皮查喻(狍哨)是用来模仿孢崽之声的,母孢子听到会误以为孢崽子饥饿而跑回喂奶,猎人趁机猎杀”。孢哨子制作很简单,先把桦树皮剥成薄片折起来,然后用剪刀剪成约一厘米宽、一厘米半长即可。在舌尖与上牙膛之间,吹出的声音与小狍子的叫声一模一样,有崽的母孢子听到哨声,以为是崽儿在叫,便急忙奔来。这时,猎人在隐蔽处,诱引母狍子前来就地擒获。

每年阴历的四五月份是飞龙的交配期,这时的飞龙打着清脆而尖厉的声音呼唤情侣,于是猎人用嘴和手指巧妙地吹出飞龙求偶的声音,诱捕飞龙。

鄂伦春民族特点(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3)

除以上3种狩猎方法外,还有诱捕、码踪追猎、轰猎、窑鹿法、蹲碱场、下地箭或夹子等近20种方法,小编会分期为大家介绍。

02

鄂伦春民族现状

长期的游猎生活,使鄂伦春民族练就了坚强勇敢的性格和好骑善射的本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世代相传,并不断地丰富,形成了鄂伦春族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独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民族获得了新生,于1953年全部实现了定居。党和政府为发展鄂伦春民族地方,制定“农、林、牧、副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考虑到鄂伦春民族长期狩猎的习惯和感情,保留了一定的狩猎生产,直到1996年1月23日,在全旗境内实行禁猎,从此鄂伦春民族彻底告别了原始的生产方式,走上了发展农业林业、旅游观光等现代化之路。

鄂伦春民族特点(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4)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871人,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47%。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来源:大兴安岭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鄂伦春民族特点(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