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

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为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代表作《荀子》。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否认天赋道德,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改善的影响,《劝学》是其思想的突出代表。

度体书法也称度学书法,由度学创始人李云飞创造。度体书法源自李云飞得竹之灵感,每一笔划如同风中飘荡的竹叶,潇洒自然,自成一体。度体书法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人物一体、书画一体”的新境界。今用度体书法再现荀子《劝学》中的一则经典句典,别有一番情趣!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李云飞书法作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作品内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赏析: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