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章表现形式要素之一作者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的质量如何足见,语言质量的高与低,仍然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俄国人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粘住读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把语言写生动、简练、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作文基础训练要怎么训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文基础训练要怎么训练(作文入门训练10认真锤炼语言)

作文基础训练要怎么训练

语言是文章表现形式要素之一。作者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的质量如何。足见,语言质量的高与低,仍然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俄国人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粘住读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把语言写生动、简练、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84.学习把语言写生动

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物(包括作者自己和文中其他人物)性格、兴趣、思想品质等个性特征,这样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语言,就算是生动的语言。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语言的特点,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国庆节之夜

“婧儿,快来看礼花!”随着妈妈的招呼声,我跑到后阳台。哇!好漂亮啊!只见西面爆发出一朵绚丽无比的“花朵”。上上下下一色红,四周里凹外凸,真像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啊!看,东面有一个白点,在空中徐徐上升,上升??在引人注目的地方,爆发出一朵洁白的花。那婀娜多姿的形态,那玉洁冰清的外表,怎么看都像是一朵盛开的玉兰花。瞧,“玉兰花”开始缩小了,下降了。忽然,星团升上了夜空,这一簇,那一簇,一眨一眨,一闪一闪,简直使人目不暇接。

令人惊奇的不只是“玉兰花”,“锦上添花”和“套环”,也十分令人着迷。看,东边首先爆发出一个红色的“太阳”,红得是那样鲜艳,那么耀眼!接着又爆发一个,与上个不同的是,这个是绿色的。瞧,又升起两个,颜色也不一样,一个是黄色,一个是蓝色。四个交织在一起,有红,有黄,有绿,有蓝,那景象别提多壮观了!看着,看着,忽然从东边一下升起五个圆环,一个连一个地套在一起,又从东至西,依次落下,整个过程是那样有条不紊,就像穿着彩衣的仙女向人间散发着美丽的花环一样。“花环”刚刚落下,西方一颗黄色的星星,冉冉上升,越升越高??终于在北方爆发了,只见以中间黄点为中心点向外喷射出无数颗流星,整体看像一朵大花,又像彩色的流星雨。这令人惊奇的流星雨,简直使我看呆了??

“看,糖葫芦!”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睁大眼睛望去,只见几个红点连成一串,在空中来回摆动,真像一串串让人馋涎欲滴的糖葫芦啊!

艳丽的礼花,把首都的夜空,妆扮得光彩夺目,五彩缤纷。望着这壮丽的夜景,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正像这绚丽多彩的礼花吗!

这篇短文,记叙的是小作者在国庆节夜晚观看焰火的情景。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礼花的颜色、形状和变化,突出了国庆节夜晚美丽动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具有儿童特点的喜悦、惊奇之情。短文中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生动呢?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哪些方法呢?

(1)一边想象一边写。作者脑海中一边浮现着景物的样子、事物发展变化的情景,一边进行叙述和描绘。这样,就容易形象逼真地再现出景物及场景。

(2)用童话表童心。即小孩儿说小孩儿话。这是作者把语言写生动、体现自己语言个性的最重要的方法。作者依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乐于怎么说,就怎么写;觉得怎样说好,作文时就怎样写。把自己记叙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是根本目的,不机械地去学别人的腔调儿,这样就避免了“成人腔”——小孩儿说大人话。总之,作者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勇于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还有,作者敢于运用词语,善于炼词炼句。这也是短文语言生动的重要原因。

【思考练习】

(1)语言生动指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

(2)自拟题目,写一篇绘景或状物的记叙文,要求语言要生动。

85.要敢于用词用句

文章、段落都是由若干词句连缀而成的。而词句又有新与不新、生动与不生动之分。词句是否新颖、生动,直接关系到语言的质量、文章的质量。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边读边画下文中新颖、生动的词句,体会一下这些词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春天来了

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春姑娘藏在花朵里,花朵就开了;春姑娘藏在树梢上,树枝就长出了嫩芽;春姑娘藏在草丛里,小草就慢慢地钻了出来;春姑娘藏在小河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美丽极了!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那圆脑袋的小蝌蚪凑着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中午,火红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上,射下万道光芒,河面银光闪烁,岸边的花草树木倒映在水面上,一阵春风拂过,河面漾起阵阵涟漪。

啊!春天的小河,你真美!

春天很美,本文写得也很美。文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词句。如:生动的词语:生机勃勃、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挂、银光闪烁、倒映、拂过、漾起、涟漪。优美的句子:“春姑娘藏在花朵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凑着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这些生动、优美的词句,给文章增了色,使文章生了辉。这就提示我们:作文时,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敢于用词用句,要大胆地练习使用脑中或手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要增强“运用”意识,在运用中逐步求得准确、生动、形象、新鲜、富于变化。

学习、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就是“运用”,即学以致用。不用,学习、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中,才能进一步巩固、掌握好词佳句,才能逐步提高使用的质量。怕别人说“堆积词藻”,不用、不敢用,到什么对候也不可能会用。

要敢于用词、用句,手中、脑中事先必须要有“积蓄”,现学现用是来不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积累,以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语言。除了要在课内外阅读中向书本、报刊学习语言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向周围的人以及接触到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等)学习语言,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中一切和别人交往的过程,听新闻、看影视的过程,都当作是学习语言的过程。“积累”丰富了,作文时美词佳句就会汩汩而来,自然流向笔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用词用句?美词佳句汩汩而来、自然流向笔端的前提是什么?

