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奇葩平遥城
《两岸关系》 1998年03期
姚萱
山西省平遥古城是祖国大陆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代县城,拥有古城墙、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有大量海内外游客幕名而来,一发思古之幽情。悠久的历史
平遥古城是在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驻军筑城抵御外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县城。至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规模较小。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扩建成现在的规模。虽历经600多年。但城市的面积和规划格局基本未变。
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造规模有严格的等级标准,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规模一般为周长18公里,最低等级的为县城,规模一般为周长6公里。城内各类建筑的布局规模、材料和色调也都有较为严格的布局程式要求,平遥古城就是这样传统等级制度下产生的典型代表作。
古城墙至今保存完整,周长6163米,底宽10米,顶宽3-5米,高6-10米,有瓮城6座作为城门,城墙上建有3000个垛口,72个敌楼,还建有魁星楼1座,点将台1 个。古城池部面积2.25平方公里,呈方型,整个城池形同一只“乌龟”,因此,有“龟城”之传说。古城整体建筑以“县衙”为中心,呈严格的对称布局。在主要街道两旁基本保存了17至19世纪建造的商业店铺、至今尚有一部分明代建筑仍然保留着18至19世纪的历史原貌。
文化的宝库
山西省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称,保存的占建筑多达9000余座,包括宋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106座。在这座“宝库”中,平遥古城拥有的古建筑及其它文物古迹之多,品位之高尤为罕见。其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被列为中国第三位的最珍贵的古木构建筑的镇国寺万佛殿有重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 年》的文庙大成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惠济桥,这些都是游人留连忘返之处。其中清虚观龙虎殿采用"悬梁吊柱"的奇特结构。文庙大成殿檐下利用大斜梁代替补师铺作的建造技术,在国内很少见。万佛殿的五代(公元10世纪)彩塑堪称稀世珍品,是中国早期彩塑艺术的样本。双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2000 多尊彩色泥塑充分展示了12至19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在中国彩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清虚观内完好保存的20余尊木雕神像,更是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文物。遍布县城内外大大小小庙宇的1000余通碑刻,也吸引着许多爱好书法艺术的游客。平遥还是中国占代琉璃的主要产地之“,平通古城内的众多琉璃遗存是平通琉璃工艺发展的历史见证。现存清虚观内的一组26箱的“纱阁戏人”是平遥传统民间造型艺术的珍贵遗存。
明清特色的古民居
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布局严谨的多进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主次有别。城内3700多处的传统民居既有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至今还住着居民。由于历史上平遥票号兴盛,居民富庶,因而民居建造精良。再加多年来的严格保护,较少改建。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山西民居的历史风貌。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安徽省南部)民居齐名并列。平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和汉民族其它地区的民居一样,在建筑布局形式和规模等级上,都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影响。其地方特色突出表现在四合院房屋的建造上。大体有三种基本建筑形式。一种是木结构砖瓦房再就是砖窑洞加木廊外檐还有一种是下层砖密洞、上层木屋合成的二层楼。其中正房、厢房、前房、清一色筑成窑洞式或是都采用木构砖瓦式者均很少,两种建筑形式并存在一个院子里的例子为多。平暹古民居的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柱础等)及彩画等。
这些令游客们耳片一新之处,正是平通古城的魅力所在。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