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赶秋(作家)
2002年第一次登临“第五洞天”青城山,刚穿过“古常道观”山门,三清大殿上空忽然下起了细雨。慌乱中,我们遗漏了张天师手植银杏、三岛石等著名景观,又与六时泉失之交臂而毫不自知。2005年第二次上青城,有幸在三清殿内得到了某道长的指点,终于目睹了那口传说神乎其神的六时泉。
原来在三清殿后,坐落着重檐回廊的黄帝祠,祠右侧傍岩处有一小池,确切地说,是一口砖砌的浅井,井边立有一碑,高90厘米,宽50厘米,厚6厘米,正面书“古六时泉”,楷体,字径7厘米。背面则刊有7行文字,径2厘米,略云:“《方舆记》及《录异记》云:在延庆观南,上有峭壁高五百余尺,每日六时洒水,从崖上泻入涧底,以代刻漏,阳时即洒然而下,阴时则无。……道经亦谓之‘潮泉’也。”我看看漶漫的石碑,望望无水的崖头,怎么也想像不出吕大防所谓“岩晖万古照,泉漏六时飞”竟然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安静角落。
首先,碑文在引用上就有明显的差错。《方舆记》本是《蜀典》作者张澎的妄改误记,彭至国失察而传讹,它的原始出处应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一《永康军·景物》:“六时水在天仓东南一峰,当延庆观之南。又《玉匮经》云:六时洒水,以代晷漏,于阳时即飘然而洒,阴时必无。天宝中,道士蔡守冲刻石以为明皇玉真碑,立于岩下。”而《录异记》则系唐末五代道门宗师杜光庭之作,其书卷七《异水》记载:“六时水。青城山宗玄观南二里已来,有峭壁面对观中,……下涧底有石龛玄宗皇帝御真,每日六时,从崖上自然有水出,至今不绝。”与碑文所述也大相径庭。
其次,“六时洒水”之说也跟原义有所不合。《元和郡县志》引仙经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诸如此类,本该是“三时洒水”,后人附会道家六时读经、六时晏坐之习而演变成了“六时洒水”。
经专家考察,我的疑惑并非事出无因。如今这六时泉早已不是“古六时泉”,此处原叫玩月池,旁有一副楹联“君能玩月登虚府;我爱流霞醉静宫”,讲它是赏玩皓月的好地方。
真正的六时泉在白云阁对面的天仓山马啼石山沟起水处,杜光庭《道教灵验记·青城绝顶上清宫天池验(六时水验附)》有这样的说明:“昔黄帝命宁君为五岳丈人,岳神一月再朝。虚中沥水,以代刻漏,阳时则飒然而下,阴时即无,昼夜凡六时沥水,故号六时水焉。其所出处,在天仓巨岩之前、宗玄观之南、三师坛侧,其下有明皇御容碑。水所落处侧石为六角池,阔三四尺,以贮之焉。上无泉源,亦无流注,应时悬降,势若暴雨。人或炷香执炉,祝而引之,自东自西,随香而沥,可移数步之内。乾符己亥年,观未兴修,水常如旧。忽有飞赴寺僧窃据明皇真碑舍中,拟侵占灵境,创为佛院,其水遂绝。半岁余,僧为飞石所惊、蛇虺所扰,奔出山外。县令崔正规秋醮入山,闻乡闾所说,芟薙其下,焚香以请,水乃复降,至今不绝。”乾符是唐僖宗在位时的年号,己亥年即公元879年,飞赴寺僧人窃取私占了六时泉边的唐明皇御容碑,还打算在道山建造佛院,泉水显灵抗议,马上就干涸了。这虽然是传说,却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唐朝激烈的释道纠纷,“水乃复降,至今不绝”云云不过是缁流败北、羽流胜出的潜台词罢了。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