(2)自拟题目,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要求注意学习运用日常积累的好词佳句。

86.用词要准确、生动

锤炼语言是作文最基础的功夫,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优美生动的语言又都是由一连串儿准确生动的词语组织起来的。即用词准确、生动了,语言才准确、生动。可见,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敲词语,使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想要写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述下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词不达意则言不达意,言不达意则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

“从事写作,第一个条件当然是要善于用字(词)。思想、情绪、形象,都要靠确当(准确而恰当)的字(词)来表达和描写,用错了字(词),便会‘辞不达意’,乃至与本意相反。”写作是这样,习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写文章,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事物、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明确:“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是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要找到“唯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词,并将这个词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这样,所选用的词就算是准确、生动的了。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词,事物的特点自然也就被凸现出来了。

讲到这儿,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悟出:动笔作文(或写后修改)时,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就要把功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这个过程,就是锤炼词语的过程。既然是“锤炼”,就不是一次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地推敲、选择的过程。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不失实、不失误),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这样,就把语言写得既准确、又生动了。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想想文中哪些词语运用得不够准确、妥当,如何改正:

我从同学那里要来几条小蚕,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高兴地急忙向家里走去。我一到家,就急不可待地摸出一个纸盒,把心爱的蚕宝宝放了进去,然后来到路边的小桑树旁,扯了一把桑叶给它们吃。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写“我”对蚕儿的喜欢。因此,“拿”应换成“捧”,这样更能突出“我”对小蚕的喜爱,也和“小心翼翼”相照应;“高兴地急忙”应改成“兴冲冲”,这样文字简练了,而且既强调了迅速,也包含了高兴的意思;“摸出”应改成“找出”,这样可以更好地说明“我”对蚕儿的喜欢——就是一个纸盒,也要仔细去准备;“扯”应改成“采”,这样就把“我”喜爱小蚕、认真挑选桑叶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哪些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每当天空渐渐地撩去那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云霞。随着红霞的出现,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这段景色描写很美,饱含着作者浓浓的喜悦之情。描写中,作者特别注意锤炼词语,如“撩”、“飘”等字词用得就十分准确、生动,既贴切地表现了天空渐亮的情景,含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欢悦,又很新颖,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联想。

最后,提醒同学们,要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就必须要注意如下两点:

(1)思想上一定要重视。锤炼词语这种基本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好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思想上重视,有练好的决心,再掌握一些锤炼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会形成这种能力。

(2)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一个人生活知识丰富,语言才会丰富。见闻狭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词汇呢?脑子里对某种事物毫无所知,又怎能对它进行准确、生动地描绘呢?

中国当代作家秦牧曾举例说:作品中常见有人写“我听到几只不知道名字的鸟儿在歌唱”或者“院子里尽是没有名字的杂草”这些句子,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要是你能够知道那鸟儿是百灵、画眉,还是黄莺、绣眼儿,不是比你这样写法要具体得多吗?那些草儿总不会没有名字吧!它们也许是蟋蟀草、狗尾草、鬼针草、蒲公英,要是你能举出几样,不是可以给人以较多的形象感受吗?

是啊,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丰富的词汇、语言。对动物、植物描绘是这样,对任何事物的描绘,道理也是完全一样的。

【思考练习】

(1)用词为什么要准确、生动?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需要注意什么?

(2)翻开前两次自己写的习作,认真读读,看看哪些词语运用得不够准确、生动,然后反复锤炼,动笔改一改。

87.用词要多样化

锤炼语言时,除了考虑用词准确、生动之外,还要考虑用词尽量避免重复,做到多样化。用词重复,语言就显得平淡、单调乏味,读起来就觉得缺少韵律和起伏,听起来就觉得枯燥、啰嗦;用词避免了重复,做到了多样化,语言才会显得活泼而新鲜。如:有个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里,有这样一句话:“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开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由于句子中连续重复运用了三个“开”字,使得句子如同绕口令,既拗口又平淡呆板。如果将句中前两个“开”字调换一下,把原句改成“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样,语言就活泼多了。又如,一个同学在《祭扫烈士墓》中写道:“清明时节,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看到了高大的纪念碑,又去看了烈士的坟墓,还看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这段话,由于用词重复——连用了三个“看”字,使语言显得很枯燥、啰嗦。如果将段中的三个“看”字依次改为“瞻仰”、“祭扫”、“参观”这三个词,不但避免了用词重复的现象,也照顾到了庄重的语言环境,使语意更准确,同时很好地表达出了对烈士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不难悟出避免用词重复的方法:

(1)平时重视广积词汇,特别是近义词。对于积累的近义词,还要注意区别它们在感情色彩(谁褒谁贬)、适用范围(谁大谁小)、语意轻重(谁轻谁重)、搭配习惯、使用场合等方面的差异。脑中积累词汇丰富,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类近义词的差异,这就为避免重复、做到用词多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行文时,时刻想着根据需要做到用词多样化。要考虑语言环境,要从当时当事的实际需要和表达的目的出发,选词、用词。当然,要防止不求甚解地盲目追求词语多样化的现象,也要克服死搬硬套、胡乱使用的不良做法。

