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则是“宰执”。

宋代中枢权力机构(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1)

今天我们来讲宋朝的“二府”。

所谓“二府”,顾名思义就是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

宋代的“二府”,便是“中书”和“枢密院”。虽然,历代皇帝都渴望得到诸葛亮这样既忠诚又文武双全的人才,但真到了现实里,却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让一人来手持文武二柄。因此,二府制的设立就是为了分权,以此来巩固君权。

宋代沿袭唐制,所以,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意义大体相同。

宋代的文臣之首,便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宰相。不过,宰相之下并没有什么“同中书门下副平章事”,宰相的副手是参知政事。从“知”和“事”这两个字,我们就能看出,虽然,参知政事名为副手,实为皇帝安插在宰相身边的眼线和耳目。参知政事存在的目的,未必是帮助宰相处理日常工作,而是“制约相权”。

宋代中枢权力机构(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2)

当然,在平章事之上,其实,还有个“中书令”。实际上,中书令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其地位与平章等同,但一般来说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位高权重,皇帝不会轻易任命官员为中书令,所以,此位经常是“缺而不置”。

宋神宗改革官制之后,宋代的文官制度发生了剧变。此时的首相已由平章事变成了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而副手亦由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担任。当然,在他们官衔的后面,还要加上“平中书令事”。

到了南宋,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担任宰相,而门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则变成了前文提到的参知政事。从名称上来看,此时的“三省”已正式“合三为一”了。

宋代中枢权力机构(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3)

当然,不是每个宋朝宰相的官衔,都符合上面的规律,也有特殊情况。

蔡京权势熏天时,曾被授予“太师总领三省事”的名衔,以太师领三省事,蔡京的名衔诠释了什么叫位高权重。可以说,在宋朝历代宰相之中,蔡京的名衔是最响亮的。当然,韩侂胄除外,他的名衔不算太正规。

韩侂胄的名衔相当唬人,“平章军国事”。蔡京的“领三省事”,就是主管三省事务的意思,已经有权倾朝野的意思了。可是,相比于韩侂胄的“平章军国事”,就略显俗套了。你主管三省要务,我负责军国大政,哪个更有权柄?显然是后者。严格说来,其实蔡京和韩侂胄的官衔都不规范,粉饰的痕迹太明显,所以,也没什么剖析下去的价值。

宋代中枢权力机构(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4)

至于枢密院长官的官衔,自然是枢密使。与中书相同,枢密院的二把手也是皇帝的耳目,为“同知枢密院事”,起到了监督枢密使的作用。

宋神宗元丰改制期间,文武大臣对是否保留枢密院进行了探讨。

有大臣建议将枢密院合于兵部,但神宗皇帝却不以为然,对文武百官说道:“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这里就体现出宋朝皇帝的政治方针了,那就是分权。自枢密院设立以来,不但起到了与中书分庭抗礼文武分权的作用,同时,其本身的兵权亦被“三衙”和兵部瓜分。

因此,对于宋神宗来说,枢密院完全没有必要取缔。

两宋时期,所有担任枢密使的枢密院长官,全都是文臣,基本没有出现过武将担任枢密使的先例。

一般来说,枢密副使是监督枢密使工作的“间谍”,同样由文臣担任,而且,此职受信任的程度甚至会超过枢密使。

不过,有时遭逢战乱,让这些文臣来履行发兵之职总有些不靠谱,所以,在特殊时期副职亦会由武将担任。

宋代中枢权力机构(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5)

在宋代,有一种说法叫“宰执”。

在宋代,宰执并不是官职,而是将“宰相”和“执政”两个名词并在一起的合称。担任宰相的平章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与枢密使、枢密副使,并称宰执。

宋代的分权之治,被宋朝皇帝玩转得淋漓尽致。皇帝绝不会允许中书、枢密院的权力合流,所以,宋朝前期并未出现过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大宋征讨西夏期间,由于将相不和所以一度落败。不得已之下,庆历年间出现了宰相兼任枢密使的特例。

不过在讨伐西夏过后,又恢复原职。

宋代中枢权力机构(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6)

由此可见,宰相兼任枢密使,在宋朝并未形成常驻的制度。即便在用兵频繁的南宋,宰相兼枢密使也是在宁宗以后才成为定制的。

参考资料:

【《宋朝官制》、《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