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都见过副官这个角色,比如《亮剑》中的孙副官和《老九门》中的张副官。
他们有的在长官身边颐指气使、威风凛凛,号令各部莫敢不从;有的则跟着上司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存在感低得甚至连句台词都没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不禁会让人们产生很多疑问:副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职务?它在军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 副官的由来
想要弄清副官是个什么职务,我们就得首先搞明白副官是怎么出现的。
副官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清末新军中,按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台的新军营制条令,规定在每军设“护军官一员,经理庶务,管辖制内弁目兵役;执事官一员,随同护军官办庶务。”军之下的镇一级,则设中军官一员、执事官一员,中军官的职责相当于军一级的护军官;再往下的协、标中,则只设执事官一员管理庶务;标之下的营、队,则不再设执事官。
民国成立后,原先的“镇、协、标、营、队”体系被统一改为今日人们所熟知的“师、旅、团、营、连”。而原先军中各级军官的名称也有改动,例如“统制”改为师长,“统领”改为旅长等。相应的护军官、中军官、执事官也变了称谓,其中护军官、中军官称副官长,执事官称副官。“副官”的最早出处,便是源自于此。
- 那么,副官长和副官都负责什么事务呢?
按照民国军规,各军的司令机关由参谋处、副官处、秘书处、军械处、军法处、军需处、军医处共七部组成,但习惯上称为“八大处”。其中,副官处职责为:
1、管理平时人员、马匹各名簿及人员之补充,考察各旅、团、营关于经理各事宜;
2、调制全军人员统计表;
3、军司令处物品之补充;
4、掌理命令所关事物及命令传达;
5、掌理司令处内之人事攸关事宜;
6、掌理各项命令之勤务;
7、掌管来往文牍、信件之传达;
8、经理司令处内一切之庶务;
9、管理司令处内之马弁、护兵、匠夫;
10、维持司令处内之军纪、风纪;
11、管理司令处内之守卫。
(以上节选自《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P115)
而在人员编制上,军一级的副官处编有上校副官处长1人,中校、少校副官各3人,上尉副官4人。而在军之下的师一级,仅设副官长1人、副官2人。到旅、团、营各级,则没有副官处长、副官长之编制,只配副官1至2人,负责本部队内一切庶务及命令传达、警卫、风纪等事项。
- 国军中的副官
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军队体制上基本沿用北洋时期的旧制,对于副官处、副官处长及副官长、副官的职责设定也与北洋大同小异。
以1938年订制的《陆军暂行编制纲领》为例,陆军师设参谋、副官、军械、军需、军医、军法六个部门,习惯上仍称“八大处”,其中副官处编制有:中校副官处长1人,少校副官1人,上尉副官1人,中尉副官3人,同上尉书记1人,同中尉书记2人,同准尉书记4人,少尉司号长1人,另有一个辖16人的传达班。
而在旅一级,仍不设副官处与副官处长,只设少校副官1人、上尉副官2人、中尉副官3人。不过,编制表上没有,不代表实际中真的没有。其实当时的各路军阀(包括中央军在内)出于各种目的,在编制之外私设各类官职的情况屡见不鲜。不过,正常的国军部队,基本都沿用了这套官职编制体系。
此后直到1949年,国军中的副官处仍是仅次于参谋处的第二大处;副官处长也是除军队主官外主官庶务、传达、军纪、内卫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 此副官非彼副官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可以明白,所谓的副官处,基本上类似今天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副官处长即办公室主任,各副官即办公室工作人员。这种副官,和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见到的那种跟着上司鞍前马后效劳的副官,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我们前面讲到的,是属于正规编制体制内的“在编副官”,而影视剧中观众所常见的那类副官,是各军阀部队的高级长官为服务自己而根据需要设置的“随从副官”。虽然都叫“副官”,但这里面的差别是很大的。随从副官,可以类比于今天公司老总的私人秘书,人员没有定额,设置上也很随意。例如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身边就配有多达8名随从副官,副官长为谭海,军衔少将。
编制副官作为军队中的正式军官,会时常根据需要进行人事调动或升迁。而随从副官往往是长官的贴心部下,因此很多年不调动、不升迁的情况也有不少。他们跟在上司身边提包打伞,是领导面前的“红人”,自然时常狐假虎威、颐指气使。
在官僚作风盛行的民国,不仅军、师、旅长为在军中安插亲信而私设随从副官,甚至团、营长也多有随从副官。时间一久,人们为了讨好某级长官,也往往称呼其随员为副官。
比如上世纪5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天罗地网》,片中特务专员郭浩带着卧底的我军侦察员进入国军某残部驻地时,向对方介绍:“我的随从,王善福。”对方立马安排道:“带王副官去休息。”虽是电影创作,但却真实展现了旧军队中副官满天飞的情况。
综上所述,副官这个词,在旧军队中有着泾渭分明的两重含义。它既是军中编制内负责部分日常勤务、办理各类杂差的政务工作人员,也指各级长官身边的跑腿、跟班。因而在谈论其具体作用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切不可混为一谈。
作者: 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郭东风著;
【2】《国民党军史》王晓华、张庆军、戚厚节著;
【3】《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著;
【5】《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陆军通览1937-1945》胡博、王戡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