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1—6、坐着军列进藏
点击进入:7、离开西宁,向西藏进发
8、进藏路上
第三天晚上,我们到了都兰兵站,都兰是一个县城,但是居住的人不太多,还没有内地一个村庄的人多,大多数是一些企业和单位的职工。这还是在交通便利的青藏线上,可以想象在偏僻的地方县城,那才是小的可怜。西藏面积有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也就120万人,平均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可以看出那里人看是多么的稀少。听说藏北有一个县的地盘很大,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但人口不足万人。经过三天的车程,我也已经适应了整天坐在车上摇来摆去的生活,也不吐了,心情也好了很多,我们这些陕西健儿要去保卫祖国的西南边防。艰苦归艰苦,大家的心情都很开朗,没有怨气,只有快乐。
第四天晚上到了诺木洪兵站,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的腹地。这里生长着大面积的地下森林,所谓地下森林,是指一种特殊的树木,它的主杆因气候、风沙的影响都埋在地下,树梢露出地面,风沙吹来受树梢阻挡,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沙堆,好像一座座坟头,上面长满了灌木,树梢不断的长,沙堆也不断的增高。这是柴达木盆地的奇观。这里的问蚊子也特别多、特别大,到了下午,蚊子像蜜蜂一样嗡嗡地叫着,每个人手中需要拿个扇子一类的工具才能保护好自己。好在天黑以后,由于气温下降,蚊子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这样才能睡个安稳觉。
第五天路程短,多半天就到了格尔木兵站。格尔木是一个交通要道,向东可到西宁,向南可到拉萨,向北可通新疆,向西到海西、茫崖,青藏线从这个地方拐向正南方。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号称兵城,是因为全是军人来建造的。因而这里面现在多数是军队的单位或者与军队有关的企业。传说解放初,有一支军队的测绘队来到这里,根据地图上标注的格尔木地名想找到这个地方。格尔木是蒙语,意思是多河流的地方,但是他们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格尔木,当时荒无人烟无法去调查询问,测绘队队长看天也快黑了,就把所拿的标杆就地一插,说了声这就是格尔木了。随后搭建帐篷,埋锅做饭,把这里当作一个基地和大本营。以后来到各军队单位、企业在此盖房驻扎,逐渐形成了街道、城镇。一九六八年我们来到这里时,城市还很小,只有一条南北街道,有商店、食堂,全长也不过三四百米,两边盖有土坯房,风沙很大,所以街道上清清冷冷,很少有人行走。
到这里,西宁汽车兵已经完成了运兵任务。由这里到拉萨换成了驻扎在格尔木的汽车16团,这个运输团用的是清一色的国产解放牌汽车,烧汽油所以速度比较快。汽车车厢较小,每车坐30人。青藏线从格尔木向南一路上坡,直到唐古拉山顶后,又一直下坡到达拉萨。我们在格尔木休息了一天,这一条路我们洗洗衣服,到街上转转。从格尔木向西和北望去,都是戈壁滩,没有山,向南是昆仑山脉。
第七天,因为走得比较晚,只行进了多半天的路程,就住在昆仑山脚下的一个叫纳赤台兵站。这个兵站依山而建,山上光光的没有植物,只有红黑色的石头。格尔木海拔2800米,而这里已经是3000米了。听说明天继续向昆仑山顶行进,就要翻越有名的昆仑山,进入青藏高原的无人区边沿。汽车一直顺着山沟向上,中午时分,在昆仑山兵站吃了午饭。这个兵站离昆仑山口不远,是一个高海拔的兵站,在这里能感觉到呼吸有点困难,心口有点堵,但是还没有头痛的感觉,有的同志已经开始头痛并伴有心跳加快的症状。饭后乘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昆仑山口,上面立有石碑“昆仑山口海拔四千八百米”。那时在内地曾经看过一个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内容主要是讲述边防哨所的事迹。我们有个老乡开玩笑指着旁边一个很小的丛木说这就是昆仑山上的那棵草,说得大家都笑了。过了昆仑山,很快就到达平地,这说明平地海拔也有四千多米。山上可以看见白雪,而山下砾石一片,植被稀少,偶尔可以看见野生动物跑过,有黄羊、藏羚羊等。
第八天,我们住在五道梁兵站。这一天因为是首次进入高海拔地区,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头痛头昏的感觉,不想吃饭。我连半碗饭都没有吃完,还差点吐了。听说这里有一个水银矿,所以过往人都说在这里反映大,我们连有一个新兵叫张德娃,是阎良北屯人,在这里吃过饭后不久就呼吸紧促,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赶紧送到了兵站医务室,经过抢救=吸氧等措施,过了一会,慢慢地清醒了。再经过继续治疗,第二天就能随车继续前行了。亲眼经历了这件事后,我也暗暗担心:五道梁是过了,还有一个传说中的大关口——唐古拉山,那里是青藏线的最高点,能否安全通过我心里实在是没底。