(3)写完文章后,要反复诵读、吟咏。一旦发现用词重复现象,就要一而再、再而三进行修改,不怕麻烦。

(4)用词提倡多样化,但不能自己“造”词。自己“造”词虽然不犯法,却使读者模糊,这不好。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避免用词重复?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多样化?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复了,改一改。

①我在暑假里看了一部好电影,其中的一位好人,他做了很多好事。

②我们小队在夏令营活动中,走过小桥,走过桑园,走过田野,走过小溪,来到了小山下的树林里,采集各种标本。

(3)翻开一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审读,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复了,然后改一改。

88.要精心推敲、选择句式

句式,就是句子的表达样式。从长短上说,句式可以分为长句、短句;从主动性上说,句式可以分为主动句、被动句;从肯定否定上说,句式可以分为肯定句、否定句;从句子主要成分排列顺序上说,句式可以分为正装句、倒装句;从完整性上说,句式可以分为完全句、省略句;从句子的作用和语气上说,句式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从修辞上说,句式又可以分为比喻句、比拟句、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用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又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大家是不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文过程中,头脑里就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通过精心推敲、选择句式,锤炼句子,把语言写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讲求句式变化,打破作文时用陈述句“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语言更活泼引人,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中心服务,为更细腻地表现事物特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服务。

怎样推敲、选择句式,使句子更生动引人呢?

(1)把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以不同的句式去反复试用、表现,通过比较,选出其中一种既准确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形式。例如:

①要表达“教室里很静”这个意思,可以试用:教室里鸦雀无声。(短句)教室里静悄悄的,前后左右,彼此的呼吸声都听得清楚。(长句)

②要表达“推选王红为优秀班干部”这个意思,可以试用: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一致推选王红为优秀班干部。(主动句)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王红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优秀班干部。(被动句)

③要表达“今天天气好”这个意思,可以试用: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晴空万里。(肯定句)今天的天气可不坏,一丝风也没有。(否定句)

④要表达“我们爱老师”这个意思,可以试用:我们打心里热爱老师。(陈述句)我们是多么热爱可亲可敬的老师啊!(感叹句)

⑤要表达“校园美丽”这个意思,可以试用:可爱的校园,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留恋啊!(正装句)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留恋啊,可爱的校园!(倒装句)

(2)要学会进行综合性的描写。写人时,不能单写人物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综合起来进行刻画;写景状物,不能单写形状或颜色,要把景物的形状、颜色、态势等综合起来进行描绘。例如:

①我说:“咱们可要说话算数!”我拍着胸脯说:“咱们可要说话算数!”

②河水哗啦哗啦地向前流着。清亮的河水在绿色的山洞中哗啦哗啦地向前流着。显然,第一组中的第2句更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二组中的第2句更活泼、富有文采,让人如临其境,如醉如痴。

(3)要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小红灯般的果实”——作者用“小红灯”来比喻果实,仅七个字,既写出了果实的颜色(红),又写出了果实的形状(圆)和大小(个儿大),语言该是多么生动啊!

(4)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句子之中,和笔下所描述的人、事、景、物一起动情。如:有个小同学看见小树的皮被羊啃了一块,面对此景,他在文中描写道:“小羊把小树的皮啃了一块,后来那地方总是湿漉漉的,那是小树在流泪。”这个句子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内容顿时增添了感人的色彩。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精心推敲、选择句式?怎样推敲、选择句式,使句子更生动引人呢?

(2)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认真推敲一下每个句子,想想怎么说句子才生动引人,然后动笔改一改。

那天放学后,刘老师让我去她的办公室。我知道俞美华告了我的状,心里非常紧张,低着头,慢慢地走进了办公室。刘老师让我坐下后,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你做错了事,好朋友应该批评你。如果她帮你隐瞒错误,对你没有好处。”我看着刘老师那充满慈爱的脸庞,想着自己所做的事,后悔极了。“我要去和俞美华和好。”我羞愧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刘老师高兴地笑了。

(提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我”在老师帮助下,承认、追悔自己的错误。因此:“心里非常紧张”可以改成比喻句“心里好像十五只水桶打水??”;“如果她帮你隐瞒错误,对你没有好处”可以改成反问句“??难道对你会有好处吗”;“后梅极了”可以改成排比句“悔不该??悔不该??悔不该??)

