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汪氏宗族谱书”主编汪学松访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汪险峰报道: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传承、迁徙流转、发展延续的文献资料。在学术界,家谱与国史、地方志一道,被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之一。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汪氏宗族谱书行将出版发行之季,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了该族谱主编汪学松先生,从中了解到岫岩汪氏一族的发展脉络以及传承情况,亦可见岫岩满族文化的底蕴之丰厚。

“系大金之苗裔”

记者:岫岩县汪氏一族的源流是怎样的?

汪学松:成书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汪氏宗族谱书,在关于先祖的来源上,是这样说的:“尝闻先辈故老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汎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汎河南,夜间偶然失火,汪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军校。”太祖,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系大金之苗裔”, 说明汪氏一族,是来源于金国时期的女真人。

满族完颜氏有个大坏蛋(岫岩有一支金国完颜氏后裔)(1)

2018年春节部分汪氏族人在岫岩聚会

满族完颜氏有个大坏蛋(岫岩有一支金国完颜氏后裔)(2)

2019年清明节汪氏族人在岫岩老坟山祭祖

满族完颜氏有个大坏蛋(岫岩有一支金国完颜氏后裔)(3)

七世同堂的汪氏族人

满族完颜氏有个大坏蛋(岫岩有一支金国完颜氏后裔)(4)

岫岩县红旗营子乡汪氏族人族人汪作昌展示老谱书

在1942年版的谱书中,十一世大营子汪盛懿自序云:“原夫汪氏者,姓本完颜,源出金国,推求遗脉,远在白山。只闻居岫以前,来自北京,住京以先,去从铁岭。清太祖朝,曾为军校,顺治定鼎,随龙入关。”完颜,女真族种姓, 百度百科解释为古肃慎语音译,读作“wanggiya亦或wanggiyan。”汉姓译为王、汪。由“姓本完颜”一句上看,汪氏一族的满族老姓为完颜氏。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关于女真的来源,《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肃慎地,在不咸山北。”不咸山,既今之长白山。《大金国志》上说:“金国本名朱里真,番语舌音讹为女真,乃肃慎之遗种,渤海之别族也。其属分六部,有黑水部,既今之女真”。黑水部的位置,在今之黑龙江流域,“其水掬之则色微黑”。

因救火与努尔哈赤有交集

记者:汪氏是哪一年来岫岩的?原姓王?

汪学松:老谱书的编著者永升额,是乾隆年间人、贡生。永升额说:“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拨驻防兵时,由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及嫂李氏,并侄常保,自京师来至岫岩蓝旗营居焉。” 需要说明的是,在永升额编修的族谱中,汪是写作王的。据考,在清初时,这一支汪氏是以王姓相称的。约在道光、咸丰之季,始改称为汪姓。一说取沐水之恩意,一说为清中期时,有学士考据完颜种姓,以译读为汪更为准确,或另有别说。

1618年5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铁岭、开原附近明边堡。在这次“后金掠边”的征战中,努尔哈赤的军营偶然失火,因为救火,居住在此地的汪氏先祖,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了交集,并因功封为军校。“汎河南”,其地在明代开原广顺关外。金亡后,明朝中叶,女真人南迁至鸭绿江、浑江、辽河流域。汎河,辽河支流,发源于铁岭市白旗寨。“广顺关外,既为哈达牧地”。地理上,“汎河南”为明末清初时的女真哈达部辖地,其地扼女真“贡路”。汪氏的先祖即生活在这里。

正如《满族家谱序评注》(刘庆华著)中,对永升额的族谱叙评注中说:“以上在《清史稿》、《满州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诸书中,均无记载,可补史书之遗,是研究后金史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汪氏一族,自1687年由京师来至岫岩后,距今已经有333年。其籍册之地,原为京籍顺天府,今之哨子河村,旧称之西蓝旗。这是汪氏一族的源流简述。这份资料,对于探讨和发展岫岩满族地域民族文化,是有现实意义的。

修谱是解决文化缺失

记者:新版汪氏族谱的修订,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汪学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苍穹之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凡人之生皆有根本,犹树之有根系叶脉。从一定意义上说,续修家谱,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使“子孙知姓氏所从来,以辩昭穆之序。”

时隔75年,在2017年的1月,汪氏一族开始进行第三次修订族谱。盛世修谱,古今一理;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汪氏各支系血脉,间隔百多年,分居各处。因为社会历史原因,有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祖宗是谁,根在哪里了。这是一种文化缺失。比如说,在道光二年,有一支汪氏族人,自岫岩迁居到双城堡地区屯恳。算起来,这一部分族人离开岫岩已经有近二百年了。这些族人的后代,对自己的身份是有所迷失的,想寻根问祖,可祖宗是谁?来自哪里?手头并没有资料可查找。另外一部分人,受文化的限制,对汪氏一族的族源,世系脉络,也是懵懂无知。生活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却说自己是汉族人,来自云南。这说明这种文化断层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年轻一代如此,再过50年、100年会怎么样?不敢想。

使“子孙知姓氏所从来”,修谱的意义正在于此。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关系到世系传承与认知。首先,“本姓完颜”,这一满族老姓氏,以前是少有人知;由王姓到汪姓,也是第一次听说。其次,是亲情的接续。爷爷辈是亲兄弟,孙子辈对面不相识。有的人,少小离家,古稀之年,想寻亲,却没有线索。这次修谱,有许多这样对面不相识的人,彼此相识了。离散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亲情,在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又接续上了。白发苍苍的人,第一次来老坟山祭祖,泪水流个不停,让人感慨。这一时刻,让人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有缺憾也有感动

记者:族人参与度高吗?过程顺利吗?

汪学松:应该说,族人的参与程度是空前的,毕竟这是百年一遇的大事。有许多人,主动要求去做一名志愿者,老的少的,自费下乡走访,记录族人信息。汪氏血脉,间隔百年,生活地域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也不相同。有矛盾,有分歧,也有沟通不畅,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次修谱,是在热情中开始,在困境中前行,做到后来,就只有两个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修订族谱,是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是边学边做。修谱,首先要从族属上、姓氏上,去认知这个家族。具体就是要了解一些金史、后金史和满族文化的知识,从史料中,来对比认知人物和事件。比如说,某先祖“出一次厄鲁特兵”,对应的是哪一年?什么历史事件?搞清楚了,也就明白了这位先祖是因军功升职的。其次,在编写上,族谱有一定的体例,只有学习和掌握了,才有可能去编写。新版谱书,一遍文本式,两遍表格式,三次编辑修改,三次审核、校对,两次排版。页码近800页,文字量达21万多字,按印刷厂的算法,文字量是75万字。

可以说,每一次编辑修改,都足以把人累到心肌缺血的程度。即使这样反复编辑审核,还是难免会有错误,主要体现在人名、排序和有遗漏上。想避免,可总是难免。因为有500多份谱单资料,先报的、后报的、重复的;谁子谁孙,妻氏名姓,所在支系,排列字辈。上万份人名、资料,都需要去一一分辨清楚,再行录入,稍一疏忽便写错了,或者漏掉了。

作为具体编写的人,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你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去担一份责任和义务,因为祖宗在看着你。在最艰难时,在岫岩的长辈人汪盛涛也对我说:“你是在给祖宗干活!”这话悲情,也是激励和鞭策。现在可以说,我们赢了!最后,要感谢寻亲志愿者们,感谢捐助谱书出版的族人们,祖宗谱册上,有你们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