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说明:2020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典例导引】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鉴赏诗歌的形象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泛指'文学家')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还记得苏轼曾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雄健的身姿展现出无比的豪情;也读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衬出了断肠人落寞的身影;还有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彰显了文人孤傲的气质。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形象,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情节为依据。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①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②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①〔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 ②〔儒先〕指叶天经。
〖诗意赏析〗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甲科进士。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首联写早春二月冰消雪融,溪水已涨,尽向东流。这里透露出春的气息,也自然地引起了怀友访友的下文。颔联上句写客里光阴,吟诗度日;下句写杏花系心,雨声存念。和谐随意,清淡隽永。颔联写己,颈联转而写友,己中有友,友中有己,二者交相为用,以见出心灵的相契。颈联充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了解和体贴,从而暗扣诗题中的"怀"字。尾联顺势而下,又切诗题中的"访"字。妙在诗人并不实写"访",而是以虚笔写到意动为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纶巾",用丝带做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制作的外衣。"纶巾鹤氅"为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细读全诗,诗人之"怀"与"访",皆与禅有关。冬之雪花、春之杏花,均是自己与友人悟禅之物;宁静洒脱,轻灵爽快之禅悦,也都融于"怀"与"访"中。
题: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审题。题目明确指出是要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要求概括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只要有观点就行。(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
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
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对诗中的一事一物分别作评论再归纳概括。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
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答题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意赏析〗
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题: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
1.审题。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该题用的"鉴赏",而不是如前一题题干用"概括",意味着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概括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如此还不够。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查的问题。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一点上失分。
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菊"这一传统意象,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
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
[解题指津]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题型2] 鉴赏事物形象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风、蝉、竹、柳絮等)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特定主旨的诗歌。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等等。
[答题示例3]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诗意赏析〗
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本诗借菊抒怀。首联写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点明野菊不与骚人作"夕餐"的落英,更何况是在重阳节时"随流俗"作为观赏的对象呢?表现了野菊的不迎合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品性。颔联写野菊之"野","在野有幽色"突出其生长的环境。她生长出野里,本自不媚俗。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她散发幽香,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其香气,即无论有人无人,香者自香,香远益清。"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天色已晚,相逢山野,于是,忙折"一枝黄"。作者不用"花"而用"黄",这样写,既点明了"花"之意,亦表现了花之色,含蕴更加丰富,且"黄"与上句的"碧"形成对比映衬,更有表现力。野菊应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犹向陶翁觅宠光",再次化用陶潜的典故,使诗意含蓄蕴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的陶潜采菊东篱,悠然自得;今天的杨万里亦借野菊,表现了其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志趣。
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1.审题。"怎样的形象",就是要概括野菊的特点,但有范围限制,仅就颔联而言,不要波及全篇。
2.要明确诗中所描绘物象的特征。颔联"在野有幽色"、不为"无人减妙香",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
3.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题指津]
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等),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鉴赏也要从"形"入手。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因此,必须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
3.写作技巧: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所以,要从"形"到"神"体味所咏之"物",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道理、抒发的情感.