89.学习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方法就叫做比喻。

无论是阅读他人的文章,还是自己作文,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文中用到的最多的修辞方法就是比喻。的确,好的比喻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运用比喻时要注意的是:

(1)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即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如:“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无暇的白云。那白云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山峦;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鸡;有的像缓缓流淌的小河??真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这段话用人们非常熟悉的山峦、雄鸡、小河来比喻姿态各异的云朵,我们一读就懂。

又如:翠绿的荷叶像一张翡翠盘,积存在荷叶上的雨珠,好似颗颗珍珠。”这句话,作者用“翡翠盘”比喻“荷叶”,用“珍珠”比喻“雨珠”,读起来就令人费解。因为珍珠并不多见,人们更少看见翡翠盘到底什么样。

(2)比喻要贴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二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种极其相似之处。如果把相同或基本类似的两种事物相比,或者用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也就失去了作用。

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窠;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溜地乱转。”这段话把小男孩乱蓬蓬的头发比作喜鹊窠,把他大眼睛中乌黑的眼珠比作算盘珠,多么贴切呀,真是如见其人。

又如:“老师像妈妈。”“星期天,我的小伙伴们像一群蚂蚁似的来到我家,祝贺我的生日。”前者,把老师比作妈妈,是把两种相同的事物作比,根本没有写出老师的特点。后者,是把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不妥,属于滥用比喻。

(3)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有位名人说:“第一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人才;第二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蠢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认为:如果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这些言论足以说明比喻新颖的重要性。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要表现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妻子,不愿再套用类似“像爱护眼珠一样”的语句,冥思苦索了三天,终于写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作者为了这一新颖、独特的比喻,真可谓用尽心力,“采取1000吨的字矿,只是为了一个‘新’字”。

(4)要体现正确的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褒贬,体现正确的感情色彩。

如:“歹徒趁着人们忙乱之机,顺着高梁地,像兔子似的跑了。”这句话用“兔子”比喻“歹徒”,既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歹徒逃跑的狼狈相,又表达了作者憎恶的感情。

又如:“妈妈的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像两个大灯泡。”“同学们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排排粗壮的大葱栽在菜园里。”这些既属滥用比喻,也属于褒贬不当,弄巧成拙,不利于原意的表达。

同学们,只要平日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抓住他(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联想,并在作文中大胆尝试,加之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出好的比喻句,为自己的作文增辉添彩。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比喻,它有什么作用?学习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看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比喻句,想想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句子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然后动笔改一改。

90.学习运用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

方法。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已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世界》)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如:“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养花》)“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我爱故乡的杨梅》)前者,花草怎么能“自己会奋斗”呢?这里显然把花草比拟成人了。后者,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写杨梅树

“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枝叶在雨雾中“欢笑”,这样就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大海的歌》)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这里把“兴安岭”人格化,更加突出了兴安岭的美。除以上三种拟人运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话、成语故事、寓

言故事、科学知识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如:《水彩们的争吵》——主人画了一幅画,被评为美术作品一等奖。水彩姐弟们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而争吵不休。《我家的“好朋友”》——洗衣机

“姐姐”是我们家的“特殊朋友”,她漂亮、勤劳,具有为主人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当然,在这些文章中,拟人已不再是一种锤炼语言的方法,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构思、写作的方法了。

作文中,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

(1)运用拟人的手法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就是说:作者对事物必须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运用拟人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比拟自然、逼真、感人;否则就不要用,生拉硬扯,无情“挤”情,反而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如: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很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麻雀人格化,写成“麻雀为他歌唱”。

(3)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之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使用拟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拟人?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自己观察一种动植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它的外形特征。

菊花那墨绿色的茎神气地把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片片翡翠般的叶子像张开的手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朵朵菊花,有的弯弯曲曲,像蚊龙的爪子;有的昂首挺胸,像是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魅力;有的低头不语,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91.学习运用借代

“借代”,从字面儿上讲就是借来,代替。具体地讲,“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和他(它)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或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我国陈毅元帅在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一次,他看书入了迷,家里人把糖和蒸好的糍粑端来放在他的书桌上。他头也没抬,伸手捏起糍粑放到砚台里蘸了一下,便送进了嘴里。家里人进来,见他满嘴是墨水,大吃一惊。陈毅这才醒悟,诙谐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党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墨水是书写用的,显然,在这句话中,陈毅是借“墨水”来代指文化知识,多么生动啊!

可见,借代是人们交谈用语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当然,它更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去。

在作文中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语句简洁含蓄、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可以使语言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如:

“这时,一位红领巾走过来,把果皮捡起,扔进了垃圾筒。”红领巾怎么会“走”、“捡”、“扔”呢?显然,句中的“红领巾”代指的是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又如:“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小英雄雨来》)刺刀怎么能走“进来”呢?很显然,这里的“刺刀”代指的是手执刺刀的日本鬼子。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如:“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多么令我神往啊!”显然,句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代替的是祖国的一切。又如:“自从当上了班长,我觉得每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很显然,这里的“几十双眼睛”代指的是几十个人。

(3)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他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谋利益,因此大家再次把乌纱帽戴在了他的头上。”显然,这里的“乌纱帽”代指的是“官职”。

(4)借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去代替人或事物的通名。如:“无论是三月还是平时,我们这些小雷锋们照顾张奶奶的行动,从没有停止过。”显然,这里用雷锋的名称代指广大的少年儿童。

总的来说,借代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会更加生动。运用借代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来借代的名称或事物,必须是有代表性的、人人皆知的代号或特征,必须和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密切相关;否则,不但失去了借代的作用,还会使语句含混不清、令人费解。另外,用形体特征代指人或事物时,还要注意褒贬色彩和使用的场合。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代?借代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借代手法需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哪些句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有什么问题,想想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运用借代的手法来写,然后动笔改一改。

92.学习运用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现实中的人物、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金色的鱼钩》)嗓音再响,相隔十里地,也不可能会听到他的声音;搪瓷碗再重,也不可能会有千斤。显然,这两句话运用了扩大夸张的手法,极言声音传得远,人物心情激动的程度深。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矿两局打得片甲不留。”

