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盾:运河古韵——海宁市长安镇长陆皮影戏团的故事

海宁的西部中心、运河古镇长安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厚。清代康熙年间,查岐昌所著的《古盐官曲》一书中,就有"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的诗句,描述的就是流行于长安一带的皮影戏唱腔。

据传说,皮影戏源于河南,南宋时传入浙江,以海宁一带最为盛行。海宁皮影戏班总的格局基本相同,但唱腔不同,流派颇多。在长安演唱的以昆腔、海盐腔居多,其中融合"乱弹"、"高腔"、"弋阳腔"等地方曲调。

沈金松就是长安一带皮影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据《长安镇志》记载:沈金松亦名沈鲸松,为皮影演技艺术家,早年求师学皮影,20世纪30年代创立皮影戏班子进行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戏班停演。新中国成立后,沈金松和皮影艺人们组建的戏班迎更是走进了上海和北京。

运河的传承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1)

长安地处运河要道,自古以来集市繁华,百姓生活富足。在农村地区,但凡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皮影戏班去唱上几出。如农户为了祈求蚕茧丰收,每年春季养蚕前,蚕农都会一家或几家联合,邀请皮影戏班子到蚕房演一场"蚕花戏",以表示"暖房"。戏演完后,主人家要将用作银幕的棉纸揭下来,贴在蚕匾上,祈盼当年能"蚕花二十四分"(蚕茧最好的收成称二十四分)。如果当年的蚕茧收成好,还会邀请戏班再来演一场,庆祝丰收。农闲时,也会有戏班在庙台或茶店进行演出。在这种市场驱动下,当时的皮影戏班非常吃香。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沈金松与魏柏荣等皮影艺人组建的皮影戏班赴各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们的喜爱,十分火热。1954年,沈金松所在皮影戏班赴上海,在上海大世界演出(当时称为人民游乐场)演出,不但受到了广大上海观众的欢迎,还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毅元帅亲切接见。

1955年,沈金松所在的皮影戏班进京汇报演出。在京演出时,沈金松做上手、魏伯荣做下手,演出的剧目为《闹龙宫》、《火焰山》。这次赴京演出,将我国南方的皮影艺术展现给了首都人民。当时的周恩来总理观看了沈金松他们精湛的皮影表演,还亲切接见了沈金松等参演人员。期间还流传出这样一个故事:观看了皮影戏后,善于谈吐的周总理风趣的问道:为什么观众们在屏幕前只能看到皮影戏偶的一只眼睛(即只能看到戏偶的侧面而看不到正面)?沈金松微笑的回答道:因为屏幕左右,就是戏偶人物的前后,戏偶人物要直走,而不能横着走,所以观众只能看到戏偶侧面。周总理听后哈哈大笑,觉得确有其理!关于观看皮影,还有一句谚语表达了它的特别之处:"双眼看一眼,六尺观一尺"。意思是:身高六尺左右的成人观众,用两只眼观看长度约为一尺,只有一只眼的皮影戏偶。

运河的传承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2)

1956年,浙江省成立皮影戏剧团,其中就以海宁籍团员为主,而当中长安人士就有沈氏父子三人,即父亲沈金松,儿子沈祖兴、沈祖良。在浙江皮影剧团工作期间,沈金松不但痴心于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为了取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对灯光照明也进行了创新。沈金松和我省曲艺老专家施振眉一起,根据医院手术无影灯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演出照明时的无影灯,大大提升了演出时银幕的美观效果,避免了演出时操作棒也会投影在银幕的这一弊端。

后浙江省皮影剧团解散,但沈金松父子三人觉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于是发动起身边的爱好者,自己组建起了皮影班子,因为成员都是长安陆泽村人氏,于是皮影戏班子就取名为长陆皮影戏剧团。长陆皮影戏剧团成立后,演出十分频繁,场面火爆。虽然当时的交通不是很便利,但剧团演出的地点遍及杭州、嘉兴、余杭、德清、桐乡、海盐等海宁周边的许多地区。剧团的演出队伍也从一班人马扩大到数班、每班有七八人的演出团体。"长安佳子弟"的"弋阳腔"在杭嘉湖平原上声名远播!

运河的传承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3)

文革开始后,曲艺演出受到很大影响,海宁的各个皮影戏团也逐渐停演,长陆皮影戏剧团却依旧坚持着演出。但由于受当时相关政策的制约,长陆皮影戏剧团的演出仅限于附近乡村。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文化厅的曲艺专家施振眉,来长安镇陆泽村访问,看到长陆皮影戏团还在坚持演出,备受感动。于是施振眉老师便为长陆皮影戏团在浙江省文化厅开了一张介绍信,以便于剧团去更远的地方演出。有了浙江省文化厅的介绍信,长陆皮影戏团恢复了在杭嘉湖平原的巡演,但演出剧目已经从传统历史剧换成了样板戏,戏目有《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红灯记》等。

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包产到户。长陆皮影戏团的成员也渐渐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戏团的演出逐渐停息。210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长安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深入挖掘运河的历史文化,了解到了长陆皮影戏剧团的故事。2015年,长安镇陆泽村决定重建皮影剧团。在长陆皮影戏团的老联络员吴福祥奔走联系下,长陆皮影戏团被重新组建了起来。剧团中共有11名成员,其中九名是沈金松的后人,包括他的儿子、孙子、外孙、外孙女等。2016年3月3日,重建后的长陆皮影戏团在长安首演,引起了轰动,皮影戏也被长安列入了送戏下乡项目。

丝竹声喧,光影舞动,在新时代的春风下,长陆皮影戏团又一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运河的传承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4)

作者:海宁市文化馆长安镇分馆 吴盾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