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1)

摘要: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因为圈地运动的不断扩大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日益深入农村。英国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到了十七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已经正式产生了,并随之发展到了较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它深入农业,深入农村,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前,英国的社会已经被注入了很多的资本主义因素。也就是说,在革命爆发以前,英国封建贵族日益落没,新贵族日益兴起英国的社会已经呈现资本主义化的趋势了,由此可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是在改革中的革命,其革命是改良先锋的前兆,而英国内部上层阶级的改良运动则是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英国以其特有的国情从而决定了英国所走的道路是一条由革命向改良过度的道路,并且决定了其最终的成功。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 改革 革命 权利法案

早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在宗教改革之后又出现了“清教运动”。清教徒中大多数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的,他们反对繁琐的天主教仪式以及豪华奢侈的生活。十七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中也已经产生,并并且发展到了较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其深入农业,这为英国资产阶级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一个阶级进行革命往往是因为革命者要要为自己追求一个可为自身的利益而说话的场所,而在英国这种场所在革命前夕就已经有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她的疆域是较为固定的,英国有着英吉利海峡作为安全屏障,不会与大陆国家发生领土纠纷更加不易受到异族的入侵,这使得英国缺少形成特别强大中央集权的外部压力,也使得市场经济不是自上而下的管制经济,使得在英国的经济得以延续和发展。由此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是: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社的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反映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1688年之前,英国已经为其实现宪政完成了必要的铺垫,可以说,“光荣革命”只是一件将英国民主政治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的事情而已。

早在十五世纪以前,英国便已经向西欧大陆输出羊毛等工业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羊毛产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更是加大了羊毛和呢绒对外的输出。另外一方面,英国的采矿业、冶金业在革命前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国内已经形成了许多分散的毛织品手工工场。十六世纪的英国农村不仅出现了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来经营农场和牧场,此外英国还出现了许多摆脱了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而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中建立起来采矿、冶金、纺织等轻重工业。英国农村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发祥地。 另外由于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使得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这使得贪婪的英国贵族地主们改变了其原来的土地经营方法,用强制的手段驱除佃农,圈占土地用来从事养羊,掀起了“圈地运动”。而后来,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商品价格又大幅度上涨,圈地之后大多数又以经营农场为主,因此出现了许多大的农场。“圈地运动”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同时也加剧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经济基础,这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雇佣劳动力,更是加快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和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前,英国社会就已经注入了很多的资本主义的因素。换言之,在革命之前,英国时下的社会已经资本主义化了,只不过是因为是在政治制度和形式上还是封建君主专制。因此,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政治制度和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经济上的变化,只需要改革就可以达到资产阶级们所要求的状态。英国时下的经济发展已经为这种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为英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十六世纪中叶到时十七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中的封建贵族势力日益落没,新贵族阶级日益兴起,英国的部分封建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化了,开始从封建阶级阵营中分离出来。这些新贵族虽然也是土地贵族,但他们并不是利用土地来榨取封建地租,而是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来经营牧场或农场获得经营的利润的。从形式上看他们还保留有贵族头衔和特权,实质上已经成为了“财富的骑士”。因此,新贵族不但不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反而力求从发展中取得属于自己的利益。

由此可见,这些新贵族们在经济上和资产阶级具有着共同的利益,在政治上他们则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这不得不说,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为英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阶级基础,英国革命的成功与其是密不可分的。

三、英国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资产阶级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从历史上看,英国封建贵族和新贵族在经济利益上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阶级性质的不同,更造成了其在世界观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在英国当时的条件下,这种不同的世界观是通过他们的宗教信仰来反映出来的。在封建社会时期的欧洲,天主教是封建专制的精神堡垒。因此,要反对英国的封建专制就必须反对天主教会。早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英国就先后进行了“宗教改革”和“清教运动”。英国先进的思想阶级们便长期与天主教进行斗争,他们致力于打破了天主教的教阶制,决定贯彻一般信徒与教牧人员平等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后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精神。 因为革命本身就是需要进行长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的,直到本阶级最后其能为这种思想和舆论正名,建立一个以这种思想和舆论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其革命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推翻以前旧的思想潮流来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潮流。早在罗马时代,英国伦敦就已经成为了北欧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商品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也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围绕保护个人财产权的道德规范以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等为主的市场经济原则。

