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

万物生存于大自然的冬季 天地有节风物中华(1)

霜降过了就是冬。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冬季的六个节点。这是有意思的六个节点,这六个节气中有两个冬两个雪还有两个寒,让人听了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冬季吗?就是要有冷的感觉,但是只用几个字就能让人有冷到骨子里的感觉,也只有中国的先祖们才能想得出做到的。

19,立冬;霜降过后半个月就是立冬了,立冬就是冬天开始了的意思,立冬一般是在农历的十月份,霜降过后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时间继续缩短,地温也在继续下降。所以白天的温度也就是0℃到15℃的样子。到了晚上,就是在0℃左右徘徊,遇上冷空气来袭气温就会降到零度至零下十度左右的样子,所以此时就应该是准冬天了。

农民朋友开始对冬小麦进行冬季的田间管理,封冻水是冬小麦冬季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立冬到小雪也是半个月,这个时间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挥发都很少,所以浇过封冻水的小麦田就会结冰,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大约到了大雪就不再解冻了,农民朋友叫作封地。

封地对于冬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地上的部分虽然停止了生长,但是地下的须根继续生长,并蓄积量大量的养分。

来年春季一到,小麦就会迅速地返青拔节茁壮成长。

20,小雪,是24节气的第20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点。

小雪是在农历的十月份,白天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还会保持在零上10℃左右的样子,到了晚上,气温就会下降到零度左右的样子。

小雪以后,空气中的水分减少,空气干燥,要注意皮肤保湿防裂,尤其是野外作业的人群更要注意皮肤保养防护。

小雪每年都有固定的日期,在每年公历的十一月七号,小雪以后由于空气中水分稀少,所以降水也会减少,而且大多时候是以降雪的形式出现。

大气候的空气对流空气会将南方的水分带到北方来,在对流层中形成蒸汽结晶,结晶体互相碰撞,越结越大,最后空气托不住降落下来就是雪。

21,大雪,是24节气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点。

到了大雪气温已经昼夜都下降到零度以下,所以才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两日的说法。

大雪以后,我国南北地的温差越来越大,强对流的空气会把有水蒸气的南方空气循环到北方来,由于温度的下降雪片也越来越大,所以古人描写大雪都用鹅毛大雪来比喻,倒是形象的很。

22,冬至,是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点。

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到了的意思,古人有冬至进九的说法。意思是从冬至这天就开始数九了,冬至就是一九的第一天。由于冬至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份,所以古人也将农历的十一月称为冬至月。

冬至每年都是阳历的十一月二十二号,所以古人又有冬至十日阳历年的说法。

我国的先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闰月将农历与公历揉和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日历节点,并且注写成书《万年历》一书流传至今。

冬至是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太阳的光照时间就一天天的见长了,从这一天开始,气温也开始回升,但由于地温继续下降,所以总体气温还是继续下降。

23,小寒,是24节气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点。

冬至虽然很冷,但还不是最冷,小寒也不是,小寒在农历的十二月是在二九天中,干燥的空气正适合于风干腊肉。所以古人又将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腊月是年尽,所以古时候皇家都有祭奠的习俗,由于祭奠用的肉品大多都是腊肉,所以又称作腊祭。

与农历十二月有关的事情都会冠以腊字,譬如腊八粥,腊梅花等等。

24,大寒,是24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同样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点。

大寒在三九四九的时段中,因此,也有三九四九冬破兑臼的说法。

大寒虽冷已经有了回暖的迹象,因为光照的时间已经加长,地温也不再继续下降,正所谓是否极泰来,辞旧迎新的说法,飞雪送春归,风雨迎春到,多么形象的反应了一年四季连绵不断的循环过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