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来到广东惠州游览,你肯定会选择去看美丽西湖主景区,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偏僻一隅的丰湖。而丰湖公园内却静静伫立着邓演达像和仲元亭,亭像静如其人,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在惠州,对于国共合作时期的代表人物邓演达可谓家户喻晓,而对于邓仲元这位先烈,世人可能很陌生。我在采写长篇传记《碧血丹心--邓演达传》时,被这同宗两忠烈的爱国情怀和光辉事迹所感动。邓仲元比邓演达年长九岁,同为惠州人。同宗情乡土谊使他们相知相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虽不是同年同月生,却在同岁为国捐躯。

父辈情缘双邓相识

邓仲元(1886—1922),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清朝末年,7岁的邓仲元随父亲邓金生(又名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邓演达(1895年1931年),字择生,1895年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原籍也是广东梅县区丙村镇)。邓仲元比邓演达年长九岁,而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乃一方名士,邓仲元的父亲邓金生为一普通商人,因乡土及同宗情缘,1895年2月的一天,邓镜人正在翻阅严复的《天演论》,正为妻子即将分娩的孩子取名而犯愁。邓金生牵着年仅九岁的邓仲元,从淡水墟镇慕名到三栋鹿颈村拜访邓镜人。邓金生和邓镜人对当时风云变幻的认识不谋而合,聊得很是投缘。二人寒睻之后,邓金生于是将九岁儿子邓仲元也推介给邓镜人。邓镜人见邓仲元机智聪颖,甚是惹人喜爱,说道:“拙荆即将生产,但小儿名字,一直未定,今遇乡贤,望祈赐名”。

邓金生也很豪爽,笑着说:“蒙兄不弃,愿为此好。”

邓金生略作沉吟,问道:“兄台可有读严复的《天演论》?”

邓镜人说:“对此我爱不释手。”

邓金生说:“既然都有读,令郎的名字我们或是不谋而合,不如大家写在纸上,到时打开一起看,亦不失为一件雅事。”

于是二人各自打开纸笔,写了起来。打开一看,两人写的都是邓演达,字择生六个大字。邓金生与邓镜人拊掌而笑,说道:“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邓演达在惠州抗日(邓演达和邓仲元)(1)

邓金生与邓镜人在鹿颈村小住几日,期间相谈甚欢,因而少年邓仲元与邓镜人得以相识,邓演达的名字也深深地印记在邓仲元的脑海中。名字取义,既表达了父辈当时对进化论的信仰和对于“新学”的向往,也表示了父辈希望孩儿们参与社会竞争,拼搏而有所作为,效命疆场的愿望。

邓仲元心系演达成才

惠阳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生,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邓金生带邓仲元与同宗长辈邓镜人相识后,邓仲元深受邓镜人的影响,果真践行了“效命疆场”的誓言。邓仲元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追随孙中山南征北战,虽略有所成,但败多胜少。邓仲元曾多次回乡拜会同宗长辈邓镜人,并顺便看望年少的邓演达。并在孙中山创办广东陆军小学堂之际,邓仲元奉命回乡,来到崇雅中学招募有为青年,看中了果敢敏捷的邓演达。

邓演达在惠州抗日(邓演达和邓仲元)(2)

几经周折,邓演达与兄长邓演存于1909年双双顺利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学习。在邓仲元爱护栽培下,邓演达的军事文化知识大有长进,视野也逐步开阔。经邓仲元的教导鼓励,外加自己的勤奋聪颖,邓演达很快在学员中脱颖而出,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1911年4月,经邓演达再三恳求,邓仲元命他与学校其它同盟会会员一块参加黄花岗起义。但未及出门,因广州起义失败而不得不放下枪支,重返课堂。

邓仲元见邓演达革命意志坚定,决定让他参加潮汕起义,经受战斗烽火的历练。邓演达没有让邓仲元失望,他去了黄顺和统领的民军当教官,将此支部队训练成民军的精锐部队。后又在邓仲元的推介下,邓演达带领的民军被编入广东北伐军。

