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1)

张相先生所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一部解说唐宋以来诗词曲中特殊语辞的工具书,适用于查阅唐、宋、金、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本书详引例证,考释辞文与用法,兼谈流变与演化,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语言学方面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工具书。全书共有正式词条537个,附目600多个,每条字词先释义后举例,总计50余万字,书前有查检“目次”,书后附有“笔画索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自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间多次重印。朱居易先生评价这本书说到“对研究韵文者说来,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日本京都大学入矢义高教授称道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划时代的成果”。还有一些介绍辞书的文章、书籍,没有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上的。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2)

张相先生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先生性情豁达,博闻强识,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是先生花费了大量心血抱病坚持完成的,一箱的稿本都用蝇头小楷誊写的十分清楚。但“疏释之事,自古为难”,更何况本书收录的多是诗词曲中的虚字、衬字、俚语、方言、土语,正如作者的自叙中所说:约当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之特殊语辞,自单字以至短语,其性质台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见习也。且先生在晚年时独自一人研究著书,有些许的疏漏是在所难免的。因而《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中,有部分释义不当之处,现摘录几条并做浅要分析如下: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3)

一、“甚”,《诗词曲语辞汇释》云“犹是也;正也,真也。词中每用以领句。与甚么之甚作怎字、何字义者异。”(中华书局出版社1953年4月第一版,卷二147页。另:以下所标页码均指中华书局1953年版)并举例解释有:

张炎《南浦》词,《春水》:“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挥曾到。”此甚字句顺承和云流出句,文气轻缓,不当以怎义何义解之。甚年年云云,犹之是年年云云也。

周密《声声慢》词,《送王圣典》:“尊前漫题《金楼》,奈芳情已逐东流。还送远,甚长安乱叶,都是闲愁。”此身甚字为正字义,言不堪送远之时,正当长安落叶纷乱,在在足以引起闲愁也。

《醉翁琴趣》,欧阳修《锦香囊》词:“一寸相思无着处,甚夜长难度。”此甚字为真字义,言真是长夜难度也。

张相先生用“是也,正也,真也”来概括“甚”字的义项和用法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甚”字在诗词曲中也常常有“很、非常”的意思。例如:

宋代诗人周敦颐《爱莲说》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我们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甚爱”也做盛爱,解释为非常喜欢。“甚番”解释为非常多。因而,这里的“甚”应该取“非常,很”这一义项。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4)

唐代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我们结合上下文和诗文的创作背景可以知道,这里的“甚愧”、“甚知”分别是“非常惭愧”、“很明白”的意思,杜甫用以表示对韦丞相知遇之恩的感激。

再如杜甫的《新安吏》诗中:“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我们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抚养甚分明”是说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长官们也会非常爱护前线战士。因而这里的“甚”字也应该解释为“非常,很”。

再如杜甫的《又呈吴郎》诗:“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我们结合上下文和诗文的创作背景可以知道,这里的“甚真”解释为“非常像是真的”,这里是杜甫用来劝说自己的吴姓亲戚不要筑起篱笆来阻止隔壁贫穷困苦的妇人来打枣。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5)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粉蝶儿 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词:“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我们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的“甚无情”的意思是说昨天夜里的一阵风雨非常无情,把园中的花吹得满地都是,就像给园林铺上了一块起着皱纹的红色地毯,因而这里的“甚”字,也是解释为“非常,很”。

二、“藉”,《诗词曲语辞汇释》云:“藉,犹顾也。”(卷五585页)并举例解释有:

元稹《放言》诗:“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扬为尘。”不藉,不顾也。

姜夔《过桐庐》诗:“横看山色仰看云,十幅风帆不藉人。记取合江江畔树,他年此处好垂纶。”义同上。言风帆行驶自快,不顾人之留恋美景,唯有他年好垂纶之处而已。

张相先生解释“藉”字时,只解释了一个义项即“犹顾也”,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也是稍有一些不全面的地方。“藉”字在诗词曲中,也常常有“凭借,依靠”、“摧残、欺凌”和“坐卧其上”的义项。例如:

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们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可以知道,此处的的意思是说蝉的鸣叫声传得远是因为它居住在高高的树上,而不是依靠着秋风。因而这里的“藉秋风”应取“凭借、依靠”的意思。

唐代诗人高适《赠别王十七管记》诗:“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这里是说希望将领们不要争抢部署的功劳,部署不应该凭借将军的威势。可见,这里的“藉”也应该取“凭借、依靠”的意思。

宋代西江月萧廷之词:“沐浴要防危险,吹嘘全藉离风。工夫还反入坤宫。火足不宜轻弄。”结合诗文内容可知,这里是说吹嘘全需要凭借离风,因而这里的“藉”也应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宋代词人李清照《满庭芳 小阁藏春》词:“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我们结合词中上下文的意思可知,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梅花虽然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旦是毕竟娇弱,也难以禁受雨水和寒风的摧残拍打。因而这里的“藉”字是“摧残”的意思。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6)

唐代诗人贯休《山中作》诗:“山为水精宫,藉花无尘埃。吟狂岳似动,笔落天琼魂。”结合诗文内容可知,这里的“藉花无尘埃”的意思应该是说“摧残花朵之后没有留下任何尘埃。”因而这里的“藉”也应该取“摧残”的意思。

