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冬去春来,阳春三月正是草木返青,春风送暖的时节。由于这段时间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增加,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也越来越多,气温开始由冷转暖。不过,在某些年份这样的回暖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现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倒春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点不一,因此各地出现倒春寒的时间不同,各地气象台对倒春寒的标准也有所差别。上海倒春寒的定义是:入春以后到4月底,出现3个候(5天为一候)的候平均气温低于同期常年值1℃以上,则为倒春寒。
此外,农业上也有倒春寒,主要根据对农作物的影响而制定,和气象上的倒春寒有所差异。
谈到倒春寒,首先要了解一下冷空气。春季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3月的冷空气过程和冬季相似,其中寒潮是冷空气过程中强度最强的一种,可以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48小时日平均气温下降10℃以上。而到了4月,冷空气过程会有所变化,表现为天气回暖快,长江中下游地区48小时日平均气温一般下降6℃左右。
上海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沈愈指出:气象上所指的倒春寒首先是一个短期气候的概念,通常可能要持续几个候,甚至几个旬(10天为一旬)。而冷空气过程影响的时间只有几天,两者在时间尺度上明显不同。因此,倒春寒和一般意义上的冷空气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它需要有大尺度的天气形势相配合,使得冷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侵入,从而造成较长时间的气温偏低。
由于太阳辐射水平的不同,因此,整体而言,低纬度地区气温高,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而南北热量交换的主要形式,就是叠加在西风带大气环流上的波动。这就好比,人拉住绳子的一端并给它一个初始的振动,这个振动就会传播下去。中纬度大气的运动也是如此,并且初始的波动越强,后续的波动也就越强,南北热量的交换也就越剧烈。
引起东亚地区西风带波动的源头基本都位于大西洋。我国的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地区这段时间都受西北气流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常受蒙古国冷高压的前缘所控制,并且处于冷锋之中,冷空气将不断侵入,从而易形成倒春寒。
倒春寒是春季农作物的“杀手”
倒春寒影响最大的还是农业生产。南方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播种和幼苗生长期间如出现倒春寒,容易造成烂种、烂秧和死苗现象。我国北方主要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若冬末或早春气温较高,小麦提早返青,出现气温突然剧降,将造成小麦冻害减产。
比如,2011年春初,云南省遭遇倒春寒,而当时正值小麦、蚕豆、油菜等小春作物进入关键生长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倒春寒累计造成了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4.9亿元。
出现倒春寒时应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秧田小气候条件。同时进行深水护秧,采取日灌夜排、雨排晴灌等措施来调节秧田水热状况,使其适宜秧苗生长。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温室育苗、薄膜育苗等人工措施来提高温度,保证作物幼苗正常生长。同时增施暖性肥料,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
人体需防倒春寒之害
俗话说,“可度三九,难熬春寒”。春季本来就是一个气象要素变化频繁的时段,突然而来的春寒料峭更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冷热交替容易导致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而很多年轻女性喜欢穿短裙,这也使得膝关节频频受冻,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此外,忽冷忽热也使得人的上呼吸道容易被感染,人易患伤风感冒。因此,对倒春寒切不可掉以轻心。
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保暖以免受冻,古人总结了“春捂秋冻”的经验。春季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时,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他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因此,春天还是多“捂一捂”的好。
除此之外,人们不妨多喝点茶和姜汤,多吃点蘑菇和黑木耳。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黑木耳含有比较多的膳食纤维,两者都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蜜蜂也受倒春寒之苦
2010年春季,中国多地遭受倒春寒。其中,浙江因为气温偏低,致使110多万只蜜蜂也饱受倒春寒之苦。一般,蜜蜂在气温低于13℃时,就很难在户外飞动。当中午前后气温稍高时,蜜蜂飞出蜂巢采集花粉,但是,傍晚气温开始下降,造成许多蜜蜂因受冻而无法飞回蜂巢。而且,气温偏低时蜜蜂自己不能酿蜜,只能采用人工饲喂糖汁的方法给蜜蜂“保命”。
由于当时正值油菜花期,对于油菜来说,通过蜜蜂授粉可增收20%以上。因此,当时的倒春寒不仅给当地的养蜂户造成损失,还影响了当地油菜等春花作物的收成。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