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高考刚刚结束,成绩出来后,孩子们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因此,总听到家长们讨论“放养”与“圈养”的问题。

育儿期间三个最难时期(育儿模式的选择)(1)

01 表象与内涵

“小李家孩子考上清华了!他孩子平时什么课都不补,只是靠自己学习,还考得那么好!”

“他们平时根本就不管孩子。小李天天忙得不得了,他老婆平时人也见不到。看人家的孩子,几乎不用管,学习还那么好!哎......”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让我们感到气馁。“别人家的孩子”处于放养状态,却能够如此积极上进,能吃苦,会学习,知道感恩,懂得礼貌。一切的一切,全都是优点。相比之下,似乎自己的孩子全是缺点。

这个小李,刚好我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朋友。他对于孩子的培养,虽然不能说用尽了心思,但他至少抓住了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间段。

只不过,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邻居们所不知道的。邻居们所知道的,只是最后的那一束耀眼的光环。并且在光环之中,加入了更多的神话因素。

对于大多数优秀的孩子来说,“放养”只是表现。外人看不到在培养孩子时关键点上的精工细作,只看到任其自然发展的外在形式。

因为是朋友,我所知道的情况更多一些。

当年,孩子出生后,小李每天下班回来陪伴他玩耍;建立了非常深厚的父子感情;孩子呀呀学语时,每天指着图画书念给他听,听了两三年,这孩子经常会指着看到路边店名里有熟悉的字,兴奋的告诉大人;再是准备了一堆书籍,常讲故事给他听,偶而出差后,鼓励孩子自己去阅读。

再到后来孩子上学了。有的时候,这孩子也会偷懒,贪玩没做作业,就曾经见过他被狠狠批评可怜楚楚的样子。无论是心理学中恐惧产生的原因角度,还是训犬大师巴顿贝伦的经典训犬理论之一的竹子理论,都明确告诉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引导和训练,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小李虽然一直没有把孩子的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但这孩子的学习却从来没差过。

许多“圈养”的家庭,不让孩子做任何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太小的时候,不想吃饭,妈妈或外婆喂饭,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孩子想要什么,想尽切办法也要满足,结果是“父母还在苟且,他却在讨论诗和远方”。洗碗怕他划伤了手,扫地怕他磕着头。在外面犯了错,还一味的袒护,甚至还为此而发生冲突。长大以后,上什么兴趣班,考哪所学校,所有事情,都是由父母都安排得妥妥的。

“别人家的孩子”的“放养”,是培训孩子自己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圈养”的孩子家庭却是在溺爱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能力。

正如美国埃莉莎·麦德哈斯著的《爱和独立: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中说的那样,父母所能给孩子的,只有两份可以持续长久的遗产:一份是根,另一份是翅膀。前者是他的退路,后者是他的边界,而他能走多远,取决于这对翅膀够不够有力。

育儿期间三个最难时期(育儿模式的选择)(2)

02 身教的力量

小李其实不小,已有40多了,目前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什么都叫他小李,其实里面是有故事的。

小李是个热心人。无论左邻右舍哪家遇到困难,他总是乐呵呵的去帮忙,所有邻居也都习惯了,有事情喊他帮忙。小小李也经常参加。邻居都说,这孩子也是热心人。

小李很有亲和力。见到任何人,哪怕是陪孙子上学有时拣点塑料瓶的老奶奶,他都会主动去打个招呼。小小李,进进出出楼道,总是“叔叔好”、“阿姨好”的。邻居见到小小李,自然也习惯性的和他打个招呼。

小李很喜欢运动。邻居每次见到小李,几乎都是在他跑步锻炼的时间点上。只要有空,小李总是要去跑跑步,也只有在这个时间,小李才是属于他自己的。小小李的身影也常出现在运动场上。

......

小李教育孩子,确实没有花多少时间。只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他的孩子已是非常优秀。无论是个人品质还是学习习惯,都让人放心。

一个家庭优秀的品质,通常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这种传递,不是基因的力量,而是行为的力量。

教育孩子,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说教,在孩子小的时候,是有作用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说教的作用却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孩子有更多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不再如同幼儿时候那样容易把家长的话当成“圣旨”。

育儿期间三个最难时期(育儿模式的选择)(3)

03 培养的实质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的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份溺爱,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许多父母不敢放手,总想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对孩子过度负责是错误的理念。因为在对孩子过度负责时,家长就是在剥夺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换句话说,家长通过灌输自己的理念,过度管控孩子的行为,向孩子索取了家长自我成长的价值,而不是孩子的成长。

只有父母敢于放手,孩子才能经历到更多风雨,才能学会成长和独立。许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走弯路。其实,让孩子遇到困难,面对挫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事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树立目标、规划方向、掌握学习方法、面对挫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学习知识本身。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遭遇困境,才能磨练自制力,学会处理问题。

爱孩子是哺乳动物的本能。但是教育和培养孩子,因为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甚至有些家长都不能完全做好。

哈佛大学的学者曾经有过一项调查: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这说明,日常行为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

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甚至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家庭生活的第一位。经常以孩子学习为藉口,减少孩子本应自己完成的家务和日常事情。房间不收拾,乱的像猪窝;书包不用理,书本找不着;孩子回家如同土匪进门。慢慢就会形成责任缺失、无视规则的致命问题。

