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士兵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这样悲壮的场景,让大家对战士们敬佩不已。其实,真实的战场上也有这样的战士,1979年,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不仅消灭了敌人,自己也侥幸活了下来,他就是何学高。

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2)

1956年,何学高出生于湖南北部常德的一户农家,虽然出生在新中国,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生活条件还很差,懂事的何学高,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小小年纪便帮着父母下地干活,喂猪养鸡,为生计奔忙。

 因为长期在艰苦条件中生活,长大后的何学高,身高只有1米58,远低于同龄人,虽然如此,但何学高却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1976年,部队去他的家乡征兵,20岁的何学高踊跃报名,当时,征兵的标准是1米55,刚刚达到及格线的何学高,幸运地被征召入伍,成为365团5连五班的战士。

1979年2月17日,随着《人民日报》一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发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在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和西线总指挥杨得志的率领下,正式打响。

2月19日凌晨,阴雾蒙蒙,寒气逼人。驻守在朔江南山的越军,凭借着重峦叠嶂形成的天险和多层次的工事,组成严密的火网,封锁着通往高平的咽喉要道。

解放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三六五团二营五连接到上级命令:迅速拔掉敌人固守的要点——朔江南山592高地。

“同志们,现在是祖国人民用到我们这把老虎钳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虎口拔牙,为大部队攻占朔江创造条件!”

指导员郑桂球简短有力的动员,让战士们心中升腾起来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了

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3)

2排作为突击队,4班和5班从左右两侧包抄。然而战场上瞬息万变,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战场上硝烟滚滚,4班突击队走反了方向,何学高则带着的5班成功迂回到右侧,在距离越军战壕20多米的位置,何学高和队员一起把手雷扔了上去。

战壕的越军被炸懵了,何学高带着队员迅速冲进战壕解决了残敌,队员一个也没有受伤,何学高带着队员继续向主峰攻击,突然发现敌人在主峰布置的有一挺高射机枪。

几个战士在一起,在前方,敌军不断地扫荡着,一时之间,战斗的第一轮攻势开始。看到战士们久攻不下,而已经23岁的何学高很是气愤。他想着该如何将这个火力点给消灭掉,既然总有牺牲,何学高开始抱着炸药包向前冲去,子弹不断扫射在何学高的周围,但他丝毫没有畏惧。战士们不想何学高这么去送死,硬生生将他拦截了下来,退回了战地,在丛林之中,战士们缓缓前进,敌人的机枪仍然扫射个不停,

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4)

这颗毒牙不除,大部队难以前进,还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在此。把一切看在眼里的何学高没有多想,他依靠自己过硬的军事素养,非常隐蔽地匍匐到距离机枪不足十米的地方,拉响手雷扔了过去,手雷投至目标,机枪被炸毁,操控机枪的敌人机枪手也被炸死。

旁边的树林里突然窜出了一名敌人,将他死死抱住。这时,另一名敌人从高地一跃而下,将他扑倒在地,想要活捉何学高。

何学高无法动弹,奋力想挣脱出他们的束缚,但是一时之间怎么也挣脱不了,三个人都狠狠地扑倒在了地上。敌军还用爆破筒砸他的头部,用手掌掐他脖颈,让他被打得眼冒金星,丧失抵抗力。

无奈何学高左手负伤使不上劲,后脑勺被越军用爆破筒撞得鲜血直流,就在危机关头他下定决心,然后拉响手雷同归于尽。

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5)

手榴弹炸响了,硝烟散尽,两个敌人一命呜呼,但是何学高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来由于两个魁梧的敌人一直压在何学高身上,当手榴弹爆炸时,何学高就像被两个肉体防弹衣保护着,所以幸免于难。

等到伍贵率领的五连战士赶到之时,却发现何学高没有断气,何学高随即被送到战地医院进行抢救,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过何学高的右手被炸掉一截,左手手掌也炸烂了,但是这依旧是一个战场奇迹,令人欣喜。

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6)

消息传到指挥部,团长激动地连声称赞说:“英雄!英雄!这名身高只有一米五八的战士,却是战场上的巨人,他就是‘活着的杨根思’!”

最终,战友们成功拿下火力点,跟随大部队攻占了三个高地,歼灭二十八名敌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79年9月17日,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颁发“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越战4号桥反伏击战 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7)

至1982年,何学高还被广州军区授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年后,何学高退休,但战友们都没有忘记他,现如今何学高生活平静,承膝下之欢,也是人间的一大美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