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诚:一心报国,别无牵挂

王宽诚,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6月17日生于江苏靖江,经历过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

1

他8岁入私塾读书,后来在一家猪行当练习生。18岁时,他对人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转行到了源吉钱庄打工,开始接触金融业。

1932年,25岁的王宽诚在一家面粉厂当采购主任。这是他在商界初试啼声。他朝夕奔走,习练业务,不辞辛苦。当时做采购的,都有丰厚的佣金,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行规。但王宽诚一上任就进行改革,认为“吃人东西嘴软,拿人东西手短”,做采购不能个人收佣,佣金应全数归工厂入账。这样一来,采购人员不受佣金多少影响,唯价廉物美是择,大大减少了营私舞弊的机会,又为工厂增加了可观的额外收入。老板对他另眼相看,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有更为高远的志向。

一生都奉献给了事业的名人(名人传记之无私奉献)(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宽诚

王宽诚年轻时,既表现出机灵活跃、才识过人的长处,又有持志坚定、公而忘私的品德。嗣后在祸乱迭起、国家多难之际,开拓工商经济,建功立业,自亦藉此品德的发扬光大,得以有成。1935年,王宽诚与人合伙开了维大鼎记面粉号,自任经理。才两年时间,开设了六家分号,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1937年,王宽诚以宁波富商的身份闯进上海滩,开设维大华行(后改称维大洋行),经营面粉、罐头食品、呢绒、木材等,开展内外贸易,与人合营通合地产公司、祥泰轮船公司。他与实业巨子李康年合办的中国钟厂,出产“三五牌”台钟,在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商埠,与日货一争高下,令同业由衷敬服。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进入全面战争状态。战火从华北平原向长江流域蔓延。8月,淞沪抗战打响。整个长江下游,笼罩在硝烟烈火之中。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并把华东地区的政府机关、学校、工厂设备、航空器材等物资,不分昼夜,悉数抢运至鄂西和四川,为长期抗战做准备。

王宽诚的公司设在租界内,暂时无须迁徙。但随着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淞沪会战告一段落,租界沦为“孤岛”。王宽诚身陷孤岛之中,尽管局势混乱不堪,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贵于金。但当国民政府为抗战发行公债时,他毫不迟疑,认购了22万元,并且还在最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投资开了一家专营中国商品的国货公司。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王宽诚带着100多万资金,迅速离开敌占区,到了大后方重庆。这时,西南地区也是兵荒马乱,生意无从开展,唯有在一片枪炮声中,静候局势的好转。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的节节胜利,局势终于开始好转。很多人认为一旦战争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法币必定升值,于是纷纷买入。但王宽诚却别具慧眼,看好英镑。他认为英国政府为了维持英镑的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地位,不会轻易让它贬值。所以在别人买法币的时候,王宽诚用法币大量购入英镑。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战后英镑依然坚挺,而法币却由于中国爆发内战而大幅度贬值。

一生都奉献给了事业的名人(名人传记之无私奉献)(2)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7年3月,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王宽诚先生(左一)

抗战胜利后,王宽诚返回上海,重整维大洋行的旗鼓,在香港、伦敦、纽约等地开设分公司。他做木材进口生意,获利甚丰;做建筑材料生意,同样利市三倍。他把业务扩展到面粉、肥田粉等农业产品,也都赚了大钱。他几乎是做什么赚什么,让人既艳羡他的运气,也惊叹他的经商天分。

2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王宽诚敏感地意识到,内战迫在眉睫。1947年他迁居香港,设立维大洋行(香港)有限公司,随后设立幸福企业有限公司、大元置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有限公司,业务范围遍及金融、地产建筑、船务、国内外贸易、百货、食品、木材加工等行业,从而避开了战乱对生意的直接摧残。

1947年,内战爆发,人们纷纷逃往香港避难,造成香港人口从一年前的100万,激增至180万,1950年更超过200万。严重的“房荒”,骤然出现,刺激地价像坐上火箭一样飞升。

