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巩悦悦 王凯

“历经30多年发展,沂源现在能做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职业是老师’了。”当沂源县教体局局长白道德眼含笑意、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年轻一代很难想象30年前的沂源教育发生了什么。

为了溯源这段历史,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以革命老区沂源县为视角切入,试图通过揭秘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史,透视山东教育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1)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2)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3)

20世纪80年代,淄博山区学校的孩子在上课。(资料片)

李振华告诉记者,他当年从教过的韩旺小学,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凳子。条件好点的时候,就用土坯石头垒起来,担上木板当课桌凳。一个教室往往容纳了各年级的学生,这在当时被称作“复式班”。

“虽然条件艰苦,但沂源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望很迫切,对教育很支持。”李振华回忆,为改善办学条件,有的从家里扛来木头,有的推来石头,有的送来水泥。

不久之后,山东省积极开展了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从1979年党中央提出“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要求开始,到1983年全省用于农村校舍改造和建设的总投资近7.6亿元。

70周岁的江澎湃是原东里镇中心小学教师。据他回忆,上小学时校舍比较简陋,都是从家里带小板凳。买不起本子就上山找块薄石头,磨平了当黑板,“新中国成立至今,沂源教育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啊。”

沂源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1994年前,沂源实现“村村有学校”,坚决取消了“黑屋子、土台子”;1994年实行标准化办学,开始追求质量发展;等到2018年教育均衡县建设,整合后的148所学校实现楼房化和操场塑胶化。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4)

如今,沂源的148所学校都实现了楼房化和操场塑胶化。

“为什么沂源教育发展这么快?一是中央、省市对老区山区革命根据地的政策和人力支持;二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秉承着‘米少先给孩子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周世莲回忆,有一年县里财政仅两三千万,但依旧集中财力和精力办教育。

“退休十几年了,看到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真是漂亮,感动得不得了。”说到这,周世莲忍不住乐了。扎根沂源69年的李振华也不由感叹道,现在的沂源教育发展得非常好了,楼房林立,门窗洁净,教学仪器现代化程度也和大城市不分上下了。

从1个专科生到两千本科生

从站在讲台上的教书匠,逐渐成为了教育的管理者、领导者,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情怀,前来支援沂蒙山区教育的外地老师支撑起沂源教育。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沂源的师资还是以外地教师为主。

据周世莲回忆,1980年前,从青岛、日照、临沂分来一大批教师,后来有老师要求调回原籍,局里舍不得。为稳住老教师,县里出台优惠政策,老区人民的支持关爱也让外地老师迈不开回家的步伐。

“来到之后发现落差太大,思想有些动摇,但是沂源老区人民像当年支援前线一样关爱着我,把最好的饭给我吃。怕我冻着,给我做棉袄、做棉裤,用茅草苇花打个毛窝子给我暖和脚。”沂源人民的淳朴感情感化了李振华,他从此在沂源扎下了根。

“老区人民穷其所有,为革命做出了贡献与牺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教好学生是应尽的本分,但党和政府给我这么多荣誉,非常过意不去,所以现在正积极努力发挥余热。”李振华说,自己怎么做也报答不完乡亲们的恩情。

“老家昌邑的王孝正书记今年90多岁了,当年调来一中教学,成绩很突出,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威信很高,我也是他学生。”周世莲动情地说,外地老师很不容易,他们背井离乡到这里教书。为什么要好好干?不好好干对不起他们!

据统计,1980年山东省高中教师达到合格学历的只占20.3%,初中教师达到合格学历的只占3.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从1980年起狠抓中学教师的师资来源和在职培训工作。

外地老师拼,沂源从县委书记到教育局长也努力。周世莲回忆,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历任教育局长很能干,有思路、有办法、能吃苦,他们去烟台参观思想教育,去湖南学习目标管理,走出去请进来,慢慢地,外地先进经验就学到了。

记者了解到,仅李振华教过的学生,就有六成以上成了人民教师。而成百上千位像“大山里的布鞋校长”一样的支教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了沂源教育的队伍当中。

“从1978年考上的一个专科生,到1979年的五个本科生、两个专科生,从1989年的100多个本科生,到如今每年的2000多个本科生,沂源教育一天比一天好。”周世莲回忆道。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5)

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情怀,前来支援沂蒙山区教育的外地老师支撑起了沂源教育。(资料片)