(《工人代表》)“一根毫毛”并不会损伤人的身体。显然,这句话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工人们对刘代表(少奇)的关心,又写出了大家对敌人的愤怒。又如;“五岭逶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主席诗《长征》)诗中说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就像可爱的“细浪”一样,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大地上滚动的“泥丸”。显然,这两句诗也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岭矮小,以此反衬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超前夸张,即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看到这鲜绿的麦苗,我就闻到了白面馒头的香味。”看到鲜绿的麦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闻到馒头的香味。显然,这句话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获得了大丰收,蒸出了香味四溢的馒头)说成先出现的事。

作文时,正确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生动地表现作者对人或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提高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不似真实,胜似真实,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

运用夸张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夸张允许言过其实,但必须要有依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人或事物的特征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否则,夸张就失去了真实感。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讲: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夸张就真实,因为那里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因为广州一年四季或温暖或炎热,根本不下雪。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说话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如:说“白发三千丈”,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白发三尺长”,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③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抄袭前人的,或简单地摸仿、套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夸张?夸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夸张具有什么作用?运用夸张手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题目自拟),要求有目的地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主要特征。

93.学习运用双关、反语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表面上说一个意思,内里隐含着另一个意思。双关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句同时表达双关的意思;另一种是利用词句的多义现象,使一个词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双关。如:

①这条路啊,下雨时是“水泥”路,天旱时是“扬灰”路。

②“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例1中,“水泥”和“洋灰”本是一种建筑材料,但它们与“水泥”(又是水又是泥)、“扬灰”(灰尘飞扬四起)同音。例2中,“碰壁”一词,表面上是说走路不小心碰到了墙壁,内里隐含着与敌人斗争中的挫折和打击;“黑洞洞”一词,明说天黑,四周光线暗,暗指当时的社会黑暗。

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点儿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以使语言明快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的语言环境的需要,使表达更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双关时要注意的是:句中两重意思必须明显。就是句中含而不露的意思,也必须要让读者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的交代,自然地体会得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双关的作用,还会出现句意混乱的现象。反语,就是说反话,即使用同本来意思恰好相反的词句来表达原本的意思。例如:

①妹妹的胆子可真大,就是一只猫也会把她吓得赶快跑到妈妈的身后躲起来。

②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例1中的“大”字是反义词语,说妹妹的胆子“真大”,实际是说她的胆子小得可怜。例2中的“犯罪活动”是反语,实际是说在大人们的反对之下,我们只得被迫停止了钓鱼这项极其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说反语,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往往能够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性,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双关?双关的形式有哪些?运用双关手法需要注意什么?什么叫反语?运用反语手法需要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的开头、结尾,想想句子中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任选一个题目,把文章续写或补写完整。

《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开头:我们的学校比较大,小商小贩看中了这块“宝地”,都聚在这里卖东西。这样一来,白色垃圾挂在树上,漂在水面,飞在半空中??景象甚为“壮观”。

《我的爸爸》开头:奶奶临终前再三嘱咐爸爸:“不要把我送火化厂,我怕。”可爸爸是一村之长,几百口人都看着他。??结尾:夜深了,很凉。我去奶奶屋让爸爸早点休息。推开虚掩的门,我看见爸爸跪在奶奶的骨灰盒前。清冷的月光投照在他身上,身躯略显单薄,却又那么正直。

94.学习运用对偶、排比

对偶,又叫“对仗”、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来表达相对、相近或意义上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

①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

②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跟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高大的背影》)

例1从天上、地下两个角度,生动地描写出“天安门广场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时的壮观景象。例2从形式上,间隔反复两次“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跟前”又与“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对仗;从内容上,“高大的背影”又一语双关,既写出那位三轮车工人背影高大,又含蓄写出他没有虚伪,没有浮夸,对人朴实,品质高尚。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内容上语言精练集中,概括性强。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运用对偶句,可以使两个相对的意思对比更鲜明;可以使两个相近或相关的意思互相映衬、补充,意思更完善。

运用对偶时,需要注意的是:表达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不能单纯追求语言形式对仗工整。一句话便可以说清楚的,就不要硬对成两句;几句话才能说清楚的,又不能强缩成上、下两联。

排比,就是把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成一串说出来。例如:

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开国大典》)

③老师,您像地下的一条树根,把知识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们;您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您又像一名勤恳的清洁工,不让一颗纯真的心蒙上尘垢。

例1,作者先以“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的句式,把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来突出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水平如镜,而有它自己独特之外;随后,作者便运用一组排比句,从自身感觉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漓江水独具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并自然地融情于景中。例2,写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先写听到宣告,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接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例3,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又表达出了对教师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很富于表现力,比对偶更自由灵活,更丰富,更能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的特征更准确、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用排比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更深,更加淋漓尽致。因此,作文时排比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

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不能为了排比而排比,生硬地拼凑排比的语句,牵强附会。

②要设计好排比中各项排列的顺序,注意各分句间的内在关系。如,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范围的大小为序,或以程度的轻重为序等。总之,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也跟着步步加深。

