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吐蕃王朝的崩溃!

公元9世纪中,随着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死亡,一场吐蕃内部长时间积累下的分裂内乱骤然爆发。内乱表面上朗达玛两子(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争位,实则是吐蕃立国后崇佛政策(代表新兴宗教贵族利益)与传统信仰-苯教(代表吐蕃传统贵族利益)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场王朝上层的争斗意外削弱了帝国的威信与统治力,让深受吐蕃贵族压迫的下层奴隶平民找到了反抗吐蕃统治的宣泄口。

在吐蕃本部,以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为首的奴隶起义军迅速席卷吐蕃王朝核心的拉萨地区,近乎毁灭了吐蕃王朝的统治核心。而在吐蕃东北地区则是声势浩大浑末起义军则彻底击溃了强悍的吐蕃边军,让居于沙州的汉族领袖张议潮觅得反正之机一举光复河湟。内斗和叛乱之下,昔日庞大的吐蕃帝国彻底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崩溃局面。覆巢之下无完卵,一部分吐蕃王室在如此局面之下自然为求自保而四散奔逃。那么何处才是容身之地呢?显然最富饶的东部地区已无他们的立足之处,唯有尚忠于吐蕃王室的西部才是安生立命之处。于是在帝国崩溃军阀割据的乱局之中,朗达玛重孙吉德尼玛滚率亲随西奔阿里布让并在当地忠于王室的土王支持下称王建国古格,由此神秘的古格王朝及其后裔阿里三围(普兰、古格、拉达克)的传奇故事开启了!

吐蕃王朝时期的拉萨(避世之下的独立发展)(1)

古格遗迹

古格王国:为避免重蹈覆辙的分裂与最终的消亡!

古格王国,作为吐蕃赞普直系后裔吉德尼玛滚创立的国度,它是阿里三国一切的源头。作为古格王国的创立者,在拉萨见识到王室成员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王朝覆灭遭难的吉德尼玛滚从立国之初便竭力避免拉萨的悲剧重演。于是就在吉德尼玛滚自知天命已到之前便做出了一个奠定厚实阿里三国存在的决定—分封。吐蕃王朝缘何崩溃?无非就是争夺最高的那个赞普位置,那如果将这个位置增加那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了。的确这是解决争位问题线性思考下的答案,而且好在吉德尼玛滚子嗣并不多,因此这个解决方案对于当时的古格王国尚能接受。于是弥留之际的吉德尼玛滚将王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三子,其中长子吉德日巴衮得玛尔域(即今拉达克一带)建国拉达克,次子次子扎西德衮据普兰建普兰王国,三子德祖衮承本部象雄(即玛尔河流域南部桑嘎、卡尔夏一带)延续古格王国,由此阿里三围诞生。

三国师出同源同时皆又信奉藏传佛教,因此三国在较长的一段保持了稳定。血脉的力量虽强但终究抵挡不住时间的侵蚀,随着三国王室传承的代数递增,原本紧密的三国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率先遭遇覆灭厄运的是建国在孔雀河畔又被称为孔雀王国的普兰王国。有感于祖先分封削弱王国实力,在数代后某一任古格国王按耐不住出兵灭亡普兰一举吞并孔雀河流域。由于藏地自吐蕃王朝崩溃后缺失连续的历史典籍,因此我们无从得知普兰王国具体灭亡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灭亡一定是早于古格王国的。那么很显然,下一个覆灭的自然是古格王国。17世纪中,古格王国发生内乱,第十六代古格王弟不智地向同宗的拉达克王国求援。彼时的拉达克早已窥觊古格良久,得到求援信的拉达克大军直接攻入象雄河畔的古格王都,就此古格覆灭分裂七百余年的阿里三围再次一统。

吐蕃王朝时期的拉萨(避世之下的独立发展)(2)

古格王都遗址

‬拉达克王国:孤独的传承者无奈走向末路!

汉族政权稳固传承的传统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率先成年,比幼子更富有阅历自然是继承王国的首选。放在古格王国,似乎冥冥之中预示着长子继位的正确性。出于避免重蹈吐蕃王朝因内斗而覆灭的命运,古格开国之君吉德尼玛滚分封诸子的决策的确是成功的,但却也预示了日后三国内斗直至一统的必然结局。阿里三围长子建国拉达克,位于三国最外侧直面周边异族政权。拉达克立国之初外部环境尚可,当时古印度地区的佛教实力依然雄厚,因此相同信仰之下古印度北部各国不但不敌视反而主动派遣(或应邀派出)高僧进入拉达克宣扬佛教。这种直接的交流让拉达克王国的地位陡然提高,它不再是御敌的“长城”,而是沟通的“桥梁”。这种意外的转变让拉达克王族愈发觉得自己应该是古格王朝正统继承者。不过奈何高原之上百姓稀少,拉达克虽有心但的确无实力发动一统。然而时间永远是改变现状的“最佳良药”。