宋代词人苏轼《卜算子 感旧》词:“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这里作者表达的意思是现在自己又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在一起,共同坐卧在西湖的青草上尽情的观赏美妙的风光,发现美景未发生变化,只是人在变老。这里“共藉西湖草”是说坐在西湖边上的草地上,因而“藉”应该取“坐卧其上”这一义项。

再如苏轼《浣溪沙》词:“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结合诗词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是说作者带着酒壶坐在草地上,因而这里的“藉”也应该取“坐卧其上”的意思。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7)

宋代词人张孝祥《临江仙 试问梅花何处好》词:“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偏无尘。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是作者约上好友一起去欣赏梅花,“藉草坐”也就是坐在草地上,因而这里的“藉”字也应该取坐卧其上的意思。

三、“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云:“语助词,犹着也;得也。然用法复杂,其余当随文而异其解。”(卷三326页)。并举例解释有: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驱使在”,犹云驱使得也。

韩偓《春日尽》诗:“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惆怅在”,犹云惆怅着。

王安石《华严院此君亭》诗:“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惜此根株在”犹云惜此根株哉。

黄庭坚《子瞻子由相继入侍次韵》诗:“乐天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只欠小蛮樊素在,我知造物爱公深。”此“在”字相当于耳。

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 》歌:“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江山犹郁盘,笼虎秘光彩。”此“在”字相当于矣字。

杨万里《小集食藕极嫩》诗:“比雪犹松在,无丝可得飘。”犹云犹松些。

杜甫《因许八寄江宁旻上人》:“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此“在”字相当于啊字。

白居易《因梦得酬牛相公见赠》诗:“诗酒放狂犹得在,莫欺白叟与刘君。”此“在”字相当于呢字或哩字。

陆游《秋晚书怀》诗:“却笑吾儿多事在。夜分未灭读诗灯。”此“在”字相当于也字。

根据张相先生对于“在”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语助词“在”,先生根据列举的不同诗词上下文,分别把“在”字解释成了时态助词、语气词、量词等等。这实际上已经忽略了字词的客观意义,而是把词义看成了一种临时应付上下文而产生的东西。正如先生所言“然用法复杂,其余当随文而其异解。”那么“在”字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我个人是比较认同吕叔湘先生的看法:“在字为语助,约与今呢字相当。”

四、“根脚”《诗词曲语辞汇释》云:“出身之义”(卷七771页)

张相先生将“根脚”解释为出身之义,这一说法是非常笼统的。其实,家世、成分、资历等说法都于出身意思相近,但是我们应该结合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具体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确切的说法。例如张相先生所举的例子:

《西厢记》五本三折白:“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这里的“根脚“”解释为“身世”便更为适合,如果取“出身”的意思,这句话就成了“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出身”,一句话里出现两个出身,显然是不符合修辞学贵在变化的要求的。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8)

刘时中散套[端正好]《上高监司》二:“那问他无根脚,只要肯出头颅,扛扶着便补。”这里的“根脚”最适宜解释为“资历”,意思即是“哪管他有没有资历”。这里如果解释为“出身”,则文义上是完全不通的。

此外,“根脚”一词还有其他两个义项,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均没有提到:一是“根脚”即指“根”,是“根脚”的本义。如无名氏《抱妆盒》:“御园中百花斗争开,另巍巍将根脚儿培栽。”其二,“根脚”也指同族亲戚。如关汉卿《拜月亭》三:“这般这,俺父母多宗派,您昆仲无枝叶。从今后休从俺爷娘家根脚排,只做俺儿夫家亲眷者。这里的“根脚”与“亲眷”互文为义,根脚,也就是亲眷。张相先生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把根脚解释为出身,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五、“年时”,《诗词曲语辞汇释》云:“年时,犹云当年或那时也。”(卷六790页)。

《诗词曲语辞汇释》以“当年”、“那时”来解释“年时”不是特别确切。“当年”可以指过去的一年,也可以指前两年、前三年甚至前若干年,是个泛指的时间词,没有确定的哪一年。而“年时”实际上是单指“去年”,是个特指的时间词。比如:

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驻马听》:“多绪多情,病身躯憔悴损;闲愁闲闷,将柳带结同心。瘦岩岩宽褪了绛绡裙,羞答答恐怕他邻姬问。若道伤春,今年更比年时甚。”

元代词人卢挚《清平乐》词:“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越调 天净沙 闲居》:“年时尚觉平安,今年徒恁衰残,更着十年试看 。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9)

这些作品中的“年时”一词出现时均是与“今年”相对应,极言短暂一年里所发生的物是人非般的变化,显然,这里的“年时”的意思应该是特指“去年”之意。尤其是在戏曲之中,放在上下文里面,“年时”只能特指“去年”,以“当年”或者“过去”来解释,虽然文义通顺,旦却与上下文不相符合。“年时”作为宋元时代的通用词至今还保留在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方言之中,在口语中,又转音为“年四”或者“年生”,但都是确指“去年”。因为此说法在现今的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所以学者们解释起来费劲周折。

此外,“年时”还有一个义项是指“年头、年景或年成”。例如无名氏杂剧《风雨像声货郎旦》“正遇着美遨游融和的天气,更兼着没烦恼丰稔的年时。有谁人不想快平生志。”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不则一日,到了山西潞州高平县下马村那边,正是丰稔年时,诸般买卖好做,就租个富户人家的房子住下了。”这里的“年时”前都有丰稔来形容,显然应该取“年景、年成”的意思。

古诗词随笔(诗词曲语辞之百味)(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