王宽诚看准了在香港买地是最上策的投资。1947年,中国银行以每平方呎251.44元的价钱,投得中环一块官地,创下当时地价最高纪录。而边远地区的荒山野地,则无人问津,港岛北角的明园地块,低至每呎7元港币。王宽诚抱着“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心态,专拣别人不要的地块购入。当北角还未开发时,他便果断出手,买了一大片地皮。随着北角的发展,他的这项地产投资,收益何止百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许多商人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心怀疑惧,千方百计逃离大陆,但王宽诚却恰恰相反,率领“香港观礼代表团”赴京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他知道,他所经历的清代、民国都已成为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他面前徐徐铺展开,而他也正张开双臂、大踏步地迎向这个时代。

3

1980年5月,王宽诚到北美考察,足迹踏遍美国、加拿大12个大城市,与上百个官方和行业机构进行了接触,也和近170名专业人士进行了座谈交流,直到夏天才返回香港。他此行是要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经济运行趋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以及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回港以后,经过两个月殚精竭虑的酝酿,当年9月,王宽诚向中央政府递交了一份《抛开阻力,利用时机,加快引进四化,也可由外商投资经营管理一定年期的建议》。在这份洋洋洒洒的建议书中,他特别提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说:“解决四化建设急需的人才,可从现有各经济部门中选拔;可从原有经验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中物色,特别对国际贸易极具经营业务经验并富于与外商作斗争和交涉本领的人士中选用;可从学经济、金融、贸易、工商管理和各国华裔青年中选用。”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在重温王宽诚几十年捐资办教育的经历后,再看1982年他慷慨地捐出200万元给培华教育基金会,并出任基金会信托理事会副主席,当知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实践着他一以贯之的理念。

身为培华基金会信托理事会副主席的王宽诚,有一句名言常挂在嘴边:“当用者千万不吝啬,不当用者分文不浪费。”何为当用者?在王宽诚心目中,教育为第一位。他支持培华以及对国内的所有捐赠,都是在努力实践着1980年他那份建议书里的想法。

1985年2月,王宽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民办高校——上海工商学院捐款100万元。3月,又向另一所新成立的民办高校浙江树人大学资助150万元。但他仍觉不足,于同年再出资1亿美元,在香港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并为基金会定下“以有限的资金办更有效益的事”的工作原则和“为国家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最高宗旨。

基金会推出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在1985年与英国学术院合作,成立“王宽诚英国学术院奖学金”,旨在提高中国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方面的发展,使杰出的中国学者在英国各大学、综合技术大学、研究机构与英国同行们一道,从事合作研究。

该奖学金每年在中国挑选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前往英国深造。研究课题领域,包括考古、历史、哲学、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外国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在一个英国大学、综合技术大学或其他研究院所进行,也可以在多个研究机构从事研究。

然而,基金会开始运作,种种计划亦已渐次起步,正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时,不意王宽诚竟于1986年12月遽尔谢世,享年79岁。他在临终时说:“我岁数大了,就是想为国家多做贡献,其他无所挂念。”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播种者虽然不在了,但后继有人,花还是会开的,果也还是会结的。而且花开灿烂,果实丰硕。

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设立博士学位奖、贷学金,资助国内优秀学子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与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研中心、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等著名欧洲学术机构合作,设立“王宽诚(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王宽诚法国科研中心奖学金”“王宽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及“王宽诚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奖学金”,资助中国内地学者前往从事博士后研究。20余年,绩效斐然。

一生都奉献给了事业的名人(名人传记之无私奉献)(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邓小平同志与王宽诚先生亲切握手

198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合作,先后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1987年设立)、“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科研奖金”(1991年设立)和“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1997年设立)。其中,“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包含了“国际会议项目”“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和“普通访问学者项目”。凡此对中科院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海外高级科技人才的智力,皆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与中国教育部、上海大学以及香港各大学合作,设立了资助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项目;在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及宁波大学等设立了“王宽诚育才奖”,每年奖励优秀教授、讲师及科研、管理人员。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捐资设立了“王宽诚行星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专门用于培养行星研究人才。

4

为表彰王宽诚生前重视教育、关爱社会的明德卓行,弘扬王宽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1998年10月,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57年10月31日发现位于金牛星座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为4651号),命名为“王宽诚星”。

在茫茫天空中,那颗“王宽诚星”,无论阴晴,无论昼夜,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它都在那儿,永恒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