[题型3] 鉴赏景物形象
"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可视为一组"意象群","意象群"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人,有时也是景物中的重要元素;特定的人,也可视为诗歌中的"意象"。——编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景物形象命制的试题,常见的考题可分为四类:考查意象内涵、感受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分析写景作用。
景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
1.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为更形象生动;比拟的作用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2.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3.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4.色彩渲染(绘色绘声绘形或多种感官相结合)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想的感伤。
5.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6.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一)考查意象内涵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答题示例4]
[201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城 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诗意赏析〗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某年的一个暮春,秦观怀人伤别,作此词抒写别恨。
"西城杨柳弄春柔"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因此便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漂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下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少年既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既得之,患失之。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根本原因。此悠悠长恨,词人当然将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写法,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尽皆汇成一江春水,滔滔不绝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感情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的,水到渠成。此句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题: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1.审题。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二是"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要注意前一要求只是"概括",无需分析鉴赏。
2.明晰"杨柳""飞絮"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寓男女离别之情;飞絮,代指暮春时节,暗寓青春流逝。
3.由意象而觅词意,即全词的情感:青春欢情易逝,遗恨江水难消。
4.组织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第二问)表达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解题指津]
1.找到相关诗句,体悟意象内涵,并根据具体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2.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3.指出指定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高考直通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答案】从年轻美丽、性格活泼、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等角度概括。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本诗中开头两句"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描写环境,交代了镜湖女的身份,她是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第三句"女儿妆面花样红"是外貌描写,反映出镜湖女年轻美丽。第四句"小伞翻翻乱荷叶"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写出镜湖女头顶荷叶在湖中辛勤忙碌的样子,表现出她的勤劳。"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写出镜湖女劳动归来快乐的样子,表现出她们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展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表现出她们活泼好动的性格,富有生活情趣。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 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兰、蕙、菊都
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分析意象特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本题考生要想准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一方面要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内涵,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另一方面,根据注释②可知,"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都是高洁的象征,"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的意思是自己贞洁的情操好比兰蕙,刚毅正直好比秋菊。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案】本诗描写了姿色淡雅、香气清馨、不慕赏识、孤高脱俗的野菊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野菊的,运用了哪些手法;其次,要抓关键词来分析。考生通过分析可知,"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意思是"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颔联是通过描写野菊的品性来赞颂野菊、塑造野菊的形象的。颔联写生于山野的野菊色泽清淡、香气清馨,并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充分体现了野菊的高洁、恬淡。
9.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拟人、对比。 将"菊"拟人化,同时有意将"野菊"与"菊花"对比,写出野菊花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向诗人邀宠,以取得吟赏的荣光,以突出野菊不邀宠争光的品行。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由"花应冷笑东篱族"句中的"冷笑"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菊人的情态;此外,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野菊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作者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最后,尾联化用了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诗句,意思是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表明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可看出野菊高洁的志向,超凡脱俗的品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指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答案 诗中的"狂夫"穷困潦倒,但放达乐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欣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赏析】
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从"万里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诗人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句意,引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而这又是一个斜风细雨的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这就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这就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对"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简要赏析。"何时共泛春溪月"运用想象手法,答题时,先指出这一手法,然后描述这一句所表现的画面,运用想象手法,写思妇由眼前的情景想着何时才能和情郎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的情景,然后指出这一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最后指出通过这幅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这种画面和意境是思妇想象出来,是思妇内心所向往的,所以这幅思妇想象出来心之向往的画面,充分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译文】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
白云安静地漂浮,江水闲适地流动,一声横笛,笛音幽怨空灵,凝滞在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江边堤岸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
【赏析】
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几类小曲。上阕追忆往日的幽会,刻画女子娇慎佯羞的形象,情意婉转但遣词造句问并不让人觉得刻意雕琢。
"背立盈盈故作羞"的"盈盈"二字的确是灵动精巧,将词中女主人公的风姿、仪态之美妙动人浓缩在其中。《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这里用"盈盈"二字,也体现出词中女主人公与《古诗十九首》中这位娇美、轻盈、光彩照人的女子一样的形象。"手按梅蕊打肩头"是极能体现纳兰词风的一句化用。女子纤纤素手揉碎了梅蕊,抛向情郎肩头,嗔怪之情与娇羞之态相融,旖旎万分。上阕四句,酷似李煜词"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晓妆初过》)所描绘的情景,而在香艳中更觉清新,在婉丽处又现俊逸。
下阕写眼见耳闻之景,淡淡之云与悠悠之水,伴和着耳畔的笛声,更烘托出离恨的凄苦。"一片横笛锁空楼"写笛声萦绕在空寂的阁楼中。一个"锁"字形容笛声不绝,仿佛凝滞。笛声与梅花,向来是诗词中道尽凄清的意象,观梅闻笛,便勾起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感情。唐朝崔道融就有《梅花》一诗:"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笛声总是清冷空幽的,而此时又是离别在即,相见无期,让人怎能不满心愁绪。结句以虚笔勾画了一幅月夜春泛的美妙图画,并以此虚设之景,进一步抒发了离恨的心曲。"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想象中的良辰美景,更衬得当下的离别之苦不堪忍受。
古时不比如今,车行不便,一别之后有可能就是余生难再相见,时间,距离,生死,在情比金坚这样的刁难前也都只能面对。纵是帝王,李煜也要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放之纳兰,更是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