12世纪起,随着伊斯兰教异族侵入印度次大陆以及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吸收佛教理论重新崛起后,拉达克王国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地位迅速恶化再次沦为边疆长城的拉达克王国自然不能容忍古格王国坐拥舒适的孔雀河-象雄河流域的土地。于是一场必然的统一战争蓄势待发,只差一个时机。很快这个时机到来了!16世纪中,古格王国发生贵族内乱,情急下王弟天真地向同宗之拉达克王国求援。早已按耐不住的拉达克王国迅速出兵攻入古格,一举覆灭古格王朝,完成了近八百年的轮回-统一。然而重新统一旧日古格王朝故土的拉达克王国能够高枕无忧了吗?并不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已深入拉达克王国的内部“肌体”,大量改宗信仰伊斯兰教的底层民众成为了王国内部最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因素最终在19世纪中在由穆斯林士兵组成的外国入侵军(茶谟军队)的攻击下爆发,拉达克因此亡国。传承近千年,拉达克最终没能守住吐蕃赞普的最后一丝血脉而走向末路。那么拉达克之亡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吐蕃王朝时期的拉萨(避世之下的独立发展)(3)

列城远景

埋没在沙土中的绝唱:阿里三围的最终消亡!

19世纪初,彻底深入印度次大陆的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半岛上扶持各个有潜质的“打手”替大英帝国开拓印度版图。这其中以旁遮普省为基地的锡克帝国最为耀眼。锡克帝国东征西讨一举将侵入印度河流域的阿富汗杜兰尼王朝赶回了兴都库山背后,更是掌控了克什米尔地区与拉达克王国做起了邻居。强大且扩张欲望极强的锡克帝国令拉达克王国上层寝食难安,毕竟对方的主体居民是穆斯林,小小的一场“圣战”足以让拉达克王国灰飞烟灭。然而出乎拉达克意料的是对其动手的并非是锡克帝国而是帝国下属有英国人支持的茶谟王国。对于茶谟王国的扩张,大英帝国是有红线的,即不得侵入大清帝国领土。因为这条红线,茶谟王国在19世纪20年代的第一次扩张中仅仅侵入并掌控了臣服拉达克王国的纳姆加尔王国。但近20年后的1839年,利用锡克帝国一代雄主兰吉特·辛格之死锡克帝国发生内乱的时机,少了一道束缚的茶谟王国迅速发动了对拉达克王国的入侵战争。

以1840年茶谟王国军队攻占拉达克王国西北战略要地-巴尔蒂斯坦为起点正式开启了其对拉达克王国的经略。1841年,膨胀的茶谟王公正式发起了对拉达克王国的灭国之战。此战背后不仅是有占据土地的动机更有茶谟王公窥觊传说中古格宝藏之因。金银财宝的诱惑是巨大的,在对财富的渴求下茶谟大军三路分击而进,不仅攻占拉达克王都-列城更在当年夏季之前进军至括兰戛错湖和玛法木错湖等地,严重侵入西藏腹地。茶谟军队的行动迅速让清朝驻藏大臣产生了警觉,遂严令西藏地方支援。当年秋季封山之前得到补给的藏军在初雪之际便成功击溃进犯茶谟军并乘胜追击进军拉达克。可惜轻敌的藏军主帅过分低估了茶谟军实力冒进至班公河流域遭茶谟精锐大军埋伏被水攻而全军覆没。由此胜势中止,列城在望却不可再进一步,拉达克就此沦为英属印度之地!

吐蕃王朝时期的拉萨(避世之下的独立发展)(4)

今日的班公湖

尾声:英国人伪善之下中国最终保得阿克塞钦!

拉达克王国的覆灭可谓是印度土邦-茶谟王国一手缔造的“杰作”,然而这背后真的没有英国人的介入吗?显然不是,至少茶谟军队装备的精良英制武器就是英国人插手的明证。当然当茶谟与藏军在前线互有胜负并稳定战线之后,英国人终于还是假惺惺地出来“制止”茶谟。英印政府严厉斥责了茶谟违背其划定的红线越境侵入拉达克之举,但却丝毫没有让茶谟吐出吞并的土地反而授意其与西藏地方和谈。彼时的西藏地方也是苦战无果,在确保新藏道路通畅(即收复了曾属拉达克王国的阿克塞钦地区)的前提下无奈与英印政府和谈并最终划定了克什米尔-茶谟土邦与西藏地方的边界。

然而此份划界协议并无大清政府官员参与,因此就法律效力上而言是无效的。也正是这份绕过中央政府的协议,让中印边界西段成为了一条悬而未决的边境线。民国时期,以此届无中央政府认可,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均为承认边界的真实有效。新中国诞生后,中巴两国曾划定了中巴边界。因中巴边界上并无拉达克旧土,因此中巴边界得以在巴方让渡部分争议土地后得以解决。如今剩下的似乎唯有中印间的争议边境线,这条边境线分割了昔日拉达克王国的土地,因此在争议的漩涡下难免存在冲突。那么拉达克地区最终结局会是如何呢?这份答案或许真的需要交由时间来判定!

,