第九天,一路上看到不少藏羚羊,个头不大跑得很快。汽车兵每辆车上都配有冲锋枪。中途看见了不知是狼还是狐狸的动物,我们那辆车的司机提着枪就跑下车,弯着腰,慢慢靠近动物,打了两枪,结果没有打中。那时候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过往司机打猎是没有人追究责任的。在高原上行车,一天能经历多次的天气变化:刚才还是烈日高照,晒得人皮肤发疼,一会又飘来一些乌云,马上下起大雨,有时候冰雹阵阵,冷风寒人,再一会又艳阳高照。在高原上云层很低,蓝天明亮,白云似棉花。空气中虽然缺氧,但是没有污染。路边不时地会看见放牧的牧民,他们很好客。也许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太过孤单,没有人说话交流,所以只要有汽车经过,他们都会满脸笑容,挥手致意,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里气候恶劣,风沙很大,野生动物能在这里生存是很困难的,也许他们一代一代的已经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虽然条件差,但是这里远离人群,远离人类的捕杀,这才是动物们的天堂,毕竟人是这些野生动物的最大天敌。
这天晚上我们住在沱沱河兵站,沱沱河是长江的最上游,这里离长江源头已经不远了。长江源头是一大片常年不化的冰川,收集了高原上的积雪,逐步融化,形成长流之水,一路上又收集各个支流,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它养育了中华民族,造福于中华民族。
第十天,晚上到达温泉兵站。这里处于唐古拉山北坡,天寒地冻的青藏高原也不时地有地热资源的存在。这里因为有很好的地热泉水和得名。温泉兵站是青藏线上的红旗兵站,有诗云:唐古拉山一枝花,住进温泉如到家,饭菜干净床铺暖,更有服务送笑脸。兵站人员的热情接待,也感动了我们这些初上高原的新兵。这里海拔不低,但我感觉反映不大,这也行是兵站的热情影响了我们的心情,而心情又影响了高原反应。
第十一天,应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经常听到的唐古拉山就要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了,终于可以闯一闯青藏线的制高点。早上从温泉兵站出发,一路盘山而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势的升高我终于看见了唐古拉山山口。,这座驰名的大山,其实并没有特殊之处,平缓的山势无雄伟之态,无秀丽之感。与我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公路是从山凹处通过,称作山口。到了这里,我们稍作停留,司机们认真检查了刹车,我们大部分人都下了车,为的就是亲身感觉这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山口有石碑,上面刻着“唐古拉山山口海拔5332米”。传说中可怕的唐古拉山就这样被我们踩到了脚下。我们怀着战胜它的喜悦,登车继续前进。在山口其实还是有呼吸短促的感觉,稍有用力,呼吸就加快,心跳加快,多数人嘴唇发青。开车以后,心情好了,也显得车速快了。其实汽车也有高原反应,因为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所以显得动力不足,现在下坡了,高原反应也有所缓解,汽车速度也就提高了。车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开到了安多兵站,这里海拔4780米,属于那曲地区的一个县城。我们大家心情好,吃了晚饭后有十几个身体好的新兵还去爬了兵站南边的山,但是大多数爬了一半就返回了,坐车能翻越唐古拉山,但是徒手登山就不一定能行了。高原上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晚上休息时大家基本都没有什么反应。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登科: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50年农历十二月十八日,祖籍陕西阎良。1968年—1973年在西藏某部服役。退役后做过会计,进行过个体经营,现居住于陕西西安。喜欢写作。
作者:张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