实际上,孩子承担事务的过程中,脚踏实地的去做事,不但能培养责任心,还能磨练孩子品性。即使孩子把事情做砸了,大不了重新来过。允许孩子犯错,积累人生经验,这是培养孩子致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孩子还小,他所做的事情和抉择,远没有家长认为的那么重大,更不致于有严重后果,但他参与的过程,却能影响到他的一生。如果缺少这些经历,将来需要决择时,孩子会因为没有经验而无从决断。

培养孩子的实质,不是天天耳提面命的教导,更不是代替做选择,而是放手让孩子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孩子的能力和经验,触动他的内心世界,产生内在动力,树立个人目标,并且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成长。

中国有句古话叫:“恩里生害,害里生恩”。南怀瑾如此解释: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会感觉很痛苦,但是等到他长大了,会明白这个过程对他有多大作用和影响。同样,如果家长小时候一味的溺爱,到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因为这过度的爱而遭受痛苦。

育儿期间三个最难时期(育儿模式的选择)(4)

04 把握住关键

回到开始的问题。家长们在中高考之后,讨论“放养”与“圈养”哪一种对孩子更好。

我前后花了几年的时间,了解分析许多家长所说的“放养”与“圈养”这两种说法的概念和他们所表达的意思。

在网络上搜素,“放养”与“圈养”是这样解释的:

“放养”,原义是指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涉及孩子教育时,一般的解释是:让孩子回归到更自然的成长环境中,给予孩子尽可能的自由,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减少来自成人等外部世界的管束、催逼。

“圈养”,原义是指把动物关在圈里饲养。引申到培养模式上,是指不逾越理性规则,不超越发展规律,伴随着家长、学校对孩子勉励与教导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教育模式。

而许多家长所说的“放养”,是指孩子平时根本不用家长操心,能够自觉完成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家长监督,更不会因此引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而“圈养”大致上是指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完全依靠家长的督促,甚至是在打骂威逼下才能勉强完成。

伴随“放养”与“圈养”这两种方式的,是教育孩子的“结果”:通常许多家长说“放养”,一定是某个学生的品学兼优、考上名牌大学;而说到“圈养”,一定是家长操碎了心,结果仍然是不如意。

通过调查和了解,实际上我发现,这里面是有区别的。无论是理解还是聊天时炒作的原因,家长对于“放养”与“圈养”的说法,是存在一些主观臆断的。

首先,“放养”只是表现,与放任不同。虽然不排除极少数完全是无意中暗合了培养孩子的道理,但大多数的“放养”,其实是精心设置的培养。当作为外人时,只能了解表现轻松的“放”,而对各种各样的有意识“养”,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了忽略。

其次,成功“放养”的个例背后,是大批的失败者铺就的没落。没做过调查统计,“放养”与“圈养”模式成功率不知道有多少,但身边聪明的孩子比比皆是,但其中的成功者却屈指可数。不会培养孩子,放任孩子自我发展是其中重要原因。这里面,既有“放养”理念误区,也有家长职责与能力的失衡。有的“放养”,实在是无可奈何之后的“放弃”!

再者,“圈养”也不是成败的原因。我个人认为,现在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虽然不能说“寒门出贵子”的古语已错,但让孩子完全自由发展,还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培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大,模式越来越复杂。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功,需要父母在教育、心理等方面有所了解。但实际生活中,真正有这个能力,并且能够用心的父母,占比确实不高。

育儿期间三个最难时期(育儿模式的选择)(5)

05 教育的合力

小李的孩子如此积极上进,能吃苦,会学习,知道感恩,懂得礼貌,如此多优秀的品性,汇集到孩子身上,考上了清华,只是孩子一生中的一个必然事件。

教育孩子是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而具体的承担者是老师和家长。两者在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分工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前半生中,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家长的影响和作用更大更明显。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致四弟)有“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的话。其实,不独是曾国藩,许多教子有方的家庭,都是契合了教育的宗旨和方法,让孩子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才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上的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只要孩子上了学,就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或全部或部分的放手不管,只是做一些教育孩子的保障工作。

古语也有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著名教育家冷冉也认为: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支柱。由此可见,孩子的教育是需要老师和家长配合,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同小李一样,家长要想尽到自己的责任,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参加运动的责任。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体质,才能有发展的基础。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参加锻炼,多运动。同时,锻炼身体也能够促进孩子的情绪、心理、认知的健康。

二是引导心理健康的责任。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甚至许多家长自学了心理课程,包括情绪管理、自我实现、自我认知等等,这些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习惯大部分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家庭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良好习惯包括生活、学习、作息、接人待物等各个方面,孩子养成了习惯,也造就了特有的个人气质和格调。

四是提高各种能力的责任。通常来说,提高孩子能力方面,比如学习专业知识、沟通表达、逻辑思考、团队合作等方面,更多要依赖于专业的学校和老师。但是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承当一定的责任。这些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孩子的将来取决于这些能力。

由于孩子更多时间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的成长受到家长的影响更大。家长的言行和引导,对孩子一生的品性、毅力、智力开发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现在的学校和老师更偏向于知识文化的教学。所以,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之间,通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成长的更健康。

小李孩子的成功,背后是小李长期默默人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