③排比的方法不仅可以构成排比句,也可以构成排比段。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偶、排比?各有什么作用?作文时如何自然、恰当地运用?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排比句,然后仿照例段也写一段话。

我家院中的平台上摆着十几盆月季花。有紫红的,有桃红的,有淡黄色的,还有乳白色的??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月季花显得更加鲜艳、美丽。它们有的正在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它们姿态各异,有的昂着头,就好像在望着天空上的小鸟飞翔;有的低着头,就好像美丽的公主穿着花裙子跳舞;有的坐着,就好像是弹钢琴的小音乐家;有的躺在叶子上,就好像在舒服而又柔软的床上休息;有的歪着头,就好像小专家在思考问题;有的身体挺得直直的,就好像在老师面前严肃地回答问题?一股股地香味沁入了我的心脾,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幻觉世界。

95.学习运用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在文章中特意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反复。

反复的具体使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连续反复,即反复的语句紧连在一起用。例如: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②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例1连用两个“望着”,写出了红领巾们耐心等待总理灵车的情景;例2连用两个“站着”,写出了人们站的时间久,表现出了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2)间隔反复,即相同的词句段间融开来反复运用。例如:

①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一夜的工作》

②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例1间隔使用两个“多么”,既写出“我”在回来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2中的三个自然段,间隔反复两次“再见了,亲人!”这一句,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惜别的感情。为了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增强语言气势,间隔反复还可与排比句结合起来使用。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蹿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又中途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上来了一个!(《趵突泉》)

这是一组间隔反复的排比句,通过“有的”反复运用,展示了泉水中水泡的多种姿态。

另外,在写某些文章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间隔反复贯通全篇。如《林海》一文,文首、文中、文末三次出现兴安岭叫人感到“亲切、舒服”,既反映了作者随着景色描写,越来越强烈的思想感情,又分清了层次,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结合起来使用。如: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这句话三次间隔反复“永远那么”,两次间隔反复“永不”,三次连续反复“冒”,强调了趵突泉的美,展示了大泉喷涌的旺盛气势,突出了泉水不畏难艰、蓬勃向上的品格,同时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力量的思想感情。

作文中,正确运用反复手法,不但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有助于分清层次,强调感情,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手法需要强调的是:①运用反复,必须要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嗦、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②必须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都可以的。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反复?怎样运用反复?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文中反复的语句,想想是哪种形式的反复,具有什么作用。然后仿写一段话。

“越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老爷爷一边笑眯眯地说着,一边继续擦着。果皮箱渐渐显露出原来的颜色,恢复了它洁净的原貌。我拾起刚才那两个时髦青年扔在地上的香蕉皮,小心地放进果皮箱,生怕玷污了老爷爷辛勤劳动的成果。老爷爷朝我点点头,笑笑,我也朝老爷爷招招手。然后,我离开了这里,向家走去。老爷爷讲的那句话“越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我要永远记在心里。

96.学习运用设问、反问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或结论,于是先提出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紧跟着把自己的看法、见解或结论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设问。设问,最主要的特点是自问自答。例如:

①春天在哪里?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②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海底世界》)

例1,先设问,问后立即写出自己的见解,意味无穷。例2,先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然后马上加以断定,并用一组排比句具体写出事物的结论;显然,这比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要醒目得多。

设问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而又灵活的修辞方法。可以直接用设问作文章的标题,以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可以用在文章一段的开头或结尾,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可以在记叙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上设问,以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在“问”与“答”的形式上,一般的设问都是问后立即回答;个别的设问也可以在问后不立即回答,而是在下文中逐步作答,或是用整篇的文章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叙。

需要注意的是: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又叫做“反诘”或“激问”,是正话反说,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确定的观点,即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问句的反面就是答案。因此,反问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既不需要别人回答,也不需要自己作答。例如:

①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②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林海》)

③朋友们,当你们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并由此想到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最后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和为我们国家能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幸福、自豪的心情。例2是一个比喻与反问交叉结合的句子,作者以反间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内容,表达了对“兴安岭”产生的亲切、舒服之感。例3,作者将设问与反间连用——先提出问题(感受如何),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做了确定、有力的回答(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我们应该为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感情强烈,耐人寻味。

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加重了语言的力量,可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因此,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滥用反问,一定要在有必要时才用,用在感情激动、意气昂扬的情况下。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设问、反问?在语言表达上,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自拟题目),要求学习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

97.学习运用引用

作文时,借用名言、诗词、谚语、俗语、术语、成语、典故、他人的话等,来描写事物,表达观点或抒发感情,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引用。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边读边画出当中引用的内容,想一想是明引还是暗引,并体会一下引用内容所起的作用:

游黄鹤楼

常听妈妈说,故乡武汉的黄鹤楼是那么雄伟壮观。寒假里的一天,我终于登上了巍峨的黄鹤楼。

那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江边,去游览江对岸的黄鹤楼。船开了,我透过玻璃窗,望着烟雨渺茫,一望无际的江面,不禁想起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到码头,我迫不及待地跑出船舱,直奔蛇山的黄鹤楼。远远望去,一对金灿灿的铜鹤,一只抬头远望,一只低头沉思,体态轻盈,让人浮想联翩,谁说“黄鹤一去不复返”呢?