由此可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人们在思想领域就已经有了资产阶级思想了。当时的封建专制思想也已经遭到了否定和抨击。这为以后英国资产阶级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性使得英国革命较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取得成功。

早在公元八世纪,英国国王王在登基之前就要举行加冕宣誓的仪式,并宣布国王将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更保证维护法律,并在司法审判中要做到“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如果英国国王违背了誓言则会被视为是违法的行为,其很有可能会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②。自公元十二世纪起,英国人民就提出了在法律面前,无论是何种身份、何种阶级都要一律平等的,法律面前要一视同仁。“法律至上”的观点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已经成为多数英国人的共同信念,更渐渐的深入了人心。国王不应该服从于任何人,但应服从于上帝和法律的规定,因为他们觉得是法律创造了国王,这就形成了“国王必须遵守法律”守则。到了十三世纪的时候,英国就开始有了议会,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为“贵族议院”,其成员是由国王亲自任命的封建大贵族或高级僧侣的代表组织而成的;下议院又称为“众议院”,是由城市市民以及各群体中的中、小骑士代表组织而成的。这些代表们是依据1429年的“选举法”选举出来的③。他们多半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议会在革命前就有了限制国王的权力,其行使的主要是征税权,因此,国王在财政上是依赖议会的,而英国革命的爆发也正是因为征税的问题而引起的。

五、英国远离欧洲大陆,岛国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国不像法国那样受欧洲封建国家的干涉,而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了君主立宪制。

作为岛国的英国,其疆域是较为固定的,而且有着英吉利海峡作为安全其屏障,不会与欧洲大陆国家发生领土上的纠纷,也更加不会受到异族的入侵了,这也使得英国缺少足以形成强大中央集权的外部压力,使得英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自上而下的管制经济。由于英国经济自由体制的确立,更是促使了英国国内政治自由的蓬勃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权力架构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回顾一下英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1640年开始,英国为了争取自由与民主而改变英国专制王权统治,英国资产阶级屡次使用武装暴力,其结果是造成了大量财产的损失、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大量的死亡。但是这些强暴的革命活动,并没有使英国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反而引来克伦威尔等军事首领的的军事专制统治,不久查理二世的王朝便复辟了④。1688年的一天,又一场战争发生了,这就是:“光荣革命”,战争的最后却能以一种“娱乐化”的形式来结束,然而其影响却直接催生了一部足以载入史册的法案——《权利法案》。从“光荣革命”的开始,到英国革命的胜利结束,英国用一种和平的、渐进的、改革的方式,而不是完全运用暴力的形式来推翻反动制度,更不是以暴力的形式来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这为往后发生的整个世界的资产阶级乃至世界上的所有民主革命提供了一个先例。然而历史的本来面目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议会对国王的斗争最终以胜利而宣告结束,英国革命最终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使得“议会至上”原则以及他们的革命前辈们不懈争取的其他民主宪政原则一起终于得以确立,《权利法案》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人类宪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这不得不说,英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威廉三世个人的决定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英国革命更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为:

1.阶级原因: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等导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力的膨胀,而英国的封建势力相对薄弱,新旧贵族的利益分歧也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2.荷兰执政威廉的势力不容小视,并且因为岛国因素,外国反动势力并没有干涉英国革命。

3.英国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变化发展影响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4.经济原因: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然改变,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①④《1640年英国革命史》,F.法佐基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欧洲史》(英)诺曼·戴维斯著,上卷第七章

③《英国议会》(英)埃弗尔·詹宁斯,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