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意思就是说,鸟类在快要死亡的时候,它的叫声是凄惨的,哀怨的;而人在将要死亡的时候呢,说出的话却总是带有善意的。

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人性在将死一刻发挥出的作用。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1)

苏轼在真州写下自己的绝笔之作,短短24字

苏轼流放到儋州后,以为此生再也不可能回到中原,但宋徽宗大赦天下,想起被贬在外年过花甲的苏轼,下旨把苏轼调回京城。

苏轼换上帅气的衣服,把头发梳成年轻时的模样,接到圣旨当天就动身,恨不得立马飞到京城,大声喊道:“我苏东坡,又回来了。”

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2)

途中得知真州有一座寺院,名为“金山龙游寺”,爱好佛学的苏轼不顾随从劝阻,带病前往寺庙烧香。

就是在这座寺庙,年老的他看到了之前的自画像,不觉间回顾自己的一生。

苏轼写下平生最后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短短24个字,却精炼总结一生悲惨遭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3)

“心如死灰”不再豪放?短短24字流传千古

“心似已灰之木”——心好像已灰之木,你是不是很容易想到“心如死灰”这个成语。

“心如死灰”现在多用来形容意志消沉,但是,它原本是用来形容心境淡漠的。

这句诗,苏轼是想说,他对于被贬谪,亦或是别的纷繁杂事,已经看淡了,不会产生多大的情绪起伏。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4)

“身如不系之舟”——身体好像没有系住的小舟,在宦海里沉浮。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苏轼的为官生涯,再合适不过了。

他也曾经鲜衣怒马,得到宋仁宗、高太后等几代帝后的赏识,他也曾一朝跌落,因乌台诗案入狱,接着开始了连续被贬的命运。

前两句的比喻很灰暗,第一次读甚至会被吓到,这不该是苏轼写出来的东西。

但是联想到苏轼花甲老人的身份,以及他一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有这样的情绪似乎也是正常,快活了一辈子,潇洒了一辈子,终于在人生最后时刻,想起了不曾被自己注意过的负面情绪。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5)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依次被贬的地方,他为什么还要说自己的功业在此呢?

其一,他大部分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被贬时候写出来的;其二,哪怕被贬,不能居庙堂之高,他仍然忧其民,造福当地百姓。

苏东坡晚年用24个字,回顾了自己的一辈子的生活。这首诗词带着几分自嘲,但同时也带有了无限的悲凉。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6)

虽然很自嘲,但是其中有多少感慨又有多少悲苦。壮志未酬的一辈子,晚年依然沦落。其中悲苦,唯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懂得。

一代文豪,唯存贬谪,其遭遇之坎坷遂成千古伤心事,流传千古。

两个月以后,苏东坡溘然长逝。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苏东坡就是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才华、能力、态度,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这本《苏轼词传》以苏轼一生生活过的城市为线索,将苏轼如水、如火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7)

收录了苏轼一生的诗词,用词表面嬉笑,轻松,细品则唱出人生悲欢离合,岁月沧桑的厚重之声,无形间直击人心。

这本书还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词进行情感化的解读。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豪放派(弥留之际苏轼写下绝笔)(8)

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现在购买仅需25.8元,不过一顿午餐钱,就可以感受诗歌词句之美,品味文学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