经过北伐的历练和邓仲元的熏陶,邓演达对中国社会形势有了更清楚地认识,毅然作为插班生入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13年夏,邓演达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在邓仲元引荐下,与叶挺一块入读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7年2月,邓演达与叶挺等顺利地完成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的学习。经过严格考核,邓演达与叶挺等一起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经过高等军校两年深造,邓演达与叶挺于1919年2月毕业。1920年春,应邓仲元之召,邓演达来到福建漳州援闽粵军,此支劲旅是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的基本部队。

双邓携手整训粤军

1920年秋,粤军由闽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陆荣廷势力,使广东成为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后,邓仲元奉命以参谋长兼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其时,粤军官兵素质参差不齐,并有诸多恶习,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为改造旧式军队,提高官兵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素养,使之成为先进的革命武装力量,邓仲元决定提拔邓演达为师司令部少校参谋,专司编练工作。

邓演达首先从建立官兵感情和改善官兵生活入手,以实施军官教育为内容,将各部队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分批轮流进行短期训练,使之认识革命的政治目的与革命军人的职责,同时授以现代的军事技术;在半年多时间内,第一师绝大部分军官、军士都大大改变了面貌,懂得了革命的政治基本目的和意义,掌握了现代的军事基本技术知识。由于他们在各团营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全师官兵的纪律与生活习惯,都有了显著的转变,逐渐清除旧时的恶习,战斗能力亦大大加强。邓演达治军严谨,英勇善战。在粤军第一师时,他协助师长邓仲元整饬军纪、训练军官,彻底改变部队气质,使其能负担革命的职责,成为粤军的楷模。而后来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曾说过:“没有邓仲元师长的伟大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粤军第一师,并成为其他部队的模范;没有邓演达同志的忠贞和热诚,也没有巩固的第一师,并坚定地为革命事业效命。”

邓演达在惠州抗日(邓演达和邓仲元)(3)

2019年12月29日,周后运(左)向驻惠某部狼牙山五壮士连赠送《碧血丹心--邓演达传》等书籍。

邓演达秉承仲元风范

1922年3月21日,孙中山的股肱、骁勇善战粤军第一师师长邓仲元(邓铿)在广州白云路被暗杀。身中两弹的邓仲元被抬进长堤路中法韬美医院抢救, 此时的邓仲元已隐隐感觉到性命难保,他对邓演达等人说:“一定要保住一师,一师的旗帜不能倒,它是支持孙中山革命武装斗争最基本的力量,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邓仲元弱冠从戎,后成一代名将。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领衔粤军第一师,威震全国,叶挺、蒋光鼐、蔡廷锴等著名将领也均出自其门下;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功绩卓著。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

邓仲元在医院治伤期间,邓演达不离左右,一直守候在病床前,和嫂夫人一起叫喊医生,拿药用药。

住院的第二天,邓仲元时而昏迷,时而醒来,他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一次苏醒后,对邓演达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师的官兵要坚守岗位,不要让他们来看我,以免误了大事,以后一师师长的人选一定在一师中产生。”

邓演达安慰邓仲元,情同手足;邓仲元声音微弱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教仁、朱执信都已经为革命慷慨捐躯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我死了以后,你们要节哀,丧事从简,要千方百计保住一师这革命的火种。你是个很有作为很有胆识的人,一定要紧跟孙中山,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临死前说认识凶手,却不肯说出来,遂成为历史悬案。

邓仲元救治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6岁,邓仲元之死在广东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 3月29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

邓演达没有辜负邓仲元的厚望,追随并践行孙中心的救国救民理想,一代军事英才从此走上了中国现代史的舞台。邓演达1924年5月出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并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在名利权贵面前,秉承家国情怀,誓死继承孙中山遗志。1931年8月在上海被蒋介石党羽逮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枪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也年仅3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仲元、邓演达二人均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同乡同宗情使他们相知相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虽不是同年同月生,却在同岁为国捐躯。他俩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更多的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邓演达在惠州抗日(邓演达和邓仲元)(4)

周后运在邓演达纪念园留影

作者周后运简介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洞口县政协委员,为蔡锷、邓演达、袁也烈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专家,曾从事法学和新闻研究,兼任湘粤两省多个党政部门专家顾问及监督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