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陌陌的创始人唐岩曾这样评价线上社交:我们对陌生人社交,真不能抱有太高的期待。

如果要结成一段真正的关系,或能真正在线下发生一个行为关系,从概率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普通网友关系,还是男女朋友关系,它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常规。

Soul、探探、陌陌、积目、豆瓣、Tinder等匿名社交软件,你玩过几个?

我们并没有歧视年龄大的人,而是想厘清一个事实:这是属于年轻人狂欢与荷尔蒙的世界。它关乎猎奇、危险交易、玩弄、玩笑、私密体验、大胆玩火、小心考证、无聊度日、奢想美貌多金奇遇等人性阴暗角落里的一切。

所以,没玩过没听说过,正常;假如你天天有日常正经事要忙。玩过,证明你有过青春期和单身时间,或婚后未遵守承诺出来晃。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1)

它是众多互联网产品种类之一,也有一部分拥趸,但始终不是社会主流,更不是能够登堂入室、被公开渲染和直视的主。其中,陌生人社交手机APP始祖陌陌,还登陆过美国纳斯达克股市,前网易离职主编唐岩,靠着陌陌上市发了家。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一个很奇葩的存在。

他是工具人、打工皇帝、有技术和头脑的程序员(产品经理兼程序员,比较少见)。同时,也是深谙心理学、产品行为设计学、人格、用户需求的多面手。

一个人同时兼任这么多种职务,具备如此多的知识容量,才能为嗷嗷待哺的年轻互联网用户,设计规划出让他们嗷嗷直叫不肯撒手的好产品。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2)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种,由高到低分别为:

马斯洛这五种需求的区分,从侧面证实了人的社会属性,即: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社会交往是每一个人最为基本的需求。

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传统的交友方式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信息数据的高效率传输,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交友方式。而最早出现的社交工具QQ,就是国内当时最大的陌生人社交工具。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从重重包围中强势杀出,成为了举国共用的社交工具。

这期间,虽然也有多闪、马桶等各种社交工具希望借助QQ帝国庞大的流量池,分得腾讯社交一杯羹。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3)

但无论是张一鸣的呐喊和挑衅,还是丁磊、马云等携其各自产品打的擦边球,都无法动摇微信作为主要社交工具的绝对优势。

毫无疑问,QQ庞大的人口基数,QQ与微信之间互通有无的流量循环,有序运转并持续进化的腾讯生态,是其他后天社交产品无法追赶和锻造的优势。

眼见无法弯道超车,近几年,各互联网大厂又纷纷开始在社交细分领域布局,打算通过小趋势聚集地去寻找陌生人社交的突破口。

这样一来,就让那些以线上话题聊天为主的社区社交类产品找到了机会。更有激进者,开始直接运用“看脸翻牌”的人性弱点,希望通过颜值匹配的吸引力,引爆陌生人社交,进而吸引用户入驻。据数据统计,仅在2019年,国内相关社交产品就达150多款。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4)

陌生人社交软件,滑向yp软件深渊

社交产品激烈竞争态势下,人们的社交工具也越来越多。比如前文所提到的Soul、探探、陌陌、积目、豆瓣、Tinde等匿名社交软件。这些社交软件都主打陌生人社交,并各自积累了一些用户。

但从目前来看,尚未发现谁完全占据了陌生人社交头号交椅,毕竟,在小众和主打年轻群体的路线规划下,想要迅速出圈并不那么容易。

如果说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那么,陌生人使用这些社交软件的目的何在呢?那些主打颜值社交的线上陌生人社交产品真的成为了年轻人们的必需品吗?

这些陌生人社交产品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提高人们交友的效率呢?又或者,根本就毫无意义,仅仅是拿来薅投资人羊毛的假互联网产品?

或者,它们根本就是根据互联网思维,被一厢情愿创造出来的需求?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5)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两个事实。

第一, 陌生人社交软件有没有建立起真正有价值的社交关系?

第二, 陌生人社交软件满足和激发的是人性中的哪一部分?

主打心灵和心理意见的社交产品主张的是“灵魂社交”,其核心业务模式是用户在UGC社区内表达真实的自己,引发其他围观者的共鸣,产品希望通过个体表达来降低人们的孤独感。

而其创新之处则在于它结合了人格画像分析和AI人工智能算法,是一种以人格意念即“心灵匹配”的方式,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人和事的,一款较为靠谱的社交产品。

而其他的一些社交产品都主张“颜值社交”,其基本模式类同于微信的陌生人“摇一摇”,也是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方式。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6)

向平台用户主动推送其他陌生用户的资料,同时辅以卡片式用户照片展现等,让用户自主选择表示“喜欢”,或“不喜欢”。如果同时在线的用户双方同时做出“喜欢”选择时,系统就会为双方发送“匹配成功”提醒,双方将可以直接开启对话,展开一段社交之旅。

基本而言,依然是一种“看脸匹配”为底层逻辑的社交产品。

分析完产品后,让我们回到最初那两个问题。

无论是灵魂社交还是看脸社交,都只是社交开启的方式。双方开始真正的交往后,才是一段社交关系的开始。而这段交往是否有价值,则取决于交往双方的获得感。

如果一开始就是以逗引、恋爱、猎奇、约炮等低俗目的开始的,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化,甚至犯罪化。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7)

社会是真实的,人们不可能一直躲在滤镜背后谈情说爱,总要在线下进行交流接触才知道彼此是否合拍。很多见光死式的陌生人社交玩家早就提醒和告诫过陌生人社交玩家:网络过于虚幻,交友必须谨慎。

一位重度依赖“网聊”的网友表示,现在的社交软件上,大家都是靠颜值交朋友,自己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吃饭,但目的其实都心知肚明。

一如唐岩所说,一段真正有价值的社交关系,来自现实生活,绝不会来自虚拟网络。因为,网络会抽离掉一个人很多的弱势和缺点,却会放大很多优势,导致人们无法看清真相,做出错误判断。

朋友第一次约吃饭应该去吗(我跟超过30位网友约过见面)(8)

陌生人社交产品,从设计之初走的就是反人性路线。虽然它为人们交友提供了各种工具,但仍旧难掩其以满足人“贪、嗔、痴、爱、怨、憎”等人性弱点和阴暗面的真实意图。

所以,单从这一点出发,单从颜值出发交友的这些社交产品,将不可避免地滑向约炮软件的深渊,被年轻人猎奇之后再抛弃掉,同时也为社会主流所不齿。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