李振华回忆,69年前刚来的时候,沂源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小学四年级,有的上几年私塾就来教学。现在来看,本科、研究生老师已经占到了90%以上。

据山东省教育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到1995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16.41万人,专任教师91.76万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70.23万人。

1995年刚来到沂源县实验小学,李清美就跟着赵世芬、司延菊、葛绍菊这三位并称“葛司赵”的老教师学习。“当时我的教学成绩差5分左右,当时他们就教给我‘后进生辅导’的办法。”

李清美回忆,那时候,赵老师身体很不好,但他常常义务辅导学生到晚上七八点钟。“手把手地教后进生,这种精神其实激励了我们实验小学很多代人。”

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1995年,山东省139个县(市、区)的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后通过省政府验收。1996年,山东省扫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省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

后起之秀的崛起

虽说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在白道德看来,沂源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教育力量和教育精神的传承。后起之秀敢学、赶超、敢拼的年轻力量,正在红色沃土上蓬勃崛起。

“小时候上学,我是用学生的眼光看教育,当时就感觉到哪都能遇上好老师。”东高庄小学校长王书奇在沂源生活了40多年。据他回忆,过去夏天教室里没风扇,印象中老师们虽然热得满头大汗,但还是很卖力地给学生讲课。等成为一名教师,他感觉身上也有了当年自己老师的影子。

在王书奇看来,几十年前沂源教育就积极向上,如今这种活力依然存在。这一点,石桥镇石桥中学初中地理老师贾磊表示认同,“我能从年轻教师身上看到对教育的热爱,他们是用心在教育和感化学生。”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6)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7)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职业是老师”,这句话在沂源照进现实。

冯成祥最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担任初中母校河湖中学的音乐老师。据他介绍,全校有79位教师,其中的20多位都是他的老师。“和曾经教过我的初中老师们并肩作战,感觉很幸福,干劲很十足。”

受父亲朱彦夫影响,朱向欣报考了师范,如今已是历山幼儿园副园长。

“父亲这辈子就像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在战场打仗的时候拼上命去打,干村支书的时候豁上命去干,写书的时候豁上命去写,他一直在挑战人生极限。”受父亲影响,朱向欣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尽最大努力教书育人,如今她也成了当地人口中的“最美教师”。

从教师到园长,30岁出头的王伟也深耕在了沂源学前教育的热土上。“骨子里觉得沂蒙红色精神有种不怕苦、勇往直前的劲头,我就一直想回来做幼教事业。”王伟注意到,乡镇老师年龄差距大,即便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他们还有很多主动提出返岗,“革命老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变为现实

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到“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更好、更公平始终是山东教育坚持不懈的追求。步入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真真切切地变为现实。

“历经30多年发展,沂源现在能做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职业是老师’了。”白道德坦言,现在形势变了,家长要求高了,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也要求高了,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

从热血青年到白发沧桑,从南京到沂源,李振华目睹了69年来沂蒙山教育的变迁。

“历代的县委书记、县长对教育极其投入,虽然沂源经济不那么发达,但对教育非常重视。特别是业务部门积极当好参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李振华眼里,沂源教育部门的作风大大转变,一切为了学生,加强师德培训,抓领导班子建设。

“比如现任白局长,他整天深入基层,忙得不可开交。才干了一两年局长,没法形容下了多少力气,头发白的比早先快多了,他想的全是教育。”李振华认为,能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教育本身也做了很大贡献。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8)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9)

乡村教育的真实经历(一个山区县的教育变迁)(10)

为避免学生来回奔波,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食堂,方便孩子们中午就餐。

“和周边教育相比,我们的条件刚到‘有学上,吃饱饭’的阶段。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一些优质资源利用得少,教师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上还是欠缺。”白道德表示,“这几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都有些‘掉队’,我们正奋力追赶。”

进入“十四五”时期,聚焦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山东创造性提出“抓乡镇,带城村”的策略,启动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协调省级资金1.62亿元支持130个乡镇进行试点,承接城市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我理想中的沂源教育,不光是校园漂亮了,高楼建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内涵。”白道德认为,沂源要围绕国家需求,用新的管理理念全方位育人。要放长远眼光解决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沂源的教育变迁翻天覆地。放眼到全省,在历经恢复、整顿、普及、均衡、提升等阶段之后,如今的山东教育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