绕过铜鹤,我们来到了黄鹤楼前。啊!几十米高的阁楼式建筑金碧辉煌。黄鹤楼共有5层,每层楼周围都是用汉白玉栏围成的,上面刻着花虫鸟兽,栩栩如生。楼内大厅的墙壁上,画着许多巨幅壁画。有象征着炎黄子孙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真是“龙凤呈祥”。

沿着迂回的楼梯,我来到了黄鹤楼的顶层。瞩目远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那屹立在蛇山上的电视塔直插云霄;秀美的东湖宛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镶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奔流的长江上,波光粼粼,好似一匹银色的锦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真是一幅难用笔墨描绘的画。

黄鹤楼,你真美啊!古今中外,多少诗人在这里吟诗作画,多少游人在这里流连忘返。我爱你,故乡的黄鹤楼!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优美而流畅的短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章根据表达的需要,多处运用了引用手法,明引唐代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暗引唐朝著名诗人崔颢“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名句,暗引典故(龙凤呈祥),而且引用得自然、贴切,与正文血肉相合,恰到好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短文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了作品的神韵和文采。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作文时,要重视运用引用手法,要根据需要大胆引用,只要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好处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

①要全面、准确理解引文内容,不能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这是学习正确引用的前提。滥使引用,引文与实际不符合,与正文内容不符合,就会出笑话。②无论是明引还是暗引,引文和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必须配合得当,水乳交融,自然和谐,避免生搬硬套。③引文的用字、标点,都不容半点有错漏。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引用?引用分哪两种形式?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2)以《游____》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记叙中学习正确运用引用手法。

98.学习把语言写简练、明了

简练,就是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就是做到惜字如金,能够用三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四个字、五个字;明了,就是表达明白,让人一看就懂。语言简练、明了,这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别人才容易读懂,才爱读。语言简练、明了,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人问他:“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答:“两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一份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不用准备,马上就讲。”威尔逊的话表明:语言精练、明了的程度越高,花费的思考时间就越长。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简练、明了,又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最高追求目标。怎样才能做到把语言写简练、明了呢?

首先,就是作文时不说废话,即不说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无关的话。这一点,前面在讲“依据中心裁剪材料”时已提到。

第二,就是作文时不说啰嗦话,即不说没有必要重复的话。语言啰嗦,不但会“淹没”中心思想,而且会引起读者厌烦。怎样才能做到语言不啰嗦呢?具体讲,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止语言重复。即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就决不用两句、三句。例如:

①这次跳绳比赛真令人失望,令人遗憾,令人难忘。

②我坐在鱼缸旁。我睁大眼睛。我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③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和李华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李华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李华从地上爬起来。李华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和李华同时大笑起来。

④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你把车票退掉了吗?”我说:“我把车票已经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车票的钱。”妈妈说:“把退车票的钱给我吧!”我说:“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例1,粗略一看,似乎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令人”一词间隔出现了三次。但细一推敲,“失望”、“遗憾”、“难忘”三个词罗列了对这次跳绳比赛的三种大同小异的心理,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应删去两个。

例2的毛病是句子中做动作的人重复。同一个人或物连续做几个动作,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做动作的人或物(主语)只需要在句首出现一次,后面的可以省略。因此,这三句话可以改为:我坐在鱼缸旁,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例3的毛病是没有恰当使用人称代词。文中只有“我”和“李华”两个人,用“他”代表“李华”,用“我们”代表“我和李华”,有的地方还可以省略做动作的人物,这样就简明了。这段话可以改为: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们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他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俩同时大笑起来。

例4的毛病是对话啰嗦。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使用省略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言而喻的部分省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段话可以改为: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退票啦?”“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的钱!”“把钱给我吧!”“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2)防止词语堆砌。要敢于用词,追求语言生动形象,这是没错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堆积华丽的词藻。能用一个词表达明白的,就决不能用两个词,三个词。词藻堆叠,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高兴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②你看,柜台里那一块块璀璨夺目、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1中,“兴高采烈地”与“高高兴兴地”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2堆砌了不少漂亮的词语,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因此选中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思考练习】

(1)语言简练、明了指什么?作文时,语言为什么要简练、明了?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练、明了?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语言是否简练、明了,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99.学习正确使用“的”、“地”、“得”

读大家的习作,普遍发现同学们对“的”、“地”、“得”这三个词重视的程度不够——或使用得不准确、不恰当,或把三者混为一谈。

“的”、“地”、“得”在汉语普通话词类中,都属于结构助词,都读作轻声“de”,但是在书面语言中必须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因为每个词都各有自己的用法。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画出带有“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的语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用法:

世上只有妈妈好

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妈妈爸爸正在看电视。忽然,一个电话打来,老舅妈要生孩子了,让我妈赶快去县医院。

我妈妈一听,急出了一头冷汗,连外衣也没拿,穿着毛衣跑了出去??

