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一场戊戌变法震动全国,至今仍是史学热门话题。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4月10日,德国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法兰克福报》指派,从意大利热亚那港出发,对中国进行采访。

德国著名记者(跟着一个德国记者)(1)

戈德曼以记者的敏锐和作家的文笔,记录下香港、广州、上海、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等晚清城市的风情,颇有画面感。这些文字汇集成《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中译本近日首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戈德曼乘坐的德国“普鲁士号”远航机械船出发后,穿越地中海,经由埃及、苏伊士运河、亚丁湾,远航至欧洲式东方新城——新加坡。而后,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一直深入到中国腹地,进行详尽考察。途中,他先后采访了时任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长王存善、上海道台蔡钧。从上海又沿长江乘船而下,在镇江、汉口、武昌等地停留。

在汉口,戈德曼参观了欧洲在中国内地建立的商业机构与修道院。在武昌,考察了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聘德国教官主持训练的新式军队。在胶州湾的青岛、威海、芝罘(烟台)等地,深入探访了刚刚纳入德国租界的胶州地区。

戈德曼此行所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人物颇多。在烟台,他与原清政府驻欧洲外交官陈季同相遇。这是一位曾在欧洲大力推广中国文化的近代史重要人物。在天津,他采访了清政府的陆军总领、直隶总督荣禄。在北京,他拜访了刚刚下野的李鸿章。他对中国民间和中国老百姓的认可度也很高,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

尤为可贵的是,在书中,戈德曼对他所接触到的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当时曾预言:上海会以数十年的努力,成为东方一座伟大的城市。这个预言如今成为现实。

在书中,戈德曼也以记者的客观,披露了最初中国铁路规划过程中,欧洲列强资本竞争的内幕,以及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相融相斥的情况和列强之间的利益纷争。

时隔百年,这本书能够被发现、翻译、出版,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甚至有网友将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马可·波罗游记》、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相比较,认为是外国人写中国的图书中的佼佼者。

保罗·戈德曼作为德国记者,对中国是持友好态度的,在反对纳粹等重大历史问题上,他的立场和气节也是令人赞赏的。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这本书中,他毕竟是站在德国的视角看中国的,有时候难免流露出一些种族的傲慢,甚至偶尔会有殖民者的口吻。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局限。

读史以明志。放眼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灾多难的古老中国终于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厄运,迎来了崭新而令人振奋的局面。中国与世界,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我们需要历史的沟通、文化的沟通,需要消除偏见,需要相互尊重。这也是这样一部史料著作在今天出版的另一种价值和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