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可想妈妈了。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从早晨走到中午,从中午走到黄昏,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少次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打开门一看,却不是妈妈。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服也皱皱的,脸色又黑又黄,疲倦极了。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您可回来了。您不在的时候,中午我都没吃饱。”

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话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我做饭。她做了我爱吃的鸡蛋炒米饭和拌西红柿。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热乎乎的。我吃完饭和妈妈一起去看电视。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沉,妈妈一定是累坏了。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给她盖好。

早晨,我睡眼朦胧中听厨房有动静,睁眼一看,才五点钟。不知不觉,我又睡着了。当六点半的钟声把我叫醒时,我去大屋一看,爸爸睡得死死的,妈妈却不见了。我想:妈妈一定又去医院了。饭桌上放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儿子,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旁边还放着妈妈为我做的早饭。我看着字条和早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天下的母亲们:您们辛苦了。天下的儿女们:我们要为父母多做一些事。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真幸福??

①星期六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正在看电视。

(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

②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少次听到楼道里的(代词)(表示方位的名词)(表示处所的名词)脚步声??

(表示声音的名词)

③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代词)(表示事物的名词)服也皱皱的??

④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说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人的名词)我做饭。

⑤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形容词)(动词)

⑥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

(形容词)(动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⑦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给她盖好。

(形容词)(动词)

⑧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热乎乎的。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

⑨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沉??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从上面列举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律:“的”,它的前边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起修饰、限制作用;后面多是表示人物、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地”,它的前边一般为形容词;起修饰作用,后面多为动词。“得”,它的前边一般是形容词、动词;

后面的词语多是形容词,对前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的”、“地”、“得”好比句子中的“楔子”。作文时,正确使用“的”、“地”、“得”,可以使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进而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否则,句子就会出现结构混乱、语不达意的现象。这就提醒同学们:要特别重视掌握“的”、“地”、“得”各自的使用方法,增强思想意识,提高使用的正确率,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质量。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求正确使用“的”、“地”、“得”?“的”、

“地”、“得”各自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在使用

“的”、“地”、“得”方面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100.学习使用标点符号“说话”

标点符号也是同学们作文中的薄弱环节。有很多学生,认为标点符号对于语言无足轻重,不像对文字那样重视,表达时只注意推敲文字,而忽视标点。个别同学还竟以为标点符号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不但可以表示书面语言中不同的停顿,句子的不同语气,而且还能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一句话,它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如果用错了,“便可以把文字弄到完全相反的意义上去。”

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注意用对标点(如:该用句号就不能用逗号),写对位置(包括标点符号在每一行的占位和在每一格或两格中的占位),而且还要注意推敲标点,学习用标点符号来“说话”——借用标点符号来增强语言气势,表情达意,以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在这方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范例。例如:

①“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养花》)这句话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的确)是真理。”而作者设置反问,借用问号的作用,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力度,既强调了自己观点的真实性和肯定性,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趵突泉》)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小泉其它变幻莫测的种种姿态。作者以省略号一带而过,故意留下语言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比写出来更深远,更有韵味。

③“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忆铁人》)这是铁人(王进喜)从托儿所出来,在回去的车上,听说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倒是她的亲骨肉后,课文描写铁人神态、语言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后半部分,仅仅两个字,就是借助问号、省略号、叹号这三个标点符号,便把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想到错批评了阿姨而万分悔恨自责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习作,体会一下小作者又是怎样运用标点符号来“说话”的:

家中趣事

一个星期天,我家吃包饺子。后勤部长妈妈做好准备工作后,我和爸爸便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毕恭毕敬并排坐在椅子上,等着“部长”一声令下,就一显身手。开始包了。妈妈不愧是后勤部长,擀出的皮儿圆溜溜的,好看极了。

我拿起一个皮儿,用筷子夹起一块儿馅,小心翼翼地放在皮儿中间,两只手使劲一捏,呀,坏了,馅从皮儿边冲了出来。我赶紧“急救”,捏了一块面堵住裂口。谁知饺子馅太淘气,又从另一头探出了脑袋。我又急忙“抢险”,再捏一小块面封住漏洞。爸爸嘲笑我,说:“你好像在补车胎。”我们都乐了。我把补好的饺子摆在盖帘上,它挺着将军肚,披着布满补丁的“铠甲”,真让人不好意思。

再看爸爸,他不慌不忙,一副老练的样子,一边包,一边吹牛,向我传授技艺:“你呀,别太使劲儿,轻轻捏。你瞧我??”不知怎的,饺子馅不肯给爸爸赏脸,一股脑地跑到皮儿外,讥讽似的向爸爸“示威”。爸爸出了洋相,我的肚子都笑疼了。

“部长”忍不住了,特关心我们似的说:“你们爷俩,真是一对笨熊。别较劲了,能包什么德性就包什么德性吧!”我和爸爸举起沾满白面的手向妈妈敬了个礼,同声喊:“是!部长大人!”

经过一家人的“奋勇战斗”,一片怪模怪样的饺子躺在盖帘上。饺子下锅了,妈妈风趣地说:“这简直是一锅馄饨!”我也贫了一句:“对,这是我家的专利!”笑声回荡,“馄饨”飘香,小屋里充满爱意。

本文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越读越有味儿的佳作,尤其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值得称赞。小作者的语言极为活泼、俏皮,具有个性风格,再加上文章多次巧妙、灵活地运用双引号,就使得语言越发幽默风趣,引人回味不尽。这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标点符号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语言表达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哪些要求?怎样借用标点符号来“说话”?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在标点符号运用、特别是在使用标点符号来“说话”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